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361#

孔子“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君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内不愧于心,则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TOP
362#

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所以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项羽为有愧于山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畔,宁肯站着死也不肯跪着死:稽康为义决然与山巨源绝交,并留下了最后一曲广陵散。在民族大义与气节面前,他们舍生取义,成为一代代不朽的佳话,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了气节,将永世受到人们的敬仰.但是人死如灯灭,他们起码保留了自己的浩浩之白。一得一失之间啊!
TOP
363#

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罗一峰先生为了归还失主一个金镯,却甘冒误期会试的风险,毅然喊出了“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的道德宣言,实在令人敬佩。
TOP
364#

孟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的是义,在利益与正义面前毅然决然的选择取义而去利。事情总会充满矛盾,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该坚定的选择义。欲望会蒙蔽我们的双眼,因而做出违背正义的事。坚持正义就是坚持正人君子之道。最近一则新闻让我寒心,老人们辛苦摆摊,却被一些人拿假钞欺骗。在他们的心里,看到的是欺骗带来的利益,却做了内心不得平静的事。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应坚持正义,舍利取义。
TOP
36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先贤教导我们的,小人见利忘义,而君子重义于利,人人都想成为君子,唾弃小人。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君子很难。如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极其容易被物质利益吸引,见利忘义。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自身修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努力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精神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内心。只有当自己有着坚定的信仰,在遇到利益诱惑时才可以不为所动,追求自己的道义。
TOP
366#

    “义”和“利”孰轻孰重?几千年来,它一直是思想家们争执的焦点。通过《论语》,我看到了合于“义”的“利”的可取,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义”一定要放在“利”之前。
    孔子在《论语》中已经将“义”和“利”的关系解释得淋漓尽致,而《孟子》对“义”的注解则更加深了我对“义”的“利”的理解。“义”在孟子看来就是民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看重了民心的作用,他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发展壮大的关键。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地影响未来,故他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孔孟的言论使我联想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不仅影响到自身做人做事,而且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先哲们如明灯般的教诲,它们照亮了我们的夜行路。我相信,“君子重义,小人重利”、“舍利取义”等这些智言睿语,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后面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TOP
367#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早在千年前,我们的先贤们就教导我们道义的取舍问题。然而当今世界人们被金钱名誉地位蒙住了眼睛,心里只有自己,自私自利,一切都只是为了自己,早已把义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样的世界将会是一个冷漠的世界,人人都是冷漠的。舍利取义,这是我们从小就已学习到的,可是又有多少人践行了呢。为了让社会不再冷酷无情,为了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舍利取义,从我做起。
TOP
368#

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
当鱼和熊掌都想要但却不能兼得的时候舍鱼而取熊掌也,就像生和义不能兼得舍生而取义;
堵塞住物质欲望的道路,才能够打开道义之门;放下肩上世俗的东西,才能够挑起圣贤的重担。
TOP
369#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舍利取义,是让所有人都能受益的壮举,看似是本身的失去,其实是一种无法计量的收获!
TOP
370#

:在历史中,有许多舍利取义的人,他们深深感动了我。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TOP
371#

罗一峰先生,名字叫罗伦,以举人的身份去参赴考试.奴仆在路上捡着一个金镯.走到第5天的时候 罗伦担心旅费不够,奴仆说:"不用担心,我先前在经过山东的某个地方捡到一个金镯,可以典当成旅费."先生很生气,要亲自还给失主.奴仆磕头劝阻,而且板了手指,算了算日程说:"往返必定耽误了考试的日子,不可以(这样)."罗生说:"这肯定是女婢或者是哪个仆人遗失的,万一主人拷打询问,并且因此而导致死亡,是谁的责任呢?我宁愿不去参赴考试,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啊."终于寻到失主的家,原来是因为女主人遗落在洗脸盆,而奴婢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女主人怀疑是奴婢偷的,用鞭子鞭打她到流血,奴婢几次寻死.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不停,妻子愤怒而上吊自杀,多依靠他人相救. 罗生到了,把镯子给了主人,全家都很感激.(先生)急急忙忙赶到京城,考试的期限就快到了,慌慌张张交了试卷,竟然中了状元。
TOP
372#

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罗一峰先生为了归还失主一个金镯,却甘冒误期会试的风险,毅然喊出了“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的道德宣言,实在令人敬佩。
TOP
373#

        利与义似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有的人会为了追求利益而放弃道义,如秦桧卖国求荣,当然也有人会义无反顾地追求道义,如岳飞精忠报国,孟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那么显然后者是君子。当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物质利益,而放弃了社会正义,这都是不道义的行为。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党进行了“打虎”行动,多名省部级官员相继落马,这便是宏扬正义的表现。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在法律的范围内来获取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万不可为了钱财而“玩火自焚”。
TOP
374#

“义”和“利”孰轻孰重?几千年来,它一直是思想家们争执的焦点。诸子中的法家主张“贵利轻义”;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墨子认为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则提出了“重义轻利”的思想。通过先贤们的言论,我学习到了合于“义”的“利”的可取,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义”一定要放在“利”之前。“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地影响未来。
TOP
375#

        追溯先秦,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意思就是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主张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要反对的事情,只求一切行事合于义。又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了解义,所以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于先追求利益。再如“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就是从反面来说,做一切事情都以利益为目标的话,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当然,知理之后还要践行,正所谓“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由此可见,《论语》中的“义”很明显占了上风,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孟子》对此有所发扬:“义”在孟子看来就是民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看重了民心的作用,他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发展壮大的关键。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地影响未来,故他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联系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价值关系将影响深远,故而不少仁人志士都在努力。2011年《法制今报》中的《舍利取义才是王道》一文,也在古籍整理的基础上,对孔孟舍利取义的道德观进行了短小精悍的分析,并且注意古为今用,句句鞭辟入里,发人深思。其实,不仅在法制建设方面,小到个人的为人处事方面,大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反面也该如此。2014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的《中国观点给力世界和平》一文,就写道:中国领导人提出,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在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到对方利益,必要时舍利取义。果能如此,何愁民族不兴、远方不服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