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256#

利总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驱使的动力来源,这是我们身为人不能避免的事实,即使我们不愿意也要承认因为我们是人,我们的一切活动都会受到人性的影响和限制。利总是我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活动中一个必然存在的影响因素,只是或大或小。我们对利的追求来自于自己身为人的人性中存在的阴暗面,这是无法避免的,要解决他,必须要正式他。正视自己人性之中存在的这一面,只有能够坦然的面对,并且深入的思考为什么?发现他所存在的必然性,理解他的因素存在才能够解决他,有效的抑制他在我们行动中所占的比例,减少他对我们行动的一种干扰。欲驱使我们逐利,正视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人性中的一面不能被完全的灭杀,应该被理解尊重,达成人类个体自身内部的一个和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促使我们达成仁义的境界,不然完全灭杀和抑制不仅不能达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自身,物极必反。我们要用义来限制自己欲,正确的逐利。利用相生属性反过来的更加促进。
TOP
257#

孔子在谈到道德完美的人的标准时说:看见利益先想到该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日子却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全人了。孔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不应该见到利益立马想方设法的得到它,而是应该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合则取,不合则不取。当一个人做出了承诺,无论日后处境如何,都不能忘记往日与人所约之言
TOP
258#

一个人要想达到十全十美很难。特别是在当今的世界,物质丰富,诱惑强大,人很容易就会迷失自我。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则更加紧密。所以,不要去苛求任何一个人做到完美。只要方向正确,品行优良,心态摆正就可以了。因为合作可以让缺点变得不那么致命。
TOP
259#

坚守原则,保持初心,义利关系总是双向的。
TOP
260#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一段是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全人时孔子所作的回答。回答的大意是:见到了利,要想到是否合于义;见到危难能够献出生命。对老朋友能够不忘往日的诺言,就算全人。
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人们都在忙着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网络的发展让我们更多的了解所谓上层社会的富足生活,名利的诱惑越来越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见利思义正是当下的我们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可贵品质。
TOP
261#

“义”与“利”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我相信没有了“义”的约束,“利”不会长久,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会拥有短暂的自由。正如人们所说的,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约束的基础上,没有“义”的提醒,我们的灵魂就会被利益所占据,使我们迷失心智,丧失理性。

所以说:要想拥有长久的利益,就必须先求义而后求利,让“义”充斥我们的心灵,让“义”指引我们去追求“有义之财”!
TOP
262#

父母经常教育我,不能挣不该挣的钱,我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道理是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想着这个道理。在当今时代,存在太多的利益诱惑,如果我们舍弃“义”来换取利益,那么这个时代将变成灾难。在疫情的背景下,发国难财的人屡见不鲜,每次都会引来人们的唾弃。但好的方面是,大多数人在不正当的利益面前,任然选择保持自己的初心,坚持舍利取义。
TOP
263#

在现代社会,其实这里的“义”,其实可以看做是原则,当利益摆在面前,你是否能坚定信念且原则不变,思考这样做是否符合自己的原则,有时候人们会选择利益,其实恰恰相反,有时候坚持原则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见利思义”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有些时候坚持原则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别人也更放心的把重任交给他。
TOP
264#

在外面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我们常常会想到这种利益和我们自身的内心中的“义”是否有冲突?
有时候,在利益的诱惑下,总有人为之迷失自我。比如说社会上的违法犯罪人员 ,比如说贪污腐败的官员。他们在利益的诱惑下忘记了自己内心中的“义”。
但是在我看来,在面对利益的时候不仅不可以忘记“义”反而是一看到利益就应该想到“义”。有取舍,有担当,才能承担起那份利益的重量,才能对得起自己心中的“义”。
TOP
265#

        当捡到别人遗失的手机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当有一个赚快钱的机会摆在你面前时,你会怎么做?当……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选择,这时候可能就需要我们不断告诫自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利益并没有错,但是对利益的追求方式和选择就需要我们真切做到“见利思义”。

        《孟子•尽心上》中有句话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确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正当的途径去获得财物,决不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些横财千万不能贪图,不是自己的就别觊觎和强求,毕竟无论我们能得到什么,都可能要以另一种方式来交换或者偿还,所以你永远不知道那些轻易获得的“馈赠”背后会要你付出怎样的代价?用当下热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TOP
266#

“义”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珍惜。我们作为万物之灵,应该对生命有一种敬畏之心,因为它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义”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更应该考虑到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不能只考虑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更应该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不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更应该考虑到长远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正如孟子所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如果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那么就会走得很慢、很难。
TOP
267#

关于义利问题,自古以来许多人都把它作为一个必争的话题。甚至是一个对立的话题。仔细想想,不仅是在中国文化几年的体系中,甚至是在古今中外的整个体系中,都没有不讲利的。
之前有幸看到南怀瑾先生在《孟子旁通》中写到:“仔细想想,不仅是在中国文化几年的体系中,甚至是在古今中外的整个体系中,都没有不讲利的。人类文化思想包涵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于人生的艺术、生活……等等,没有一样不求有利的。如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学?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读书认字,不外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即使出家学道,为了成仙成佛,也还是在求利。小孩学讲话,以方便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也是一种求利。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
在大师看来,人类的一切生活都离不开“利”,“利”不仅指在金钱、物质上的便利,而且也包含着精神和肉体上的满足,能够满足一个人在物质、精神生活中的需要此等视角下,义利之间似乎并非对立,更有相互包含之义,此种解释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视角。
TOP
26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见利思义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私利⾯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出,虽然长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的诺⾔,这样就可以说是⼀个⼗全⼗美的⼈了。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
TOP
26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追求生活上的富裕、国家的强盛安定是人民最基础的要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到得之,不处也。”就是说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发财、做官,但是得到这些东西的手段和方法是不正当、不正义的,这样的富贵,是君子所摒弃的。因此,孔子要求大家都要以义为重,做到“见利思义”,始终有骨气,可以不为贫忧,不为利倾。
TOP
270#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
  想要得到利益就必须考虑其害处。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只最好的结局。在获得在大利益的同时把害处最小化,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效力。还有应该做最坏的打算,把失败的因素考虑在内,这样做才能获得成功的同时能最小化失败。也能算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