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 [复制链接]

241#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TOP
242#

见利思义要求我们在面对利益诱惑尤其是我们面对重大利益时,要去思考这些利益是不是正当利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虽是平凡之人,但在面对不义之财时也要勇敢说不。那些面对利益诱惑而不能坚守自身的人,他们的下场往往是不好的。用义来约束就和管理利是每个人应当从心底遵守的规则,让我们向义看齐吧。
TOP
243#

我们总是将“义”和“利”放在一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是说义应该是君子的行为准则,利是小人的思维方式。但这样很容易引起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变成了为了义就不能有利,有利就不义了。但孔子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中的这句话,说明孔子并不是主张君子不应该考虑利,而是要利的获得是有底线的、有道理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但当义和利真的对立,非要选一个时,孔子则会舍利取义。
最后编辑青岛大学辛显俊 最后编辑于 2021-01-16 20:53:35
TOP
244#

我认为见利忘义正是我们需要见利思义的原因。见利忘义是人生观极度扭曲的病态心理。毋庸讳言:见利忘义者可以说是人世凉薄的罪魁。他们自私地实践着唯利是图的人生信条,践踏人心,扭曲人情,把人际交往的目的完全物化,把交谊沦为赤裸裸的交易,把交情干巴巴沦为交钱,扬言“无利不起早”,鼓吹厚黑是学问,损人利己以为能,初心泯灭以为成。胸怀狭隘,为蝇头小利可出卖朋友。口蜜腹剑,为捞取更多会暗害旁人。总之,见利忘义是极品之坏,绝不能为友,饭饭之友都不必。有眼力辨识这类家伙,又有能力规避他们,方可保自己安好。
TOP
245#


        “居利思义,在约思纯”,占有利益要思考是否符合道义的要求,身处贫困当中,要时刻保持思想的纯正、行为的端正。这是告诉人们要把精神财富放在第一位, 把物质财富放在次要位置,在取用物质财富的时候不要损害自己的精神财富,要时刻注意用道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论语:宪问》中记载,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称得上是个完人,孔子说: .“只要他们见到利能想到该不该得,遇到危险肯牺牲自己,长期困窘而不忘平日的诺言,就可以算是完人了。”见利思义是做人的一大要求,以义约束自己的行为,才可成为完人。
        “非其义,不受其利”,如果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不能随便接受他人的利益。见利思义即要求人不可接受不义之财,受利以义为前提,才不会逾越道德礼义的规矩。
TOP
246#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以为质”、“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面对义和利的冲突时,孔子和孟子都教导我们要舍利取义。
TOP
247#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是指合乎正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在现代社会,其实这里的“义”,其实可以看做是原则,当利益摆在面前,你是否能坚定信念且原则不变,思考这样做是否符合自己的原则,有时候人们会选择利益,其实恰恰相反,有时候坚持原则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见利思义”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有些时候坚持原则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别人也更放心的把重任交给他。
TOP
24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义与利一直是人们所关心和讨论的命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抉择。在路上捡到钱要不要送到警察局、竞选职位要不要使用不当手段、考试要不要作弊等等,除了这些是非分明的抉择境况,还有很多界限模糊的情况,比如说,捡到一千元拿去自己用了算不义,捡到一块钱拿去自己用了算不算不义。义与利的矛盾就在于,作为一个享有自由和权力的个体,能不能通过牺牲他人的自由或者权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这种牺牲他人自由或权力获取利益的方式往往能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我们知道现实里有“不义之财”和“关系户”等等,我们厌恶不义之财、走后门这种行为,可是当具象到身边的人,我们该怎么对待身边这样的人呢?当这种不正义的情况发生时,我们要么作为侵害别人自由和权力的人而存在,要么作为被侵害的对象。但我们要作为被侵害自由和权力的对象而存在,然后我们化身为打击不正义的正义。当有人获得不义之财,我们要举报,对身边的关系户,我们就算不能将其揭发也可以孤立。当有人破坏秩序的时候,侵害的是其他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力,而如果我们视而不见,只会导致利的垄断、义的消亡。置身事外无疑是掩耳盗铃。
TOP
249#

“见利思义”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意思是见到财物能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难勇于献出生命,长久处于困顿还不忘平日的誓言,这样也可以成为完美的人。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见利思义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该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先义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与“见利思义”截然相反的是“见利忘义”。《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语道出了见利忘义和保利弃义也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古往今来,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始终是衡量人品高下的重要准则。正如孟子所言:“义,人之正路也。”许多仁人志士,在利益诱惑,甚至生死面前,坚持以义为重,勇于舍个人之小利,求人生之大义,有的乃至舍生取义,留下许多佳话。
TOP
25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某种程度上,义与利是一种不可分割、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今社会上有许多为了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人,他们展现了人性中的欺诈、强占、剥削等黑暗面,一个有道德、有思想的人在获取到利益的同时也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正所谓“祸福相依”,有得便有失。
TOP
251#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在孔孟的义利问题那里,是主张义比利要高,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一个道义论的传统,讲道义,这个传统跟西方的传统正好相反,西方其实从古希腊开始就有一种功利论的东西,特别是到了近代,市场经济起来之后,我们知道伦理学当中有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流派,叫做功利主义伦理学,讲功利。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一种功利之心的激发,这个功利论的传统,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它合理的一面,这个合理的一面是什么呢?确实它激发了人们对财富追求的一种欲望,激发了人一种去征服外部世界,甚至包括征服人自身的惰性这样一种主动性。比如说,当时的西方出现这样一种开拓海外市场,包括哥伦布这样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冒险,麦哲伦环游世界里面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利的,一种应该说大无畏的这样一轴攫取之心,这个应该说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以东方的智慧来看,功利之心如果过分被张扬,如果缺乏一种道义心的匡扶,道义心的保驾护航的话,功利心是很可怕的。所以,早期的殖民主义者毫无道义可言。
TOP
252#

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要时刻记得造福与社会,金钱超过一定的数量之后,也不过是一串数字,更多的应该去追求自己的精神幸福,在书籍中去汲取知识,去和人类中伟大的灵魂对话,去坦露自己的无知,去享受一种灵魂的交锋,而不只是专注于世俗生活的利益。
TOP
253#

人要生存,就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必定会对利有所追求。儒家倡导的“见利思义”,并不是反对利,而是见到利益时先想一下是否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占为己有,即先义然后利。
TOP
254#

孔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意思是说,见到利能想到义,遇到危难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诺言,就可以称之为完人了。可见,孔子把“见利思义”放在了做人的首要位置。
从日常生活中,首先,我们要做到“知恩图报”之义。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会走向成功,有些人成功了,却又忘了本,最后是彻底失败。一个人在落魄、不得志时,是容易铭记他人对自己的点滴的护助、关爱的。而最难得的是,当自己上位之后,面对名利的诱惑,依然表现出“饮水思源不忘本,知恩图报常记恩”。其次,“公平正义”之义。面对名利,君子想的是大义,而小人想的却是自己。而一个人只有在名利面前守住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底线,才能无愧于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最后,“救危扶弱”之义。一个人,倘若只是一味地追求眼前的私利,而不顾他人疾苦,甚至乘人之危,巧取豪夺,他终将为世人所不齿、被社会所抛弃。而当一个人在名利面前经受住了考验,做到了从“义”出发,不贪便宜、不图小利,就能成为一个受人敬仰、受人推崇的人,赢得却是人们世世代代的尊敬。
天地之间有杆秤,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杆秤。我们只有做到“见利思义”,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天平加上更多有分量的砝码,在人际交往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TOP
25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现实生活中,追求卓越、尽善尽美仿佛成了干事业、打造产品技术品牌的专用名词,而似乎于做人上毫不相干。实则不然,古圣贤在教人上重在“成人”,而“成人”便是要做一个追求卓越、尽善尽美之人。

做一个人格卓越之人,实是达致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或德艺双馨,而成为尽善尽美之人。人的一生,既然学无止境,则修为无止时。孔子作为集大成者的圣人,便是追求卓越而力求尽善尽美的人格偶像。

在《论语》一书中,已有对做一个人格卓越之人的探讨论说。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人生卓越价值所在,做人或成人的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