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能长久处于快乐之中。仁者安于仁道,智者利用仁道。”(约:穷困。)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它。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够用仁德去守住它,却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百姓也不会敬服。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但是如果行动不符合礼仪,也不是完善的。”(莅:音粒,面对。)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译: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9 15:12:40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3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现代社会只有智,没有仁,所以智成为狡诈.

TOP
3#

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TOP
4#

人既要有仁德,也要有理智,这样才能做一个懂礼仪的人。

TOP
5#

我非常喜欢一句话“小得靠智,大得靠仁”。是啊,有小聪明的人得到的只是一牙饼,而有仁德的人得到的是一个饼。但往往仁与智又是不能分离的,当仁与智紧密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大得。智者敌少,仁者无敌。
TOP
6#

评价善与恶的标准只在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方向上,不存在绝对的标准,一个人做了在别人看来是“恶”的事情,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你说马加爵是恶吗?如果你说是恶的话,请你看看他的日记,也许你会同情他。如果你说是善的话,那杀了那么多的人还是善的话,那什么又是恶呢?
TOP
7#

“智”与“仁”

    看待社会,每个人的角度和出发点都是不一样的。当今社会只有“智”、而无“仁”的说法只能代表你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并不是所有人的心声。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社会是有“智”又有”仁“的。因为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只有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并真正的立稳。

TOP
8#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短短两句话,道尽了人世哲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一个人既要有仁德又要有理智,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的“人”。

TOP
9#

在我看来仁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精神,而智则是存活于世最重要一项技能。人与智的统一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是生活的艺术。仁需要有智作依托,否则用句俗语形容叫“烂好人”;智需要有仁作补充,否则便成了“狡猾”。

拥有智慧可以利己,心存仁念则会利人,仁智统一便是利人利己了。以此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幸福应该是唾手可得了吧。

[em01]
TOP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寿”,仁人与知者孰轻孰重?当然无从判决。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就要求我们凡事有度,要“执两用中”,就像仁与知,若兼备二者,那无疑是均衡于自身的。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要么不重视自身修养,重视的话,就必会以尽善尽美来衡量自己,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君子。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圭臬,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志者虽事竟成,可就现在的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如若能达到“仁知”中的一点,我们也堪称为当今社会的“圣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1 18:01:53编辑过]

TOP
11#

在经济学上,厂商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值,即当价格与需求达到一定的比例时,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同理,做人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仁德与智慧时,他变能成为众人口中的"圣人".当然,由于环境等诸多因素,想要同时拥有这两者是很难的.俗话说:"无奸不商."商人几乎是拥有一定的智慧与才能,但是很少看到哪个商人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会把感情放第一,利益放第二,即时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也是很少的一部分.

TOP
12#

从仁智统一中,我联想到了孔夫子所讲“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智者、勇者之所以不忧、不惑、不惧的共同点都是源于他们内心的强大。当我们内心强大到足以不被什么东西所束缚时,就会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此时,在当我们看我们周围的事物时,便更容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识别出“披着羊皮的狼”。

其中勇者不惧更能够体现出内心强大的神妙之处。何谓勇者?苏轼所言极是“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样的勇方为大勇。苏东坡所描叙的勇者,我们从外表上看不到他们的强大,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如此宽广和宏大。纵有利器相加,辱言唾骂也威胁不到他们一丝一毫,他们仍然是不惊不怒。

做到大勇,只要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便可。尘世之中的我们总是将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将所得所失挂念于心上,将追求功名利禄当作了奋斗的动力,因而,我们总是负载地生活,生活的重压无形地摧残着我们的心灵。我们慢慢的开始感到疲惫,感到生活的苍白无力,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形容枯槁。但是,反过来只要我们追求自己的内心的美和内心的丰收,我们便没有了如此多的烦恼了,我们如释重负,轻盈地走着。每天收获内心的果实来填饱饥渴的心灵,便可大勇也。

大勇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做大勇的人必将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生活中接受磨难。

TOP
13#

儒家学派用“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论语》一书中,孔子有多处是将“仁”与“智”(知)并举。“未知,焉得仁?” “知者不惑,仁者无忧。”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对此儒家学派用“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孟子说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亦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荀子说:“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德与周公齐,名誉与三王并。”由此可以说明,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爱人”主要强调人们要用爱心对待别人,这可以说是“仁”的实质内容,也是其精髓所在。而“知人”主要强调要善于鉴别人,即人所具有的道德理性和认识能力,更确切地说就是对“仁”的理性自觉。孔子认为,一个仁人必然是具备了高度的理性自觉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深刻把握人之为人的道理,才有可能将“仁”提到“爱人”的层面去自觉地尊重和关心人,“爱人”必须“知人”,“知人”才能做到“爱人”。因此,“爱人”与“知人”是统一的,即“仁智统一”,“仁且智”即为君子也,“仁智统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所以“仁”、“智”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君子人格的形成。

孔子的目的是要以“知”(智)辅“仁”,以“知”(智)利“仁”。他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外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也就是说,他的目的不在“知”(智)本身,而在于促进与彰显“仁”。换句话说,孔子是要让“仁”与“知”并举,以知(智)利仁,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TOP
14#

仁”是什么呢?仁有个古代的写法很说明问题,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心。我理解,就是社会中的众人。要分析一群人,最基本的单元当然就是两个人了,也就有了后来的仁。用现代的话说,其实说的是公共关系,当然“仁”指的是科学的公关,和谐的公共关系。
仁,究竟是什么呢?还是要从两个角度看。站在客观的角度,“仁”就是自然赋予的人的平等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站在“我”的角度,或者说人的角度,“仁”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平等,用平等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仁”德(遵循自然的“仁”而拥有的德)。

TOP
15#

儒家主张德治,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德治思想,但是作为其根据的“仁智统一”学说却是以德治国的一个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德性文化的主要特征,即以德性的手段作为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的主要手段。德性手段就社会整体来讲是指道德建设,靠制度伦理来实现道德目标,这就涉及到人们对道德责任及道德义务的认知水平。一个社会或群体的道德文明程度和道德认知水平及知识水平是成正比的。因而强调仁智统一是以德治国的应有之义。  
      仁智统一说经由孔子到孟子达到完善,是我国德治思想的独特之处,正如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所言:“孔子在《论语》里,暂时撇开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是别开生面,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孔子未使他的思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体性仁、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积极继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应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扬弃仁智统一学说。  
      不仅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要强调仁智统一,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而且社会个体也必须做到仁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个体的道德理想,从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作为管理社会的“德治”方式,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以“仁智统一”作为理想人格的目标,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及自醒来达到德治的目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