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06#

古语曰:“仁者无敌”,即仁爱的人是没有敌人的。一直以来,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人要把“仁”与“智”结合起来,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

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有有很多乞讨者,还有一些人说自己被偷,没钱回家,看样子都是很可怜的,于是我们就大发善心,都给一些钱或物,后来才知道:“其实有很多人是专门的骗子”。故意利用大家的同情心来骗钱。估计我们听了之后就很后悔。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我们当时多观察下,也许能发现其中的破绽!不至于被骗,所以要把两者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统一!

TOP
107#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意思是: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我很喜欢这句话,在今天仍然很现实。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经常会看到很多乞讨者,甚至有的人跑到你面前,说自己怎么怎么样可怜,或者是没钱回家了,于是,我们大发仁慈之心,给钱给物。可当你被告知,有很多都是专门的骗子是,我猜肯定很后悔,因为,我也做过类似之事。如果我们当时多观察下,也许会看出其中的破绽!然而,有的人是很有理智,但他没有一颗仁爱的信,那我想他不会被周围的人喜欢的!如果一个人有一颗仁爱的心和智慧的头脑,二者兼备的话,我想他一定了不起!

TOP
108#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仁智统一的贤人君子,并且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吸收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学说的合理成分,对于解决部分学校德育低效问题,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学者认为只要在道德修养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进取就可以达到既定的道德目标,实现既定的道德理想 因此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尤其重视自我教育,并提出一系列完备的行之有效的 注重自我修养的方法 强调立志乐道学思结合;强调意志的培养 行为的养成及反省内求;强调把德育要求内化为内在品质并躬身于行。其次,儒家学者很重视家庭的作用,把家庭看作国家的基础,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大学提出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的著名观点,把家庭教育的作用提升到影响国家兴衰的高度同时 ,强调家庭教育还以道德教育为先为本,强调教会子女做人 做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而我们呢,应当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指导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学会发现他人,理解尊重并宽恕他人,能为他人着想;学会用对话协商,平等的方式处理各种矛盾,根据儒家教育目的中“修己以安人”的思想,德育目标要上升到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我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意识;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国家兴衰,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

TOP
109#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快乐就在于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无止境,行无尽头。学行结合,学行相须。学行尚朋乐群里仁,学行忠厚宽恕无怨无尤。将仁与智相结合。

TOP
110#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孔子把仁的学说施与政治,形成“仁政说”,之后孟子在其基础上,倡导仁政,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TOP
111#

仁智论是中国古代儒学中的重要理论。儒学所谓仁,是指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春秋繁露·仁义法》)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原道》)爱人,属道德层面。所谓智,是指知,在儒学里知有道德之知和知识之知。道德之知,是指对仁义的认识,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论语·里仁》)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知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TOP
112#

我觉得对儒家经典的阐释要更多的与实际结合起来,无论是孔子的时代还是当今,儒学是出世的哲学,如果只是就字面的意思而去谈论仁义礼智,太概括而流于肤浅,成为大道理,空谈,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这是没有意义的。久处约,长处乐,安于贫困的人必定懂得知足,惜物,能长久保持快乐的人必定能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明白顺逆穷通这些都是人世间必会遇到的事,就不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儒学如果能对我们每个人每天,举手投足之间产生些许影响,那么它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譬如“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句话讲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应该想处约,处乐,这对我们是否重要,重要的话就应当反思该如何去做,去践行,子路就是这样,一定要去做,这是儒学的兴盛的关键之处
TOP
113#

在孔子的思想里,“仁智统一”是一种绝佳的状态。虽说,人们可以通过聪明才智变得很富有,但没有“仁”,他们可能不会长久的生活在快乐中。就像我们大家现在看的情感电视剧里,往往剧情都是围绕的不仁之举带来的乱子而进行的。大家喜欢的《还珠格格》里,论智,乾隆可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拥有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的财产,让当时的百姓安居乐业,这可是一位君王最具有才智的表现。然而,乾隆皇帝也以风流而被后人所知,他明知在当时的形式下,他是不可能给汉人女子带来幸福的,他的不仁之举,给汉人的女子带来了伤害,也伤害了他们的后代,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现在的人们更多说“德”与“才”,人们更喜欢那些虽然没有多少才智,但有德的人交往,而疏离那些,只有才没有德的人。我们所做到“仁智统一”,或许不可能像历史上的诸葛亮,管仲,乐毅一般,佳绩千古流传,但也要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施展,给家人带来幸福;修养品德(或说“仁”),让幸福更加扩大化,福泽一方。这样一来,我们才能长久保护劳动成果,受人尊重。
TOP
114#

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
TOP
115#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听这句话的时候总觉得别扭,感觉不够统一。

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有如佛家明心见性,心中有仁者就从仁的角度去考察发掘事物仁的一面,智者就从智的一面去考察发掘事物智的一面。

人太过于愚昧,就算懂得爱人,懂得仁义,也会由于自己的过度愚昧而看不透事实真相,以至于因仁义而纵容错误,而冤枉好人,背离了真相。

太过于聪明却没有仁爱之心,那聪明便会成为人生的绊脚石。从古至今,大贪官,盗贼,犯罪团体,那个不是聪明之极才能够精心策划了罪恶。没有仁义的智者,有时候就是一种罪恶。

TOP
116#

春秋时期,诸侯各国战事连连,其中吴国和越国毗邻而居,因相互交战而结下世代冤仇。勾践即位这一年,吴越两国交战,吴王重伤,吴王临死之前,嘱咐儿子夫差一定要为自己报仇雪恨。为了让自己牢牢记住父亲的嘱咐,就派了十个人每天站在他必经之路上,在他进进出出时,就高声叫道:夫差,你忘记国耻父仇了吗?夫差则含泪高声回答:国耻父仇绝不敢忘!经过三年的努力,吴国的力量大增,伍子胥认为时机已成熟,就劝说吴王攻打越国。吴越再次交战,这一次,越军大败于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心情十分沮丧,他本欲杀掉妻子儿女,将珠宝付之一炬,与吴军决一死战。但是被大臣劝住了,之后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艰难地的度过了22年,先用十年,让百姓生活富裕;又用了十年工夫,教训百姓,让他们不忘家仇国耻。越国各方面的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于是越国发兵进攻吴国,大破吴军,并将吴军围困整整三年,吴军被彻底打败了,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山上。夫差恳求越王勾践,能像自己当初放过他一样放过自己,但越国大臣范蠡坚决不同意。勾践私下里答应让夫差居住在甬东之地,夫差羞愧难当,就自杀了。吴王死后,勾践按照安葬诸侯的礼仪把他埋在姑苏山。之后他进入吴都城,住在吴王宫中,百官都来朝贺。后人诗曰:越王勾践,焦思苦身。不忘国耻,尝胆卧薪。

TOP
117#

    仁爱和智慧是相统一的。有仁无智,或有智无仁都是不行的。要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前行,就必须有仁智,即仁爱而多智慧。这就要求,首先你要知道所有的人都会有喜怒哀乐,有人会有的所有情绪,你要仔细的去体会自己个各种情绪各种心情,去了解他们。纯洁的心不是让你没有杂念,而是洞彻自己的念头然后不执着,淡淡的看它们。仁爱需要更大智慧,你需要去了解宇宙的规则,了解自然的规则,去了解生命的规则,想个旁观者一样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感受周围的一切。你要问怎样才能算是了解,那些东西很飘渺。这些不重要,你需要带着寻求的心,了解了多少不重要,了解了什么不重要。
TOP
118#

仁和智是儒家“五常”中重要的两个因素。它们是一起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常理。对人宽厚有爱心,是仁。仁是最基本的、最高的、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处事果断周密,是智。智是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仁德和理智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即使知道爱也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所以,我们需要仁德与理智的结合。

TOP
119#

学院名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   别:文史系

专   业:文秘

年   级:2011级

姓   名:杨乾

学   号:11111016

时   间:2012年5月25日

电   话:13529423533

——仁智统一

江泽民同志在当年召开的全国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在对我国国情和全球环境的冷静分析下提出的治国方略。德治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我们应从中汲取精华,古为今用。

“仁智统一”是以德治国的内在要求。

儒家主张德治,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德治思想,但是作为其根据的“仁智统一”学说却是以德治国的一个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德性文化的主要特征,即以德性的手段作为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的主要手段。德性手段就社会整体来讲是指道德建设,靠制度伦理来实现道德目标,这就涉及到人们对道德责任及道德义务的认知水平。一个社会或群体的道德文明程度和道德认知水平及知识水平是成正比的。因而强调仁智统一是以德治国的应有之义。

仁智统一说经由孔子到孟子达到完善,是我国德治思想的独特之处,正如牟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宗三">宗三ersonName>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所言:“孔子在《论语》里,暂时撇开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是别开生面,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孔子未使他的思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体性仁、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积极继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应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扬弃仁智统一学说。

不仅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要强调仁智统一,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而且社会个体也必须做到仁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个体的道德理想,从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作为管理社会的“德治”方式,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以“仁智统一”作为理想人格的目标,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及自醒来达到德治的目的。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传统德治思想和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方针的本质区别。

首先,以德治国方针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治国方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传统的义利观、效率观中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道德领域中树立起一系列道德观念、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市场行为,特别是对产权、独立、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等原则建立相应的道德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讲求效率公平、开拓创新、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等观念已广为接受。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带来一些道德问题,拜金主义盛行,青少年犯罪上升,吸毒贩毒猖獗,社会公德失落,职业道德下滑,官僚腐败横行等都要求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少走西方国家的弯路,把道德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来抓,使道德观念深入人心,这也体现了第三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

其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德治是与法治相结合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是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重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的法治建设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的政治文化中,德治是一个深深影响文化传承和民族心理的传统,因而,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就成为有别于儒家德治思想的又一个特征。

“仁智统一”对以德治国的积极内涵。

对待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曾讲到:“清理古化文化的发展过程,提出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评地兼收并蓄”。对儒家的“仁智统一”来说,也应该如此。

第一,仁智统一学说的真正确立是在孟子找到了其的哲学根据一性善说,仁且智就成为成仁过程的内在根据。在道德教育上,就体现为顺性导引。孟子在与告子的论辩中,对此作了阐释。按照告子的看法,人的本性即非善,亦非不善,因此,仁义等品格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加工造就;孟子则认为,告子的这种看法必须将他形成仁义的过程变成对人的本性的否定。从理论上看,孟子的这种观点包含先验论的偏见,但是孟子也并非完全否定后天的努力,他曾骂那些后天不做努力去实现本性的人为“自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作为他的理想人格的标准。他们的人格理论企图将顺性内引与后天践履统一起来,既强调内引,达到个体的自醒,又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重视培育和提高民众的基本道德素养。仁且智的人格目标通过道德自醒和教化来实现,这对我们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仍有启迪。

第二,孔孟的仁智统一说是一个由圣人理想转变为平民理想、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道德评价方面,也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仁且智”才是一个德性之人。孔孟尤其重视“治者”的德行、德性的要求。德治传统的要旨是“治者”作为道德表率和示范从而教育和感化“被治者”,治者不仅要有能力,而且也要以德服人。今天的社会公德和私德的培育,同样需要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但是在政治实践中,这种仁且智的要求有时不得不被打破。孔孟在这一问题上都作出了让步,表明了他们的评价尺度。

孔孟都以仁且智作为最高标准,真正的圣人应该是仁智融为一体,但是在现实中,尤其在政治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这只是理想状态,因而他们又降低了这一标准。在孔子那里,他对管仲的评价前后矛盾,最后他不仅肯定他,而且称管仲为“仁”,说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以其外在的事功的角度着眼的,孔子的仁并不排拆利(正当的利益)。孔子对齐桓公的评价也显出此倾向。在孟子那里,也表现出他的“事功”标准。孟子在游说齐宣王时,孟子说,你齐宣王受好声色货利都没关系,只要“与百姓同之”便可称得上“仁政”。孟子固然遗憾王者不好德,但若能把个人之所好推己及人,造福百姓,则仁政可致。由此可见,孟子在树立个体的人格标准时,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建立了对“仁人”的事功的评价标准,这一思想也是他们人格说的重要补弃。在我们市场经济的建设中,虽然强调大公元私的崇高美德,但是并不排拆功利的追求,寻找一个利益均衡点是义与利问题的关键。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不能排拆“功”,在理想的人格形态在理想人格不能或未能全面变成现实时,在理想的人格形态在理想人格不能或未能全面变成现实时,应以功来做为评价标准,是值得我们当前的道德建设借鉴的。

这也涉及到了干部录用、人才选拔的问题。我们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注重德行,更要注重能力,仁智统一才是一个理想的选拔标准,德才应该兼备。孔孟的这一补充也有利于我们对腐败问题的认识,虽然党内存在一些道德腐化的分子,但是我党一直在加强反腐斗争,更重要的是在改造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世界瞩目,由此也可以给我党一个公正的评价,而不是像一些同志由于腐败等问题而丧失对党的信心。

第三,孔孟的人格说以仁智统一为主要特征,这在我们的道德理想的确立问题上也有意义。“仁”是他们哲学的核心范畴,但是他们同样强调智的作用。对于一般人而言,智很容易陷入穿凿附会,懒于自我反思,善于玩小聪明的人尤其这样,圣人则不同,他像大禹治水那样“行其所无事”,才逼近了真正意义的智。因而他们强调知与仁的互动作用,即知性与德性的培养要互动进行,重视智在成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我们今天,就是要德育与智育配套进行,使二者相得益彰,而不是脱节。这样,道德理想才能够实现,强调智在理想成就中的作用是儒家仁智说的突出特点。就个人而言,不仅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且要通过自身对道德的体认,从而一步步培养理想的人格;就社会而言,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同时发展,互相促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社会整体,不断进步。

仁智统一是以德治国的内在要求,这一学说是人格说的民族魁宝。对传统思想的挖掘无疑可以为今所用,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将具有重大意义”。

TOP
120#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这句话,我个人的理解是:仁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永远代替不了仁德。这句话强调智慧的重要性,更强调智慧与仁德 的统一。试想一个人,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睿智聪明,技艺高超,然而,若他没有仁德之心,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损人利己,谋取一己私利,纵使他有睿智的头脑,高超的技术又有何用呢?一代枭雄曹操,虽不如诸葛孔明那样的足智多谋,然无可非议的是一位气吞山河胸怀日月的军事家,文学家。然而,即使这样,他在人们心中永远只是枭雄而成不了英雄,因为英雄不会失了仁德之心,不会有宁叫我负天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冷酷!何为英雄,那是既有才略又不失仁德之心的人。才略彰显智慧,智慧成就英雄,然而,当英雄走过的时候,总需要一些坐在路边为他鼓掌的人。这些人,是真正的仁德之人,是不嫉妒他人的精彩,不吝啬自己掌声的人。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雄才大略的英雄,更要乐于做一个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