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46#

回复:(陈杰思)[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老吾老与及人之老,幼吾幼与及人之幼。”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这句话,但是那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上,后来长大了,再读到时头脑里的知识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即“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的对待每一位身边遇到的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身边遇到的每一个孩子。”从明白那刻起,这句话就如当初不谙世事的我记住这句不明其意的的话一样,它更加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像隐形的翅膀一样在我的生活里一直陪伴我影响我的言行。
TOP
47#


仁是内在的心理情感,同时依靠''知''而得以自觉。心中意识到仁作为一种品质,或者说作为爱人的一种方式,那么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就会做出符合仁的举动。但是,很多时候对别人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对于接受者来说是恩德,但对于相同类别却没有受到同等待遇的人来说,是痛苦,恻隐之心算不算是仁呢? 伊川言:“ 恻隐,固是爱也。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孟子言恻隐为仁,盖谓前已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则不可便谓之仁。”依鄙人之见,恻隐之心含有爱的表现,但却并不等于爱,进一步理解,恻隐之心不能称之为仁。

TOP
48#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TOP
49#

智是用来夺取天下的,而仁则是用来治理天下的,只有让仁智相结合,才能让天下真正的统一。

智慧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能力的解释,与智商一词差不多。每个人的智慧都不同,有先天的因素,也存在着后天的培养。但只拥有智慧是不行的,没有仁道,就如秦始皇,他用他的智慧统一了六国,做了世界上首位皇帝。可却因它没有行仁道,接受法家思想,施行了暴政,弄得民不聊生。最后迫使人民起来反抗他的统治,推翻他的政权。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我认为,这水无疑是仁的实质表达。

“仁义、仁道、仁者”实际上都是从人民的观点作为思考的基础,真正的为人民做实事。孔孟都推崇仁道,犹记得汉武帝刘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法。我认为汉武帝并不是一个仁者,但他却用自己的智慧推行了这一政法,安定了国内。为攻打匈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继文景之治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王国。武帝的成功驱逐是建立在文景之帝的仁智统一的情况下的,如果没有文景之帝的仁政、智慧来休养生息,日积月累,哪有武帝万事具备的条件呢?举了这么些例子,我只是想表达有仁德而没有智慧的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智慧而没有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
TOP
50#

儒家哲学是情理合一的,主张情中有理,理中有情,认为情感本身就是理性的。仁是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混合物,是情理;所表达的则是道德生命实践超越的全体和过程。仁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学的理论基石。但孔子也强调了智,认为智对一个人,也很重要。智不仅是知的完成和实现,还是对“所知”的灵活运用,是在现实生活中处理、解决具体问题的智慧。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但是“仁”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孔子提倡“仁”的根本目的,是要塑造能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所需要的理想人格——“君子”。他认为,一个君子的理想人格,应当是“仁、智”的统一。

孔子的“仁与智”为我国世代无数仁人志士所诚服与发扬,成为中华民族的可贵民族精神之一。仁不是一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心灵的活动和实践;它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具体的境遇中不断生成显现;它似乎没有确切的界限和范围,而只是规定了实践的过程和方向。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更要发扬孔子的思想,用他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把孔子的思想继续发扬下去!
TOP
51#

良知,良心,感恩,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21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纷纷扰然,众生起起落落,当我们抱怨被社会抛弃,成为落者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否用我们的真心和诚心去对待社会呢?对朋友,对亲人,即使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用一颗诚心去看待!

我们用自己的良知做人,做我们自己,我相信行遍天下,无所羁绊,即使是小人得志,也无需低沉,我们做的真,我们行的正!这就是良知!这就是良心!

TOP
52#

仁智本一家啊
TOP
53#

孔孟的仁智统一说是一个由圣人理想转变为平民理想、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道德评价方面,也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仁且智才是一个德性之人。孔孟尤其重视治者的德行、德性的要求。德治传统的要旨是治者作为道德表率和示范从而教育和感化被治者,治者不仅要有能力,而且也要以德服人。今天的社会公德和私德的培育,同样需要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但是在政治实践中,这种仁且智的要求有时不得不被打破。孔孟在这一问题上都作出了让步,表明了他们的评价尺度。

TOP
54#

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TOP
55#

一个智ersonName ProductID="明的" w:st="on">明的ersonName>君主在统治国家的过程中少不了“仁”。因为他明白国家要想兴旺发达,绝对离不开对臣民们进行的仁政,而且在实施仁政的过程中,君主不但要依靠自己本身固有的聪明才智、仁德去实行,还要依靠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这样行动符合礼仪,始终是完善的。

即使生活在现在的社会,都市里纷扰的生活、工作行进步伐都需要我们以“仁”和“智”相结合。而不是片面的认为有了高物质的生活、高层建筑的阻隔就无需人与人之间的仁慈关爱;所以呢,要想更快的融入社会就必须要“仁、智”同行。

TOP
56#

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
TOP
57#

      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社会,人人均是聪明的,但面对各种诱惑,聪明也可以产生很多种结果。仁和智应该紧密的联系,仁,是一种基本道德,我把它看做做事的底线,用智去做事,不要忘了仁,否则,虽然还是得逞,但未必自己心里舒服。

TOP
58#

"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子曰:"仁者,爱人也"。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现在社会中,我们或许失去了太多,也错过了太多,但是“仁”“智”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失去了“智”,那么他不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仁”者,而没有了“仁”,更不用去谈何“智”。我们失去的不是其他,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仁智统一”。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平衡好这个关系,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的领悟孔子所说的“仁智统一”。
TOP
59#

只有仁德而无智慧,那么在施爱于人时,都不知分辨好坏;智慧而无仁德,那么智慧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仁者怀抱仁爱感化别人,智者利用自己的智慧辨析利害。

TOP
60#

ersonName ProductID="陈" w:st="on">陈ersonName>先生通过将ersonName ProductID="孔老" w:st="on">孔老ersonName>先生的仁爱语录翻译给我们,让我们对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特别是“仁”与“智”的关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而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