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76#

  仁智统一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中,仁居于主导地位,是优良的道德品质。智是实现仁的方法和途径,二者是论理学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挖掘这一思想,吸取其精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FONT>孔子;仁智统一思想;道德教育

  想要吸取孔子仁智统一思想的精华,还的从他的仁学思想说起。“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其全部哲学的基础。《论语》是研究孔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其中有50余章谈到了仁,并且好多语义和思想都同“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人在研究孔子思想过程中,对“仁”的内涵与外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许多学者见仁见智地提出或感性或理性或深刻或系统的阐述。归纳之,不外乎有以下两种内容,一只关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实践方面,一是关于道德品质的修养方面。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是孔子指导思想的核心,仁中有智,智中有仁,仁为本,智为知,回答了什么是仁和怎样为仁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召唤着亿万中华儿女为精心打造和铸就民族之魂而前仆后继,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于一体的道德乐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崇尚科学知识,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而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
TOP
77#

儒家的内核是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一个是情另一个是,所以我们要理情理合一,主张情中有理,理中有情,认为情感本身就是理性的。孔子常说:“未知,焉得仁。”他是把仁智并举的,熊十力发挥说:“仁之为德。明睿之智,恻隐之情,兼备者也。”我们要融会贯通的理解,大智即大仁,大爱即大理。
TOP
78#

“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TOP
79#

一个仁人必然是具备了高度的理性自觉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深刻把握人之为人的道理,才有可能将“仁”提到“爱人”的层面去自觉地尊重和关心人,“爱人”必须“知人”,“知人”才能做到“爱人”。因此,“爱人”与“知人”是统一的,即“仁智统一”,“仁且智”即为君子也,“仁智统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所以“仁”、“智”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君子人格的形成。
TOP
80#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仁和知是相统一的,一个讲究仁道的人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必是乐与寿同享吧。
TOP
81#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短短两句话,道尽了人世哲理。一个真正仁智统一的人,是乐观的人,是遇到困难,从不气馁,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关爱他人,从无害人之心的人。
TOP
82#

孔子认为,依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去守住它,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行动符合礼仪,才是完善的。我非常赞赏这种观点。比如,一个企业家,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先要拥有过人的智慧,这样,他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想要保住这些成就,他必须用仁德去守住。当时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一个企业要长久存活下去,就得有仁义之心,只有做到真正及顾客之所需,才能发展壮大,不然就只能等着倒闭了。
TOP
83#

[原创]


孔蒙的仁智统一说是一个由圣人理想转变为平民理想、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道德评价方面,也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仁且智”才是一个德性之人。孔孟尤其重视“治者”的德行、德性的要求。德治传统的要旨是“治者”作为道德表率和示范从而教育和感化“被治者”,治者不仅要有能力,而且也要以德服人。但是在政治实践中,这种仁且智的要求有时不得不被打破。孔孟在这一问题上都作出了让步,表明了他们的评价尺度。

TOP
8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和智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谁也不能将它们单独拿出来做学问。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只有既讲仁又讲智,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充满智慧的“仁”才是“大仁”,才是我们真心向往的仁;反言之,倘若一味讲智慧,做些投机取巧的事却没有仁爱之心,那便是苟且之人。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做到“仁且智”“仁智统一”才能养成君子之德。
TOP
85#

有时候会想,我们只要有仁就可以了吗,某个瞬间,仁也会囿于困顿,在这个时候,想起了“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了仁,在守住它的时候,让智的眼睛来引领你继续前进,达到仁智统一。
TOP
86#

只有仁德而无智慧,那么在施爱于人时,都不知分辨好坏;智慧而无仁德,那么智慧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仁者怀抱仁爱感化别人,智者利用自己的智慧辨析利害。

TOP
87#

依*聪明才智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它。依*聪明才智得到它,能够用仁德去守住它,却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百姓也不会敬服。依*聪明才智得到它,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但是如果行动不符合礼仪,也不是完善的
TOP
88#

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  儒家主张德治,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德治思想,但是作为其根据的“仁智统一”,不仅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要强调仁智统一,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而且社会个体也必须做到仁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个体的道德理想,从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作为管理社会的“德治”方式,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以“仁智统一”作为理想人格的目标,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及自醒来达到德治的目的。

TOP
89#

仁智统一说经由孔子到孟子达到完善,是我国德治思想的独特之处,正如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所言:“孔子在《论语》里,暂时撇开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是别开生面,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孔子未使他的思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体性仁、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积极继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应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扬弃仁智统一学说。
TOP
90#

儒家思想中,仁爱只是仁的含义,而不是全部。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仁爱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标准之一。但仁爱是要用智慧的,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在实施仁爱时要注意个度,恰倒好处就行,反之将起反作用,我们提倡仁爱,我们更要用现代人的智慧把仁爱以最高贵的姿态、最适合的方式散播人间,以青春之我仁爱创造青春之世界仁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