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6#

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只有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并真正的立稳。

TOP
17#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外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上面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孔子的目的是要以知(智)辅仁,以知(智)利仁。他的目的不在智本身,而在于促进与彰显仁。即仁与智并举,以智利仁,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TOP
18#

仁智乃一体,仁为本,智为体,辩证的讲:如果一个人有仁爱之心,那么他就是一个大智之人,如果一个人拥有大智,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拥有仁爱博爱的胸怀!我们何必去要分清楚仁和智,何谓仁,何谓智,仁之为仁,其因有智,智之为智,其因有仁!我们这里所说的,所念得智是大智慧,是人性中的智,是本性的智慧!

仁者乐山,为何?一个拥有仁爱之心的人,难道不就是一座山吗?一座胸纳万物的山吗?

当今社会,我们在追求者发展,也在追求着我们人性中的发展和完善,静下心来,去体会仁爱,体会山的仁爱,博爱,去努力尝试着仁爱身边的人,博爱生活中的每一个过客,我们用心去对待他们,那么我们不就是仁者吗?何必去仰望圣贤,低下头,去做好我们自己,我们就是自己的“仁者”

TOP
19#

仁智统一说经由孔子到孟子达到完善,是我国德治思想的独特之处,正如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所言:孔子在《论语》里,暂时撇开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是别开生面,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孔子未使他的思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体性仁、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积极继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应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扬弃仁智统一学说。
不仅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要强调仁智统一,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而且社会个体也必须做到仁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个体的道德理想,从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作为管理社会的德治方式,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以仁智统一作为理想人格的目标,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及自醒来达到德治的目的。

TOP
20#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也就是伦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
TOP
21#

谈到仁与智,就让我想到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齐平">石齐平ersonName>先生说的一句话“仁与智,政治理性的核心”。“仁与智”被很多政治家提倡用于解决中国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这将“仁与智”的运用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而不只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情感与理智。

TOP
22#

智和信都是好东西,但是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

如果没有仁义道德,也不守礼仪,不遵守社会秩序,那么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坏人商量晚上去偷大楼里一个柜子里的东西。甲比较笨,心想抡着斧子去把他劈开,再把它拿走就行了。而乙很聪明,他说,我们去做把万能钥匙,悄悄打开,不就把里面的东西轻松拿走了吗?

大家想想难道不是聪明的反而更坏了吗?

所以做人,思想不说高尚,但要正确,才不会枉为人。至于智有先天的,和后天的。有优等和劣等之分。

前天的智商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后天的智慧是我们可以培养的。

不要把我们的“智”浪费在冥思苦想怎样作恶上,而应该多做些对人有益的事。

TOP
23#

孔子对先秦哲学论争的中心问题———“天人”之辩,既主张传统的天命论,又着重考察了人道,提出了仁智统一的新学说。在孔子看来,“仁”且“智”是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仁是智的结果,二者相互依赖,在孔子理想人格———仁人或君子的塑造过程中缺一不可。
TOP
24#

"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TOP
25#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TOP
26#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TOP
27#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本性,也是“克己”的原因,“人而不仁,如礼何?”[ix]如果人的本性中没有“爱人”的因子,怎么能建立“亲亲”的理想社会呢?关于“仁者”的本性为什么是“爱人”,孟子提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更明确的提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也即是“仁政”的主张,并提出了具体的政治原则和施政内容
TOP
28#

孔子的目的是要以“知”(智)辅“仁”,以“知”(智)利“仁”。他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外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也就是说,他的目的不在“知”(智)本身,而在于促进与彰显“仁”。换句话说,孔子是要让“仁”与“知”并举,以知(智)利仁,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正如冯契所说孔子提出“仁智统一”学说,就是要在社会伦理关系中来培养理想人格。仁智统一,意味着人道(仁爱)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伦理学和认识论的统一。孔子讲认识论主要是讲伦理学(“知人”),而讲伦理学也是着重从认识论角度来考虑(“未知,焉得仁?”)。这里也包括着这样的意思:人的道德规范是根据理性原则来的,真正的道德行为是自觉的,而这种自觉性来源于理性认识,正是根据这一点,人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TOP
29#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TOP
30#

      仁”和“智”是道德、理智的人待人处事、正当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所应有的品质和能力。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种严峻的关系危机,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极度紧张和严重冲突,本来是属于“人的关系”的关系,表现出脱离人的异己性。为了缓解当前的关系危机,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能够真正成为“人的关系”,并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仍然是当今时代所要求于人们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