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是孔子的人道观的核心。由学到知,由知到智,再到仁智统一。 在孔子看来,人是靠学、问、思而得知的;从伦理道德价值定位而言,有了知识,才可以将知识上升为智慧,即“知识产生美德”逐步实现个体的理想人格。无知而愚昧的人是不能达到真正的仁的。。《论语》一书中,孔子有多处是将“仁”与“智”(知)并举。“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知者不惑,仁者无忧。”(《论语·子罕》)“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对此儒家学派用“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爱人”主要强调人们要用爱心对待别人,这可以说是“仁”的实质内容,也是其精髓所在。而“知人”主要强调要善于鉴别人,即人所具有的道德理性和认识能力,更确切地说就是对“仁”的理性自觉。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向着“仁”,“智”的目标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