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91#

学院FONT face=宋体>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朦

学号:10311034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3888978324

卷一、仁

七、仁智统一

儒家思想中,仁爱只是仁的含义,而不是全部。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仁爱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标准之一。但仁爱是要用智慧的,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在实施仁爱时要注意个度,恰倒好处就行,反之将起反作用,我们提倡仁爱,我们更要用现代人的智慧把仁爱以最高贵的姿态、最适合的方式散播人间,以青春之我仁爱创造青春之世界仁爱!

TOP
92#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曾静贻

学号:10311002

时间:2011314

电话15198886334

卷一

一、仁

仁智统一

 仁智统一说经由孔子到孟子达到完善,是我国德治思想的独特之处,正如牟ersonName ProductID="宗三" w:st="on">宗三ersonName>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所言:“孔子在《论语》里,暂时撇开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是别开生面,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孔子未使他的思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体性仁、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积极继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应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扬弃仁智统一学说。

TOP
93#


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

儒家主张德治,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德治思想,但是作为其根据的“仁智统一”,不仅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要强调仁智统一,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而且社会个体也必须做到仁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个体的道德理想,从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作为管理社会的“德治”方式,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以“仁智统一”作为理想人格的目标,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及自醒来达到德治的目的。

TOP
9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专业:10文秘

学号:10311029

姓名:王远梅

电话:13529325756

日期:2011-3-10

卷一、仁

(七)、仁智统一

     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

    儒家主张德治,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德治思想,但是作为其根据的“仁智统一”,不仅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要强调仁智统一,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而且社会个体也必须做到仁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个体的道德理想,从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作为管理社会的“德治”方式,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以“仁智统一”作为理想人格的目标,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及自醒来达到德治的目的。当代社会在倡导科学精神之时,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倾向,即贬低人文精神。在儒家这里,有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即仁智并重,仁智统一。《论语·里仁》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离娄》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以“仁”为核心精神、人文精神同理性认识、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仁与智是相互依存的,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人”。(《论语·里仁》)有智慧的人,能够明智行事,能做出有利于人道的事情,同时也能看到人道的价值。孔子又说:“未知,焉得仁。”将智作为践行仁道的重要条件。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智,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认识,但同时也具有认识客观规律的含义。中国古代有“医儒同道”的说法,中医是科学和理论合一的科学,充分体现了仁智相统一的思想。宋代著名大儒范仲淹自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中国古代就有“仁心仁术”的说法。
   最能体现仁智相统一的思想的理论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内圣是以“仁”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则是以生命个体对外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利国利民的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民主,都首先必须植根于人的质量之上,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去运用,才有正确的方向。同样,内在的道德质量如果不借助科学民主外向发生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经世济用的效果,就会流于玄与空谈。

TOP
95#

学院FONT face=宋体>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朦

学号:10311034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3888978324

卷一

一、仁

七、仁智统一

儒家思想中,仁爱只是仁的含义,而不是全部。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仁爱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标准之一。但仁爱是要用智慧的,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在实施仁爱时要注意个度,恰倒好处就行,反之将起反作用,我们提倡仁爱,我们更要用现代人的智慧把仁爱以最高贵的姿态、最适合的方式散播人间,以青春之我仁爱创造青春之世界仁爱!

当代社会在倡导科学精神之时,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倾向,即贬低人文精神。在儒家这里,有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即仁智并重,仁智统一。《论语·里仁》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离娄》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以为核心精神、人文精神同理性认识、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仁与智是相互依存的,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人。(《论语·里仁》)有智慧的人,能够明智行事,能做出有利于人道的事情,同时也能看到人道的价值。孔子又说:未知,焉得仁。将智作为践行仁道的重要条件。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智,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认识,但同时也具有认识客观规律的含义。中国古代有医儒同道的说法,中医是科学和理论合一的科学,充分体现了仁智相统一的思想。宋代著名大儒范仲淹自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中国古代就有仁心仁术的说法。
最能体现仁智相统一的思想的理论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内圣是以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则是以生命个体对外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利国利民的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民主,都首先必须植根于人的质量之上,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去运用,才有正确的方向。同样,内在的道德质量如果不借助科学民主外向发生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经世济用的效果,就会流于玄与空谈。

TOP
9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孙秀琼

学号:10311028

时间:2011420

电话:13518723082

卷:四

八、仁智统一

        现在的社会好像有智者,智能越多的人,品德越浅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像形成一种现象。从小我们得到的教育就是,人一定要会读书,要有智慧,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两者兼得当然那是最好的,可是这样的人似乎很少,不是没有,有的。想想现在的这个社会,都有点后怕,我们吃的东西,一切一切都有点担心,之前曝光的什么瘦肉精,什么苏丹红等等。。这些东西的制造者一定是相当有智,相当有学问。不然怎么可能制造出这么厉害的东西。所以说啊有智慧的人往往忘记了他们最本质的东西,善良。

          爱别人却不依照一定道理去爱。就会伤害了别人;厌恶别人而不依照一定道理去厌恶,就会伤害自己。我们在做任何事情前是否认真思考了会有什么后果要去承担,还是想清楚了再做。免得害人害己。仁德,是用来爱人类的;智慧,是用来除去对人类危害的东西的。而不是危害社会的。仁爱的实质在于敬爱父母;道义的实质源于尊敬兄长;智慧的本质就在于明白前二者并坚持去做。所以,没有仁德没有智慧而只有才能,就会将他的才能用来辅助他的邪恶妄想之心,辅助他的邪恶行为,这恰好足以扩大他的错误,增加他的罪恶。

         我们要利用自己的智慧照辐社会,照辐人类,用自己的仁德帮助他人。快乐的和谐的生活。

TOP
97#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夫子那时就将仁和智的关系看得如此透彻,真乃圣人也。仁和智不仅仅是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的“用智施仁”;也是治国安民之道,执政者若不知施仁政要有智谋,那么所谓的仁政只能换来一时的口碑,难以使国家实现大治。智者利用仁来使人安于仁道,才是真正的智。仁者在言行中有智,才会使仁道得以发扬。
TOP
98#

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于平困之中,若长存于贫困中毕生邪念。不仁安知遵规守纪,安知幸福须由勤劳创造,长期以往必行不仁之事,害人害己危害社会。所以要和谐仁道首先还得解决温饱问题,使其根基坚固。相反不仁者也不能长存于快乐之下,不然就会乐不思蜀死于安乐,安逸、快乐的生活氛围容易使人忘本和不思进取,忘记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人会日渐自私。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现象随之就产生了。所以仁是需要经常平衡的。平衡的方法就是用智,失智则仁不行。

TOP
99#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看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立场,这并不代表人人都应该抛弃自己的原则,我认为,要做到仁与智的统一,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立场。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的内心肯定有不同的追求,这就需要我们以一颗豁达的心胸来接待我们身边和我们有分歧的人,这不仅是,更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

很多情况下,很多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所想的那样,这时候的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用的心态来对待呢,处理得好处理的不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这时候的我们,不仅是在考虑自己的处事方法,更是处理多年积累的经验考验大智慧的时候,这时候的你敢大声说,你能处理好吗?在很多的时候,你又一个人敢去挑战吗?

仁与智不仅使自己内心的统一,更是一种外在的经过必要的挑战之后的必须的有机的统一,真正做到仁与智的统一是很困难的,但只要我们有追求,并向着哪个方向不断的前进,那你离那目标就不远了。加油

TOP
100#

“仁”,在中华的古典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乎统治了从春秋以来所有的文人的世界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对“君子”的印象,也就是这样的——坚守仁义。“智”,在君子五德“仁义礼信智”中处于最后的位置,然而其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为世人所赞,以坚守君子之义著称的项羽,最终却输给了不吝手段的刘邦,这不得不说仁、智的辩证关系。有仁无智,易为人利用,为人做矛戟而不自知。很容易因滥仁而灭亡。有智无仁,或可取一时辉煌,却终会为世人所唾弃,不得善终。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坚守君子之仁,更应保持君子之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优雅的活在这个世界中。

TOP
101#

仁和智,本来就是相互统一而依存的一对。仁者如果不能理智的去看待问题,那他的仁永远也不能得以发扬。而智者如果不能以仁慈的心去面对天下,那他必将霍乱与天下。人要有仁慈的心境,更要有理智的头脑,两者相互作用,我们才会成为一个有礼,有信,有德的优秀的人。

TOP
102#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能长久处于快乐之中。仁者安于仁道,智者利用仁道。(约:穷困。)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聪明才智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它。依*聪明才智得到它,能够用仁德去守住它,却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百姓也不会敬服。依*聪明才智得到它,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但是如果行动不符合礼仪,也不是完善的。(莅:音粒,面对。)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译: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

TOP
103#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

       这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仁与智的阐述。

       既有道德而没有智慧,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智慧而没有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

       要将爱与道德相结合才能真正践行仁道。

TOP
104#

""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TOP
105#

“仁”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你首先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此外还要能够承受别人的误解,能够承受委屈。如果你在马路上遇到一位老者被汽车撞倒,你是否会去救护?想必大多数人不会去,倒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爱心,而是怕惹麻烦,怕别人找不到司机就赖在自己身上,所以想要做好“仁爱”之事真的很困难,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才能使“仁”道遍布天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