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21#

在学校常会听到老师这么说:“有德有能的人是正品,有德无能的人是次品,有才无德的人是废品”倡导我们要德才兼备,也就是要仁智统一,孔子是“仁”的代表,也是“智”的化身,踏实人类历史上最有为的教育家,能将仁智统集于一身,成为万事师表,孔子说过:“仁者安仁,智者利人” 道明仁智统一的人能明智行事,能做出有利于人道的事情,同时也能看到人道的价值。

能做到仁与智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效果,我们需要长期学习时刻要求自己行仁道,【弟子规】上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意为学了圣贤的名言名句,如果没有去力行圣贤的教诲,只会增长自己的浮华之心,甚至养成傲慢无礼的态度,才成就不了圣贤君子。

我们要是能做到仁智统一,那在生活中为人处事我们就可以做到运筹帷幄,受人敬重,活的有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仁智统一体现在以德治国上,要科学与民主,首先根植与人的品行上,在人善良的动机运行下,才有正确的方向。

TOP
122#

仁, 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道德标准,是一种人文境界。仁者,在社会里有更多的朋友,有更明朗的前程。。。做一个仁者,有智慧的仁者,不急不燥,与人友善,与人和睦 。作为一个领导,对待下属仁;作为一个同学,对待朋友仁;作为一个孩子,对待家人仁。做一个有智慧的仁者。。。
TOP
123#

  “智”就是智慧。“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总是把智与仁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仁与智是统一的。孔子也说“择不处人,焉得知?”意思是:你不选择与有仁德的人相处,怎么算明智呢?《论语》载:樊迟问知,子曰:“知人。”知人就是要“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即:认识并推举正直的贤能之士,并且能使那些不正直的人变成正直的人,这才是最大的智慧。继孔子之后的孟子也坚持仁与知的统一。《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把握仁、义都需要有智慧。

[em07][em07]
TOP
124#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就是说仁者安于仁道,智者运用仁道,且可以发扬仁道。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一句经典还没有完全道出仁与智的关系,它只是说出了智于仁如何,确没有说明仁于智又是怎样。不过孔老夫子又在其它地方接着提及到了二者的关系:知及之,仁能守之。此在于说明能够靠聪明才智得到的东西,不能靠这些聪明才智守住,要守住东西,那就需要仁。仁作为一种美好的德行,才是根本。这个观点跟同时期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都是强调“仁”或者“美德”这些道德层面上的东西。而“智”只是“美德”、“仁”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后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到“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重点阐释了此二者只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发挥出大的功效。有仁无智,就不能很好的区别爱;有智却没有仁,那就知道怎么做而不去做。只有当这二者同一,那便既能够区分是非对错,又能够很好的行动。那么,具备此二者之人便是一个君子了。

[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6 17:11:32编辑过]

TOP
125#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德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人为核心巅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仁智统一是指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水平、智慧力量的相互依存与统一,子曰“仁者人也”。孔子“仁智统一”说最大的贡献就是极大的张扬了人的理性精神与主体人格的能动力量。后来的孟子、荀子、张载等都在理论上对其继承和发扬;实践上,孟子的“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文天祥的“正气歌”都是对孔子思想有力的论证,而且,孔子“仁智统一”说对于今天培养和塑造世纪的新的理想人格也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TOP
126#

仁智统一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论语》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是二者弗去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仁与智是相互依存的,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人”。有智慧的人,能够明智行事,能做出有利于人道的事情,同时也能看到人道的价值。仁智统一就是孔儒人文精神的核心。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说明仁与智是辩证的关系,只有必仁且智,仁智统一,才能使人养成完美的人格。

TOP
127#

仁智统一是必要的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提倡“德智并重”,并以此来培养一种健全的理想人格,而君子人格就是孔子理想中可以实现的完美人格,孔子认为要实现君子人格就需要通过教育,使其先拥有道德知识。孔子将“君子”描绘成仪表端庄、崇德向善、谨言慎行、学以致道、善于交际、爱才惠民、安贫乐道的人。“仁”是君子一生追求的事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由此观之,要成为君子就要学习和实践,人生来时相差无几的,道德水平的差异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智慧的提高促进仁,仁也对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仁智统一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智不能离开人,否则就会与仁背道而驰,此时,智越高,与仁也就相去越远,如果这种智是不道德的,那就会对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所以孔子才提出“仁智合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8 16:35:29编辑过]

TOP
128#

在孔子看来“仁”和“智”是统一的。“未知,焉的仁。”,智是实现仁的前提,仁是智的结果。二者相互依赖,孔子的“仁智统一”的内容之要包括一下内容:首先,仁智统一是指“爱人”和“知人”的统一。其次是指道德理想和人的知识水平,智慧力量的相互依存和统一。孔子的“仁者人也。”实际是指人的理想人格化。“仁”做为仁人的道德理想,人格修养的完美境界,其实现必须以“智”想配合。最后“仁智统一”是指理想人格和道德信念与情感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而人格又是一个包含着“知”“情”“义”的统一体,只有几个方面同时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完善。
TOP
129#

      仁和智是统一的,要做一个人,必须兼备仁和智,无智者不仁,无仁者不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提现了仁和智的统一,体现了二者的相互统一、交相辉映。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仁是需要我们有具体行动来实践的,而不是说我们每天都挂在嘴上说我们如何如何的仁,那就是仁,其实不然,仁只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尊敬师长、爱护幼小、孝敬父母,只有这样我们才是体现出仁,同时也是体现了智。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TOP
130#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便是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观看历史的进程以及今天的发展,正是人们缺失了心中所需的仁德,所以会变的不安乐,暴躁偏激,而真正的仁人不偏不倚,尊重他人,从不骄奢淫逸。正是这样才是孔子所提倡的,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智仁合一,仁怀天下,智控天下。利用自己的仁怀包容天下,利用自己的智谋去治理天下,在历史中汉武帝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秦国统一天下,用法治理天下,显示的过于残忍。而汉武帝却很聪明,用儒家的仁义道德治理天下,国泰民安,再用法律道德去规范人民。

TOP
131#

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心的接受贫穷困苦的生活,才能是自己的身心永远处于快乐当中。仁德和理智二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例子足以说明它们的关系,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在关羽、张飞被杀后,举兵攻打江东,以至于客死异乡,白帝城托孤含恨而终。便是有仁德而丧失了理智的反面教材。刘备素以仁德安身立命,以仁德感召收服将领,待人做事庄重严肃,一丝不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归顺,攻城拔寨无一不是符合德行民心。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仁德的榜样。
TOP
132#

所以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TOP
133#

智为才能,仁是个人品德,虽然仁和智不是同一种概念,但是他们在人的行为处事过程中具有统一性。我认为智与仁的关系就像是智商与情商的关系那般。我们拥有很高的智商,处理事情时自然得心应手,同时我们还应该有很高的情商,拥有更多人的支持,这样才使我们的人生更完美。

现在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都面临的共同问题——找工作!我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就找不到好的工作,就没有办法实现自身的价值?要得到别人的赏识,不是光靠自我的吹嘘和自我推销能够实现的,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用实力来证明,用我们的智慧博得别人的喝彩。拥有智慧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拼搏才能取得。

在我们拥有了智慧后,我们还应该有情商。有句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可见要做到知人是很难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人必自爱,然后人爱之;人必自尊,然后人尊之。”这说明我们要爱自己同时也要爱护他人,只有拥有了这种爱心,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现实生活中智商和情商都要提高才是仁与智的统一,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TOP
134#

当代社会在倡导科学精神之时,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倾向,即贬低人文精神。在儒家这里,有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即仁智并重,仁智统一。《论语·里仁》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离娄》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以“仁”为核心精神、人文精神同理性认识、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仁与智是相互依存的,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人”。(《论语·里仁》)有智慧的人,能够明智行事,能做出有利于人道的事情,同时也能看到人道的价值。孔子又说:“未知,焉得仁。”将智作为践行仁道的重要条件。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智,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认识,但同时也具有认识客观规律的含义。中国古代有“医儒同道”的说法,中医是科学和理论合一的科学,充分体现了仁智相统一的思想。
TOP
135#

最能体现仁智相统一的思想的理论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内圣是以“仁”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则是以生命个体对外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利国利民的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民主,都首先必须植根于人的质量之上,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去运用,才有正确的方向。同样,内在的道德质量如果不借助科学民主外向发生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经世济用的效果,就会流于玄与空谈。[em0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