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36#

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既秉承天地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在儒家这里,有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即仁智并重,仁智统一。孔子和孟子都将以“仁”为核心精神、人文精神同理性认识、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仁与智是相互依存的,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人”。唯有仁智统一,才能得到想要的,并守住它。
TOP
137#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和智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谁也不能将它们单独拿出来做学问。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只有既讲仁又讲智,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充满智慧的“仁”才是“大仁”,才是我们真心向往的仁;反言之,倘若一味讲智慧,做些投机取巧的事却没有仁爱之心,那便是苟且之人。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做到“仁且智”“仁智统一”才能养成君子之德。
TOP
138#

141

中国古典哲学的又一根本观念是“天人合一”。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无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大人相应,或无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TOP
139#

仁智统一思想中,仁居于主导地位,是优良的道德品质。智是实现仁的方法和途径,二者是论理学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TOP
140#

[转帖]

以下是引用袁小英在2009-12-6 14:08:19的发言:
    看待社会,每个人的角度和出发点都是不一样的。当今社会只有“智”、而无“仁”的说法只能代表你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并不是所有人的心声。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社会是有“智”又有”仁“的。因为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只有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并真正的立稳。比较赞同,因为现在社会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德无才也不行,有才无德也不好的,且更致命。

TOP
141#

譬如:刘备素以仁德安身立命,以仁德感召收服将领,待人做事庄重严肃,一丝不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归顺,攻城拔寨无一不是符合德行民心。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仁德的榜样。
TOP
142#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仁智统一,这个社会才会和谐。
TOP
143#

仁者,爱人也,智者,知之至也。仁是一种生命情感,而智是与之对立而生的理性活动,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维。仁是人热爱生命、关照生命的品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倘若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么任凭他怎么的聪明睿智,也许也只能被称为狐狸,就像现在人称狐狸为狐狸一样而注定被掠杀。但是,如果脱离了智,那么仁的品性也将会被埋没无法显现。我们常常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这便是仁有余而智不足的结果,生于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界中,仁爱与智慧共同铸造了人类生存的利刃。智慧至高便是仁,正如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返璞归真;仁爱至真便生智,就像手无寸铁的父母能够在地震中用身躯为子女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TOP
144#

中国古典哲学的又一根本观念是“天人合一”。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无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大人相应,或无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TOP
145#

评价善与恶的标准只在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方向上,不存在绝对的标准,一个人做了在别人看来是“恶”的事情,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你说马加爵是恶吗?如果你说是恶的话,请你看看他的日记,也许你会同情他。如果你说是善的话,那杀了那么多的人还是善的话,那什么又是恶呢?
TOP
146#

爱的内在根源,就是人具有仁性。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论语·或问》)。“仁”作为内在的善本质,要通过“觉”的作用而在心灵生命中显发为“爱”。而这种“觉”,乃是心的作用,是生命主体的意识。
TOP
147#

爱的内在根源,就是人具有仁性。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论语·或问》)。“仁”作为内在的善本质,要通过“觉”的作用而在心灵生命中显发为“爱”。而这种“觉”,乃是心的作用,是生命主体的意识。
TOP
148#

关公千里走单骑,勇当天下,但以其仁义赢得青史留名,乃当世之人楷模....
TOP
149#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TOP
150#

随着人类的发展,“道德、伦理和礼仪”在自然与不自然的对立统一中形成。人类的“道德、伦理和礼仪”的深层的原因是人类生存、生活与进步的需要,是人类的需要与世界发展情况的对立统一。人类“道德、伦理和礼仪”的程度是历史、现实以及人类所需要的未来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道德、伦理和礼仪”的程度与人类的文明程度也是相一致的,也与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相一致。人类的生产及经济的能力对人类的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人类内因方面(或人为方面)的决定作用,但人类文化对生产及经济的人类内因方面(或人为方面)的反作用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人类理性的增强,人类对“道德、伦理和礼仪”的人为干涉性和干涉能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人类理性的深入,人类的“道德、伦理和礼仪”也越来越符合人类的进步利益,也越来越能够处于自然与人为的相对和谐的对立统一之中。

[em0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