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中国古典哲学的又一根本观念是“天人合一”。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无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大人相应,或无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仁者,爱人也,智者,知之至也。仁是一种生命情感,而智是与之对立而生的理性活动,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维。仁是人热爱生命、关照生命的品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倘若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么任凭他怎么的聪明睿智,也许也只能被称为狐狸,就像现在人称狐狸为狐狸一样而注定被掠杀。但是,如果脱离了智,那么仁的品性也将会被埋没无法显现。我们常常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也常常会好心办坏事,这便是仁有余而智不足的结果,生于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界中,仁爱与智慧共同铸造了人类生存的利刃。智慧至高便是仁,正如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返璞归真;仁爱至真便生智,就像手无寸铁的父母能够在地震中用身躯为子女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随着人类的发展,“道德、伦理和礼仪”在自然与不自然的对立统一中形成。人类的“道德、伦理和礼仪”的深层的原因是人类生存、生活与进步的需要,是人类的需要与世界发展情况的对立统一。人类“道德、伦理和礼仪”的程度是历史、现实以及人类所需要的未来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道德、伦理和礼仪”的程度与人类的文明程度也是相一致的,也与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相一致。人类的生产及经济的能力对人类的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人类内因方面(或人为方面)的决定作用,但人类文化对生产及经济的人类内因方面(或人为方面)的反作用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人类理性的增强,人类对“道德、伦理和礼仪”的人为干涉性和干涉能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人类理性的深入,人类的“道德、伦理和礼仪”也越来越符合人类的进步利益,也越来越能够处于自然与人为的相对和谐的对立统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