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226#

如果只是鲁莽的行仁,不知道运用智慧,那是会好心办坏事的;如果只是单单思考,不去行动,传播仁爱,那也是有误的。只有在遇事好好思考之后,运用仁爱的方法,使得事情变得美好。
TOP
22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
“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
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编辑邓会珍 最后编辑于 2018-07-07 14:01:36
TOP
228#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孔子说:“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它。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够用仁德去守住它,却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百姓也不会敬服。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但是如果行动不符合礼仪,也不是完善的。“所以说,必须将聪明才智、仁德和礼仪结合起来,只有三者一起才能取得长远且有成效的发展。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教育,要想取得长久的成效,也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让儿童多多接受国学启蒙教育,开展经典诵读课堂,激发儿童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家长和老师也要积极的进行引导,不用逼迫孩子学习过多的才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TOP
229#

       这篇经典学习中阐述仁智统一的道理,与今天时代我们面临的问题恰巧可以结合起来。仁智统一深厚的涵义挖掘,不仅仅是教育上的、教化上的“德育”与“有教无类”,还有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近代人们常常在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两者的理解上出现了矛盾,两者逐渐对立分离。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当中,真正的孔子儒家思想非但不是科学发展的障碍,而且是科学发展的积极动力。这不仅在理论上,也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无论是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近代中国的科学的飞速发展,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仁智统一思想的可贵。
TOP
230#

我以为仁智统一,就是仁要有仁的底线,而且还要看什么情况下可以仁,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仁,要理智仁爱,不做烂好人,也不因小失大。有个故事说有个儒生看到邻家小孩在水井边玩,即将掉下去,可他没立即去救,而是慢悠悠地去找邻家的大人。这种人,说伪善吧,也不像,就是不知轻重,仁与智没有很好的统一。
TOP
231#

苏格拉底曾经这样说过:“美德即知识。”关于仁和智,孔子有很多论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等等。关于仁与智,虽然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等同于情商和智商,但是二者也有相似。我们经常从新闻上听说,某某博士在火车上不坐到自己应该的座位上,这明显是虽然有高学历但是没有做到“仁”。
TOP
232#

     “仁智统一”是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也是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青年精神。儒家“仁”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既秉承天地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周易 复卦》中有“复见天地之心”之说。复卦有一阳爻出现,意味着万物萌生,显透着生生之意。“天地之心”并不是讲天地中有一个实体的“心”,而是讲天地流行变化所显透出来的生命精神,是天地之大德。
    《周易·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间存在着“生生”之生命精神,万物才得以化生,造就大千世界。“生生”之精神,赋予万物,内在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生长之推动力量。宇宙“生生”之理下贯与人,形成心灵生命中的“仁”之品性。
    朱子说:“仁者,天地万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朱子语类》)
    中国古代也有“医儒同道”的说法,中医是科学和理论合一的科学,充分体现了仁智相统一的思想。
TOP
233#

从仁智统一中,我联想到了孔夫子所讲“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智者、勇者之所以不忧、不惑、不惧的共同点都是源于他们内心的强大。当我们内心强大到足以不被什么东西所束缚时,就会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此时,在当我们看我们周围的事物时,便更容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识别出“披着羊皮的狼”。

其中勇者不惧更能够体现出内心强大的神妙之处。何谓勇者?苏轼所言极是“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样的勇方为大勇。苏东坡所描叙的勇者,我们从外表上看不到他们的强大,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如此宽广和宏大。纵有利器相加,辱言唾骂也威胁不到他们一丝一毫,他们仍然是不惊不怒。

做到大勇,只要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便可。尘世之中的我们总是将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将所得所失挂念于心上,将追求功名利禄当作了奋斗的动力,因而,我们总是负载地生活,生活的重压无形地摧残着我们的心灵。我们慢慢的开始感到疲惫,感到生活的苍白无力,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形容枯槁。但是,反过来只要我们追求自己的内心的美和内心的丰收,我们便没有了如此多的烦恼了,我们如释重负,轻盈地走着。每天收获内心的果实来填饱饥渴的心灵,便可大勇也。

大勇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做大勇的人必将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生活中接受磨难
TOP
234#

孔子与孟子的形象异同
  首先从相同点来说,孔孟二人都秉承儒学的核心思想——“仁”,都主张实行仁政,重视孝道,慎终追远,且不意于富贵名利,文质彬彬,知识渊博,都是君子形象的典型代表。同时二人都因为思想主张仁政不能在战火纷飞的先秦时代受到重用而退而著书。
其次从不同点上说,孔子无论是在《史记》还是《论语》中,其形象都是一个和善有礼的师者形象,他是一位优秀的老师,谆谆善诱,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曾在政治外交上挥斥方遒。然而他也是在礼法的范畴内严格遵守着条条框框再施行自己的抱负。孟子则不同,他是恣意灵活的人,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坦荡之,是行事踏实且独到犀利,是重孝直率的赤诚。且在孟子身上觉醒了比孔子更甚的君子的独立意识,他认识到当时农家如许行这类人的返古务农行为的无用,在“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两句中也突出了知识对于治国的重要性,独有一份清醒和悲悯。
  从个人喜好上说,我更羡慕孟子的人生态度,希望遇到孔子一样的老师。诚如孔子所言,他是一个“朋友信之,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温润君子,但是做孟子一般的人更是不枉生而为人的一世的表现,能胸怀浩然之气,能进退有度,有抱负有理想,同时坚定而勇毅的生活,属实不易而令人羡慕、神往。
TOP
235#

仁者是有德者,智者也是有德者,孔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有仁德的人不用担心,有智德的人不得惑,勇者不惧怕。智者解惑遇到仁者必然心胸开阔,仁者见智必定尊重佩服。如《三国》里鲁肃与关羽“单刀会”鲁肃是智者,关羽是忠孝仁义者,两人在会面解决孙刘冲突,即没有开战保住了荆州,又达成了孙刘联盟的共识。对于个人来说仁智从两个方向来看可扩充自己走到最高的境界。
TOP
236#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如果一个人只有仁慈的心而没有分辨该不该仁的时候,这就是仁而不智;我们既要知道仁是什么,该怎么去实施仁的行为,也要知道和明白该怎么分辨什么事值不值得我们去用怀仁的态度对待。同样的,一个人只有理智或者智慧,他知道什么是仁,该怎么去做,但他不采取实际行动,就是智而不仁,只知道在纸上做文章也是于自己于大众无益。
TOP
23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关于仁与智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感到迷茫,我们想要做到爱人,抱着一腔热血,满满的热情,却经常会演绎农夫与蛇的故事,这时我们常常会感到愤怒与伤心,甚至对仁爱的施行产生怀疑,但其实我们只是没有理好仁与智的关系。
       董仲舒说过:“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句话便指出了两者得辩证关系,即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我们践行仁德不错,但要注意,有些奸邪之辈是需要分辨且提防的,我们友善互助,但也要有能够分辨坏人的眼睛。无智而有仁者称之为平庸,而无仁而有智者却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所以说仁是罗盘与灯塔,智是船帆与桨。
TOP
238#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
一个人有仁德却没有智慧,就不会对仁爱进行区分。仁是有对象的,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往往错综复杂,既对立又统一。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够区分对象和处理对象关系的智慧,那么这个人的仁爱是盲目的,经不起推敲和考验的,这必然会使自己深陷泥潭,剪不断,理还乱。然而如果一个人光有智慧而不具备仁德,那么这样的人就只会闭门造车,没有作为。因为仁爱的开端是自尊自爱,人若是做不到自尊自爱就不会珍惜自己的想法更难以将之付诸实践。
TOP
239#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短短两句话,道尽了人世哲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一个人既要有仁德又要有理智,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的“人”。
TOP
240#

儒家主张德治,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德治思想,但是作为其根据的“仁智统一”学说却是以德治国的一个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德性文化的主要特征,即以德性的手段作为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的主要手段。德性手段就社会整体来讲是指道德建设,靠制度伦理来实现道德目标,这就涉及到人们对道德责任及道德义务的认知水平。一个社会或群体的道德文明程度和道德认知水平及知识水平是成正比的。因而强调仁智统一是以德治国的应有之义。  
      仁智统一说经由孔子到孟子达到完善,是我国德治思想的独特之处,正如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所言:“孔子在《论语》里,暂时撇开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是别开生面,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孔子未使他的思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体性仁、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积极继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应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扬弃仁智统一学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