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271#

       《论语》中常常是“仁智并提”,比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问仁,子曰: 爱人。问知,子曰: 知人。(《颜渊》)。一般而论,先秦儒家所推崇的“仁”和“智”可分属于伦理学和认识论的研究领域。而“仁且智”思想,既可以视为对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一种描述,也可以在广义上看做关于道德德性和认知德性的期许,它发端于孔子,其后学多作生发、丰赡。

       概括而言,从孔子开始的先秦儒家,始终将类属于伦理学领域的“仁”和认识论领域的“智”相与并提,并且常常将“智”作为“仁”的提前和辅翼提出。用字法中,“知”“智”通。先秦时期,尤其是儒家学者所谓的“知”往往聚焦于认识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等,而且 通常将对伦理关系的正确认识视为仁德的前提。这种“仁 智并论”或“以‘智’辅‘仁’”的进路,为后世学者阐发德性与认识的关系留下了很大的诠释空间。

       儒家“仁智统一”思想本是一体两面,是兼而有之的,但在后世儒学的承传和演进中,“智德”隐而不彰,“仁德”不仅被过度张扬,而且更加被伦理道德化了。在以往,学者对儒家德性的理解多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仁”而忽略了“智”。尤其是宋明以来,德性的泛道德化愈发严重。这一进路所产生的影响有二:一方面,与伦理思想被大加张扬相对照的是,认识论的发展建构呈萎缩之势;另一方面,“泛道德化”思维流行,成为衡量其他领域的标尺,不仅产生了“唯道德论”的基调,造假的道德典型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即便在当今,“泛道德化”的基调依然成灾。网络上的语言暴力、普通判断或评价依然充斥着过分而浓烈的“道德判准”和“道德乱用”,大有混淆伦理和道德、混同法规和舆论的后果。而在当代,学者已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认为在中国哲学中“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的一体”。
TOP
272#

仁智统一强调了仁爱之心与智慧的紧密关联。在儒家经典《中庸》中,提到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归之。”这表达了仁和智的平衡统一是达到道德至善的状态。仁作为对他人的关切和关爱,需要智慧的引导和决策。智慧在仁的实践中,帮助个体做出明智而负责任的选择,确保仁道的实际落地。
仁智统一在儒家思想中也反映为仁者的智慧。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提到:“仁者无忧也,智者无惑也。”这说明仁者因其对仁的实践和体悟,不仅能够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深厚的智慧,而且智者因其明晰的思维和判断,能够更好地践行仁的原则。仁智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格。
仁智统一强调了在智慧的引导下,仁的实践能够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孟子指出:“仁者以智立,智者以仁为本。”这说明在个体修养中,仁智的统一不仅是个体品德的体现,更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在儒家看来,一个既有仁爱之心又具备智慧的个体,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TOP
273#

孔子主张“为仁由乎己”,而如何为仁的就是智。我们通常说一个人仁德,体现在这个人的待人处事上,仁德的体现是行为,也就是说,仁是一种类似于性格或世界观的东西。从儒家经典中对人仁的具体要求这一特点而言,仁是一种方法论,它是为人处世方法的集合,它反应了这样处事的人的世界观;而从仁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质而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特点来说,仁是一种世界观,它不是一种品质,而是一些观念的集合,它决定了有这种世界观的人的处事方式。但这个世界观是一种大框架,不好处理一些复杂事情,所以就需要智。智是一种工具,它能将复杂的情况梳理清楚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世界观完整了,方法论就完整了。就像现代理工学科成熟的标志是引入数学这一工具一样,仁成熟的标志就是引入智,即仁智统一。
TOP
274#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看,仁智统一是一个旨在探讨人类完善品性的重要概念。在儒家思想中,仁和智被视为道德和智慧的两个重要属性,它们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首先,儒家强调仁爱之心是道德的本源,强调个体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这种关注他人福祉的心态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更加需要智慧的指引来具体实践。仁的体现需要通过智慧的认识来指导,从而实现对他人的真正关怀和帮助,从而实现了仁与智的统一。

其次,智慧的运用也需要以仁爱之心为指导。在儒家思想中,智慧并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和认知能力,更加是对于善恶、美丑的辨别和对于道德行为的指导。智慧的发挥需要在仁爱之心的指引下,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对道德实践的指导和评判。

在实践层面,仁和智的统一也体现了在个体修养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个体的修养不仅需要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更需要智慧的启迪和指导;而道德实践也需要智慧的指导和决断来指导具体行动。因此,仁智统一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人类完善品性的重要标志和目标。

此外,在道家和佛家等中国哲学流派中,对于仁智统一也有着不同的诠释和理解。

在道家思想中,强调了内心的清静和身心的统一,追求“无为”的境界。仁智统一体现了对于内心境界的平和与纯净的追求,同时也呼应了对于智慧与仁爱之心的内在统一。

在佛家思想中,强调了智慧的觉悟和对一切生命的慈悲怜悯。仁智统一体现了对于智慧觉悟和慈悲心的统一,强调了通过智慧觉悟来实现对一切生命的慈悲关怀。

因此,无论是从儒家、道家还是佛家的角度来看,仁智统一都被视为建构完善人格和实现个体完善发展的重要理想和目标。在这些不同的中国哲学流派中,对于仁智统一都体现了人类对于道德修养、心灵成长和直觉觉悟的重视,具有深远的道德、智慧和精神意义。

综上所述,从儒家、道家和佛家等中国哲学流派的角度来看,仁智统一被视为道德与智慧统一的重要概念,体现了人类全面发展和内心境界的美好追求。这一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当代人们探索道德与智慧的统一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TOP
275#

首先,儒家强调仁爱之心是道德的本源,强调个体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这种关注他人福祉的心态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更加需要智慧的指引来具体实践。仁的体现需要通过智慧的认识来指导,从而实现对他人的真正关怀和帮助,从而实现了仁与智的统一。

其次,智慧的运用也需要以仁爱之心为指导。在儒家思想中,智慧并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和认知能力,更加是对于善恶、美丑的辨别和对于道德行为的指导。智慧的发挥需要在仁爱之心的指引下,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对道德实践的指导和评判。

在实践层面,仁和智的统一也体现了在个体修养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个体的修养不仅需要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更需要智慧的启迪和指导;而道德实践也需要智慧的指导和决断来指导具体行动。因此,仁智统一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人类完善品性的重要标志和目标。
TOP
276#

仁智统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主张在道德修养和智慧运用上达到和谐统一。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仁与智的重要性,认为仁是道德的根本,智是道德的辅助。仁智统一体现了儒家对人性的全面关注,旨在培养既有道德品质又有智慧才能的君子。
仁智统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它体现了儒家对人性的全面关注。一方面,仁是道德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另一方面,智是道德的辅助,是实现仁的重要手段。只有将仁与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有道德品质又有智慧才能的君子。
TOP
277#

智与仁是密不可分的,智慧需要有仁爱的指导,而仁爱的实践也需要智慧的引导。智者懂得正确的道理和原则,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和选择;而仁者则将智慧转化为行动,用关爱和善意对待他人。智慧使仁爱更具目标性和可操作性,仁爱使智慧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如果只有仁没有智,则会陷入盲目的泛道德主义;只有智没有仁,则会利用智慧做出一些有伤德行的事,害人害己。现代社会一些高智商罪犯,就是因为不能用仁来指导智。了解仁与智的关系,并将二者同时运用,对自身修养和促进社会和谐都是有意义的。
TOP
278#

老吾老与及人之老,幼吾幼与及人之幼。”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这句话,但是那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上,后来长大了,再读到时头脑里的知识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即“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的对待每一位身边遇到的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身边遇到的每一个孩子。”从明白那刻起,这句话就如当初不谙世事的我记住这句不明其意的的话一样,它更加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像隐形的翅膀一样在我的生活里一直陪伴我影响我的言行。
TOP
279#

       “仁”和“智”是难以做到统一的。要仁爱,那么就难免得多吃亏、让利他人;要智慧,那么就难免行不仁之事,自己获利。不是说二者不能兼得,而是说它们不能同时登峰造极罢了。
TOP
280#

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子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余力则学习右代典籍以增长文化知识。孔子认为道德应优先于学知,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曾经引爆热点的北大弑母案引起人们德与才的广泛思考,使人们确切感受到先德后才的必要性。而且孔子这一思想正是当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在的来源。无是什么领域,我们都需要坚持以德为先的价值观,尤其是教育领域,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走好道德教育的重要一步。
TOP
281#

仁为木,智为水,水存木长,木在水存。因为有水的存在所以植物才可以生长,但如果水太多很多植物会受不了腐化死亡。同时因为有植物的存在,山中的水才能留存,才能受到控制,不至于泛滥或枯竭。这也是人逐水草而居的由来。如果光有智,容易机关算尽太聪明。如果光有仁,也不见得会有好结果,往往好心办坏事。
TOP
282#

中国哲学有一重要问题:智识之辩。人的道德实践的道德性展开奠基在了此纯亦不已的仁体运动之中。道德性在儒家是超越性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宇宙生化与人的行为的并行不悖或直接同一,是天道性命相贯通的直接呈现,而人的行动或良知的直接呈现是转向在事物之间的活动有其空间性,而所谓的物交物而蔽于物是作为身体的事物性与事物占据起时空所直接交往而阻碍了一体之行动的畅通无阻,耳目之官的呈现发用不得直接穿透而是有其角度和事物所“在此“之阻碍,因而四端之流溢有差异有不同而有正与不正,无限是超越的“至善”,而有限的时空性而落入有内容的现实中则有善恶的对垒,因而有智(无限心的呈显)和识(有限耳目之官的发用)之间的区别。以其无限性与仁同体,则是仁与智的同一。
TOP
283#

仁智之间的辩证关系,除了上述以智辅仁而成仁的一面,和仁以导智遂成智的一面,还表现在二者进一步的互补与融合,合而为一,仁且智为圣,这是孔子所认可的人生最高境界。仁在智的帮助下才能够最终成仁,而智在仁的帮助下最终成为大智,二者统一在成圣这一最高德行过程中。在《论语》有一段颇为有趣的记载:“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阳货》)孔子以仁且知为自己的追求,于是阳货以此来责难孔子,使孔子无言以对。这表明孔子的理想人格包含这两项内容。
TOP
284#

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子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余力则学习右代典籍以增长文化知识。孔子认为道德应优先于学知,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曾经引爆热点的北大弑母案引起人们德与才的广泛思考,使人们确切感受到先德后才的必要性。而且孔子这一思想正是当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在的来源。无是什么领域,我们都需要坚持以德为先的价值观,尤其是教育领域,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走好道德教育的重要一步。
TOP
285#

回复 10楼青师孙黎明的帖子

“仁智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深刻体现了儒家对于人性、道德、智慧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这一理念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社会伦理、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仁的内涵
“仁”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一种精神外显境界,“智”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更是一种明智的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能够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符合道德和伦理的正确选择。同时,“智”也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它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就像于连,他有着近乎虚伪的智,但是却没有“仁”,所以他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仁与智之间,一方面,仁爱之心是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的人,才能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洞察力去理解和把握世界,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另一方面,智慧也是实现仁爱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智慧和判断力,人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识别善恶、是非和美丑,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践行仁爱之道。
“仁智统一”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和智慧之能,努力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