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25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既可以被很好的开发利用,用在正道上,也可以用在坏途上。用在正道上的聪明才智,会造福社会,用在歪道路上的才智只会危害社会。曾听过不少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毒品制造。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几百年前鸦片战争的教训历历在目,中华民族绝对不能再跌倒在同一个地方。有的人利用专业知识,造假钞票,扰乱市场,不仅破坏国家法律法规,更导致收到假钞票的人一天白干;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这些掌握着技术,拥有才能智慧的人没有将智慧用在正道上。我也看见过很多消息,比如一老人路边晕倒,医学生博士紧急进行心肺复苏,成功救回老人一命;遇见实习期大学生被没收身份证还被老板威胁”身份证、毕业证“只能选一个,我也看见法律系学生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成功帮学生要回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前两种情况和后两种情况对比鲜明,区别就是掌握才智的人如何使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这就看他们所接受的仁的思想影响有多深刻。因此国民教育,普及传统文化,传播中华经典,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对社会的长治久安真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
TOP
257#

仁智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告诉我们只有仁德没有理智就不能区分善恶,只有理智却没有仁德就容易成为自私自利之人。儒家学派“仁智统一”的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与理性原则的统一,成为人们通往理想人格的必然要求,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对促进我们身心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TOP
258#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两千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人伦准则和道德规范发生着重大影响。“德”是很好的字眼,是帮助人和物旺盛成长的字眼。中华文化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凝聚力,与这一个“德”字分不开。也可以说: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本质性的核心。我们讲究“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可以说,“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
TOP
259#

仁是仁者的精神境界的修养和外在的形式化表现,广泛的表现为仁爱,对万物的爱。人人都有智,只不过是每个人的智所能达到的程度有所不同,上限的限制不同,因此仁和智是人的重要的两个方面修养,这两个修养都互相的浸润互相辅助,智帮助人能够更好的辨别世间万物,明白理解世间的运行规律和人间的人情世故。反思自己在自身培育时成长时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得与失。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同时也便于在人间实行仁道。比起仁的润物细无声,智则显得有些不近人情,理智过头的仁道实行即使是平等的也不是公平的,不能够更深切的体会到仁要如何实行,世间需要的仁是怎么样的,因此我们不能光光有仁或者智这两个方面中的一部分,而应该两者都修,帮助自身提高,为一个成熟的仁者。仁智一体,互相辅助才能有所为。
TOP
260#

仁智,二者之间难舍难分,仁是充分发挥智的道德条件,智是仁爱待世的理性判断,若只有仁,那将是泛爱,难有成就,若空有智,而不会为人处世,也难有一番作为,因此二者有必然的联系。
TOP
261#

在孔子和儒家看来,仁且智是理想人格(圣人)的主要特征。“仁”是伦理学的概念,“知”是认识论的范畴,在孔子哲学体系中,认识论与伦理学,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统一。但是,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论不占重要地位的人,大概都认为中国哲学“重人生而轻自然,长于伦理而忽视逻辑”(这话大概是胡适的)。古往今来的中国哲学家,其兴趣为伦理的而非逻辑的,往往注意“立德”、“立功”,而不重视“立言”,比如陆九渊、王阳明,都是主张不立文字的[1]。尤其是王阳明,“立德”、“立功”,可谓显赫卓著。至于孔子讲“行”,则完全是“行仁”。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仁”被孔子视为君子必备的品德,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时刻不离开“仁”,那怕是仓卒之间,颠沛流离之际,都要努力地去实行“仁”。知仁必行仁,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他还对“仁”灌注了新意。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人把“仁”从“爱亲”扩大到“爱人”。如单襄公说:“爱人能仁。”(见《国语·周语下》)孔子不仅用“爱人”来解释“仁”,强调“仁”的具体的实行,还提出“忠恕之道”,作为实行“仁”的根本途径。
TOP
262#

仁与智不可分离而言,一个基本的人要有仁和智,不能只兼顾一方,要二者皆有。仁爱之心是为保护世间,理智之心是为分辨善恶。
TOP
263#

穿越五千年的人类社会文明史,时代发展到今天,“仁”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理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逐步的升华为高于儒家思想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为人民服务”,“为促进时代发展而修身立本”的新时代高度。
这种高度,不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真正的“仁者”,看事客观,心态正面,为人忠厚,方向正确,思想积极,为树立真正可以引领“大时代发展潮流”的大时代楷模、大时代精神、大时代文化、大时代格局而奋身不已的“大时代践行理念”,正向的引导一切,以期诸多的事务因之而可以愈加正向、阳光、明晰、和善、积极的成长与发展为本质方向。
TOP
264#

仁与智不可分离而言,一个基本的人要有仁和智,不能只兼顾一方,要二者皆有。仁爱之心能够帮助我们保护世间,理智之心能够帮助我们分辨善恶更好的行善,仁爱和理智都有,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TOP
265#

“仁智统一”是儒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也是当代社会重要的新青年精神。既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要求我们既要理智又要有仁德,如果仅仅只有理智那么就会从会出现德不配位的情况,必然会得到反噬,如果仅仅只有仁德那么也将无法守护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怀揣仁义之心学会转识为智,转智便可以为仁,从而达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的理想境界。
TOP
266#

在《里仁》一章中,他又将此发挥为:“仁者安人,智者利仁”。认为只有具备了“知”的素质,才有利于“仁”的形成和实施。归根到底,“知”是从属于“仁”的,而“仁”则是孔子思想的主旨之一。显然,在孔子思想中,对德育予以高度重视。但智育也很重要,他说:“未知,焉有仁”?在他看来,没有智,也就没有真正的“仁”,仁与智应是和谐统一的。
TOP
267#

仁,是一种博大精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它代表着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和帮助,是一种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仁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人类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基石。
仁,首先体现在对人的关爱和同情上。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注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善待他人,帮助他人。仁者愿意伸出援手,关心弱势群体,关怀他人的痛苦和困境。同时,仁也要求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保持平等和谦逊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只有通过仁的力量,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互助和合作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仁,还体现在对知识的追求和智慧的运用上。智者利用仁道,意味着有智慧的人应该善于运用仁的原则来处理问题和解决困难。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用智慧和善意来引导和影响他人。仁智统一的观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将仁与智相结合,才能实现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全面发展。
仁,还表现在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上。作为个体,我们应该以仁为出发点,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质。仁者追求正直、宽容、善良和公正。通过坚守仁道,我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具备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品质。同时,仁也要求我们以谦逊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过失和错误,给予他们改正和成长的机会。
仁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人类追求。仁的力量可以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今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弘扬仁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以仁为指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通过仁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建立真正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关注仁的力量,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的原则。无论是与他人相处,还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以仁为出发点,用善意和宽容化解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仁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仁是一种高尚而伟大的精神追求,它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当今充满竞争和冲突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将仁放在心中,以仁为指南,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美好的世界。让我们秉持仁的理念,建立互助互爱的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TOP
268#

这些经典语录深刻地阐述了仁和智的关系,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孔子指出了不仁者的命运:不能长久处于贫困也不能长久处于快乐。这提醒我们,没有仁爱之心,无论在物质或精神层面,都难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其次,知识和仁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强调。仅凭聪明才智得到知识,却不能用仁德去守护,最终也会失去。这告诉我们,智慧与仁爱同等重要,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保持所得之物。
最后,仁与智相辅相成。仁爱需要智慧的引导,智慧需要仁爱的约束。这体现了一个人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品质,而非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优秀。
这些箴言让我深刻认识到,仁和智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我们应该努力培养仁爱之心,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智慧,以便在实践中做出符合礼仪的明智选择。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TOP
269#

先秦儒家遵循“以德为本”、“仁智合一”的道德理想人格培养模式。儒家坚持天人合一、天道合于德性人道的天人观,这反映在智德观上就是仁智合一,建立“仁且智”的理想人格。“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因三者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功用,所以孔子也一生致力于追求“智、仁、勇”三者的统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就说明广泛地获取知识,培养“智”,并坚守志向、就与自身有关的问题去从近处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德”,智位于四德之末,可见孟子认为智属于仁、义、礼,智也是实现仁、义、礼的途径和手段。如当今的医患关系就需要将仁与智相统一,医乃“仁”者,儒学中称医学为“仁术”,儒家对医生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一存人心”、“二通儒道”的要求,医患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关系,还是一种社会关系,理想中的医患关系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平等、尊重、信任、合作,以“德”为本、仁智合一的道德理想对今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重要意义。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仁”,以“仁”为核心发展“智”,是当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TOP
270#

仁德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们倡导的一种道德观念,源于儒家思想,并结合了道家的道德观念。它主张仁爱之心与道德行为相结合,以求个人内心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这一理念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仁,源于儒家学说,主要指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爱之情。孟子认为,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境界,它体现在一个人对亲人和陌生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仁者,爱人,提倡人们要有慈悲之心,宽恕之道,以关爱他人为乐。
德,源于道家的道德观念,主要指人应当遵循的自然法则和道德规范。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德者,道也,指人应具备的品质,如诚实、善良、谦逊、宽容等。
仁德合一,就是要在仁爱之心的基础上,遵循道德规范,实现个人内心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这一观念强调人的精神修养,提倡人们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从而达到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历史的长河中,仁德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追求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仁德合一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