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241#

    看待社会,每个人的角度和出发点都是不一样的。当今社会只有“智”、而无“仁”的说法只能代表你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并不是所有人的心声。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社会是有“智”又有”仁“的。因为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只有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并真正的立稳。
TOP
242#

儒家主张德治,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德治思想,但是作为其根据的“仁智统一”学说却是以德治国的一个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德性文化的主要特征,即以德性的手段作为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的主要手段。德性手段就社会整体来讲是指道德建设,靠制度伦理来实现道德目标,这就涉及到人们对道德责任及道德义务的认知水平。一个社会或群体的道德文明程度和道德认知水平及知识水平是成正比的。因而强调仁智统一是以德治国的应有之义。  
      仁智统一说经由孔子到孟子达到完善,是我国德治思想的独特之处,正如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所言:“孔子在《论语》里,暂时撇开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是别开生面,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孔子未使他的思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体性仁、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积极继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应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扬弃仁智统一学说。  
      不仅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要强调仁智统一,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而且社会个体也必须做到仁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个体的道德理想,从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作为管理社会的“德治”方式,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以“仁智统一”作为理想人格的目标
TOP
243#

仁”是什么呢?仁有个古代的写法很说明问题,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心。我理解,就是社会中的众人。要分析一群人,最基本的单元当然就是两个人了,也就有了后来的仁。用现代的话说,其实说的是公共关系,当然“仁”指的是科学的公关,和谐的公共关系。
仁,究竟是什么呢?还是要从两个角度看。站在客观的角度,“仁”就是自然赋予的人的平等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站在“我”的角度,或者说人的角度,“仁”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平等,用平等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仁”德(遵循自然的“仁”而拥有的德)。
TOP
244#

仁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对万事万物抱有一颗仁德之心,奉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准则,但宽以待人的宽并不是无休止的宽容、没有底线的容忍,一切都要建立在“智”的基础上。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言“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就无法正确的爱人,无法对某件事情该做与否加以甄别。近几年来大衣哥的事件频频登上热搜,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丑恶一面,同时反思社会上提倡的“好人”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论语》阳货篇曰:“乡愿,德之贼也。”千年之前孔子时代就已经存在这种现象,时至今日当今社会的“好好先生”仍然存在。不得罪别人,对不合理的事情没有坚定的拒绝,软弱不刚强的善良,这种人一多就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常言道“人善被欺,马善被骑。”没有理智的仁义善良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像耳熟能详的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这类故事也都传达出了:“有锋芒的善良”这类主旨。仁爱、善良固然是优秀品质,可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但要以智慧作为武装的盔甲和战斗的矛戟。
TOP
245#

我们要做到仁爱和智慧的统一。这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仁爱而缺少智慧,仁爱有时候会缺乏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如果只有智慧而缺少仁爱,那么这种智慧可能是有害的。因此,我们既要具有仁爱之心,又要具有一定的智慧。
TOP
246#

在2500年前的战国时代,齐宣王问孟子,“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回答,“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大国仁而小国智”,这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国际关系之道的最初思考。大国以仁保天下稳定,而小国则以智保国家安宁。在这种仁智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维持了东亚地区不同文明国家间上千年的总体稳定关系,实现了区域的长期发展。“大国仁而小国智”,是大国要讲道义、讲责任,对小国、对不同文明要包容,要允许实力偏弱的国家来搭强国的便车;大国之间要以礼相待,相互尊重、兼顾彼此利益;要鼓励多样性和多体系共存,允许建立平行体系和秩序。小国则要保持独立与合作的均衡,要有正确认识自身力量和利益的智慧。新时代的“仁智体系”,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以维系全球的整体稳定和长期发展。在推进新体系的建设中,中国理应具有战略定力。因为中国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具有全产业链、独立金融体系、自主内政和外交、完整科研和教育体系、足以自保的军事力量的国家。国家综合能力和力量结构奠定了中国的自信,使我们可以在自信基础上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智慧,推进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文明在历史和未来的使命,是维持人类社会的生态平衡,保持文明的多样性,建立公平、公正的区域与世界秩序,维持世界的和平发展。
TOP
247#

仁者智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仁者如山,厚重坚实不易动摇;智者如水,轻灵无形善于变通。仁与智仿佛是截然不同的。但仁与智却又同时被孔子当作君子的必要条件,《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那么仁与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这两者其实是相互统一对立的。
智者无仁则无道,甚至于乱世。“智”在儒家学说中指“明智”,是处事上懂事理,是为人上的晓变通,如流水一般圆润无形,通达,也是一种在求知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但若是没有以仁为智之本,那智所服务的则会是自身的利益,在现在有一种称呼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仁者无智则无力,甚至于难行。仁”就“爱人”,“爱人”的方式是宽恕他人,以礼要求自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人与人这间的相互亲爱。仁之行是简单的,孔子说我想仁,他就来了;但仁的行绝不是简单的,随着遇见的事情越多,担任的职务越重,就会发现若无一定智慧,仁之行往往会进行不下去,可能会受到阻碍,甚至是不必要的牺牲。
TOP
24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从仁智统一中,我联想到了孔夫子所讲“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智者、勇者之所以不忧、不惑、不惧的共同点都是源于他们内心的强大。当我们内心强大到足以不被什么东西所束缚时,就会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此时,在当我们看我们周围的事物时,便更容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识别出“披着羊皮的狼”。

其中勇者不惧更能够体现出内心强大的神妙之处。何谓勇者?苏轼所言极是“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样的勇方为大勇。苏东坡所描叙的勇者,我们从外表上看不到他们的强大,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如此宽广和宏大。纵有利器相加,辱言唾骂也威胁不到他们一丝一毫,他们仍然是不惊不怒。

做到大勇,只要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便可。尘世之中的我们总是将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将所得所失挂念于心上,将追求功名利禄当作了奋斗的动力,因而,我们总是负载地生活,生活的重压无形地摧残着我们的心灵。我们慢慢的开始感到疲惫,感到生活的苍白无力,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形容枯槁。但是,反过来只要我们追求自己的内心的美和内心的丰收,我们便没有了如此多的烦恼了,我们如释重负,轻盈地走着。每天收获内心的果实来填饱饥渴的心灵,便可大勇也。

大勇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做大勇的人必将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生活中接受磨难。
TOP
249#

仁与智,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即言行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两极对立,合二为一。仁者何也?智者何也?仁与智不可分离,
《管子》认为“既仁且智,是谓成人”。作为成人的标志性条件是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仁,另一方面是智。仁与智,这两个范畴,在今天人与人法律地位和人格羊严平等的时代,公民作为权利主体,迫切需要仁与智的发展平衡。以实现活一回的人的价值。
《论语·雍也》中孔子也讲“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为什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呢?有云:“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中国文化中,仁与智总是搭配出现的,仁者似山厚重不迁,智者似水周流无滞,然而今天之现实社会,仁与智仍然处在紧张的状态里,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去追求这二者的统一,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所讲的“发展”。
TOP
250#

儒家的师者形象与境界,是师者形象论、师者功夫论和师者境界论的统一体。学不厌、教不倦是儒家 师者形象的真实体现,从其实质上就是学为圣仁与教为圣仁而不感“厌”与“倦”,从其形式上则表现为好学和善教。教学相长由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展而来,是儒家师者实现成己成物的自我修养过程。自反就是自反向身,求诸 己而非求诸人的过程; 自强就是自强学其身,修业不敢倦怠而自强不息的过程。学不厌、教不倦与教学相长,最终指 向于仁智统一。圣人理想人格的特征就是仁智统一,仁属于伦理学的范畴,智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仁智统一就是伦理学与知识论二者之间的统一。顾树森在《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中指出, “孔子在教育上所以有伟大的贡献,能起模范作用 而为后世取法,是在他一生‘学不厌、教不倦’的精 神。惟学然后能教,惟教然后需学,二者不可偏废。 孔子在当时为儒者的大师,一方面对自己强调‘学不厌’”,“在另一方面,他对人则强调‘教不倦’”,“孔子这种‘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是他一生教育 成功的要素”,“后儒思、孟一派学者在所著《学记》 中,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 也; 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 也。’即是从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展而来 的”,学不厌、教不倦与教学相长正是儒家师者成己成人的生动写照。且“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也”(《孟子·公孙丑上》),由此,儒家仁智统一的师者形象与境界得以完美的呈现。
TOP
251#

有仁德而缺乏理智,就像无差别的仁爱,无视法律规则;有理智而缺乏仁的品德,就如没有感情的机器,只知道一味的根据理智判断对错施以奖惩。有仁且智是理想人格的表现之一,知以辅仁、仁以导智的和谐统一也体现了理性规则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TOP
252#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和智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谁也不能将它们单独拿出来做学问。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只有既讲仁又讲智,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充满智慧的“仁”才是“大仁”,才是我们真心向往的仁;反言之,倘若一味讲智慧,做些投机取巧的事却没有仁爱之心,那便是苟且之人。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做到“仁且智”“仁智统一”才能养成君子之德。
TOP
253#

没有分别就没有统一,仁和智的分别,先贤是很早就意识到了的。在孟子、荀子及很多先贤那里,“仁义”之“义”就代表智。仁的内涵是爱人,是恻隐之心,而智则是人认识、判断的能力。二者有不同的能力、分工,因此,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分离的危险。仁智统一是理想的人格,因为二者如果不统一,就会“爱而不别”、“智而不为”,无法做出真正的道德行为。但真正达到仁智统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譬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本来打算让,一时犹豫就打消了让的念头。其实生活中许多小事,都存在着仁智统一的问题,需要我们常常反省,常常修养。理想人格也许是永远也无法达到的,我们只能尽量去接近它。
TOP
254#

我们知道儒家"仁智统一"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人道主义与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知情意与真善美的统一。儒家把"仁智"作为理想人格的主要特点,"仁智统一"成为人们通往理想人格的必然要求。在当代社会我们只有懂得、了解人之为人的道理,认识到人的本质和价值,才能在浩瀚的宇宙中,将人的尊严置于万物之上,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TOP
255#

仁与智应该是统一的,如果一个人单纯的只有仁,就很容易被他们所消耗,欺骗。在实行仁爱的同时,也要具备智慧,能明白对方是一个值得你爱的人,而不要盲目无原则的去帮助自私自利的人,反而会助长社会不良的风气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