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96#

      《论语·里仁》很好的阐释了仁智之间的关系。“约”在《皇疏》中解释为“犹贫困也”,“乐”则解释为“富贵也”。“利仁”被解释为“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利”可参照《中庸》“必先利其器”的锐利之意。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中记载“各注多做'利用'、'利益’解,今不从。”这段话是讲,不仁之人,难以长久的坚持在贫困或者富贵的环境中。仁爱之人,自然地投入到仁的实践中;而有智慧的人,敏锐地去追求仁道。它可以与“亚圣”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联系。有仁爱的人,会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生存哲学,不会因为环境的优劣而患得患失,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气节,反而安然处之,这便是仁与智的统一。
TOP
197#

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
TOP
198#

       《论语•里仁》很好的阐释了仁智之间的关系。“约”在《皇疏》中解释为“犹贫困也”,“乐”则解释为“富贵也”。“利仁”被解释为“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利”在《中庸》有“必先利其器”的锐利之意。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中记载“各注多做'利用'、'利益’解,今不从”。这种对“利仁”的解释与《论语译注》以及《朱子论语集注》的解释不同,可以进行探讨。这段话是讲,不仁之人,难以长久的坚持在贫困或者富贵的环境中。仁爱之人,自然地投入到仁的实践中;而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德对他的长远利益,因此去利用仁。从智者与仁者对于仁的不同的出发点,可以发现此处的知与仁是有高下之分的,仁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知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智慧者,比如佛家的般若境界是非常不同的。
     有仁德之人与没有仁德之人的对比,可以使人想到“亚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仁爱的人,会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生存哲学,不会因为环境的优劣而患得患失,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气节,反而安然处之,这便是仁与智的统一。
TOP
199#

聪明才智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才能和价值,但是仁的价值标准才是根本,符合仁德的聪明才智才会是长久的,完善的。其实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我们有足够的智,只是在仁的选项中摇摆不定,但只有坚持了仁之后的智才是大智,避开仁之后的智最终会成为隐患。不要在心中认定我做不到,只有去不去做而已,要在长远中看到大智慧。
TOP
200#

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意思是,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可见仁智仁智,既要有仁德也要有理智,不然就是中间状态,高不成低不就的。
TOP
201#

“仁”是“爱人”的意思,可是现在社会资源的不足导致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多有利益之争,其实很难做到欣然爱人,尤其是自己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希望大环境能够使资源合理流动,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教育方面更加注重“心灵”。
TOP
202#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它。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够用仁德去守住它,却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百姓也不会敬服。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但是如果行动不符合礼仪,也不是完善的。”(莅:音粒,面对。)
   这一句深有感触。仁 与 智 应该是统一的,用智得到的东西应该要用仁才能守住,如果不用仁德守住它,必定会失去。例如 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了一家公司,招聘了许多职员,却只把他们当作为你赚钱的工具,呼来喝去,那用不了多久,大家自会离你而去。
TOP
203#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价值观念;仁学,则是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部分.至北宋,包括张载在内的理学家对孔子仁学做出了种种有价值、有深度的新诠释.其中,张载对孔子仁学的诠释尤其令人瞩目.以“仁智”统一这一问题为中心,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张载哲学对儒家传统仁爱观的突破,二是张载对“欲仁”与“致学”关系问题的诠释,三是张载对“仁”与“礼”关系问题的诠释.
TOP
204#

仁义之人之所以无敌,我认为其根源在于仁义之人早已无畏无求,生死苦痛不能恫吓之,财宝美人不能诱惑之,心至净则人无敌,一个超脱于人间俗世之外的人俗世中的条条框框又怎么能束缚的了他呢,这与佛教之中的出世有一点相同的地方,但是,有仁义之人并不是被动的逃脱于山林之中而是用自己的品行来与这污秽的世间相搏斗,故而心中有理想人生才有希望。
TOP
205#

    当代社会在倡导科学精神之时,出现了一个错误的倾向,即贬低人文精神。在儒家这里,有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即仁智并重,仁智统一。《论语·里仁》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离娄》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以“仁”为核心精神、人文精神同理性认识、科学精神统一起来。仁与智是相互依存的,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人”。(《论语·里仁》)有智慧的人,能够明智行事,能做出有利于人道的事情,同时也能看到人道的价值。孔子又说:“未知,焉得仁。”将智作为践行仁道的重要条件。当然,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智,主要是指道德理性认识,但同时也具有认识客观规律的含义。中国古代有“医儒同道”的说法,中医是科学和理论合一的科学,充分体现了仁智相统一的思想。宋代著名大儒范仲淹自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中国古代就有“仁心仁术”的说法。
    最能体现仁智相统一的思想的理论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内圣是以“仁”为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性,而外王则是以生命个体对外产生积极的作用,产生利国利民的成果。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民主,都首先必须植根于人的质量之上,在人的善良动机之下去运用,才有正确的方向。同样,内在的道德质量如果不借助科学民主外向发生作用,就不可能产生经世济用的效果,就会流于玄与空谈。
TOP
206#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讨论“仁”和“智”两个大问题。孔子问道:怎样才是仁,怎样才是智呢?

  子路的意见是: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的意见是: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颜渊的意见是: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孔子对三人的意见分别予以肯定,并指出子路所说的是“士”的境界,子贡所说的是“士君子”的境界,颜渊所说的是“明君子”的境界。

  “仁”与“智”,是人的两种最美好的品质。它们是以人的禀赋为基础,经过长期修养所得到的。这两点都非常重要。

   一个人的仁与智,都与其天性禀赋相关。有的人内向,自己内心生活很丰富;有的人外向,善于与人相处;有的人特别积极,善于主动关怀人,这些都是一个人为仁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加以修养,就发展出自爱、使人爱、爱人三种不同的仁者境界。
TOP
207#

所谓“仁”,所谓“爱人”,最主要的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要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当作与自己同样的人来看待,并以自己的愿望、欲求去理解别人的愿望和欲求;当我们自己有什么要求和欲望的时候,总要想着我们周围的人以至于所以的人也都有这样的欲望和要求,因此,在满足自己的要求和欲望的时候,就应该也想着使别人满足同样的欲望和要求;同样,如果我不喜欢不愿意别人所加与我的一切,就绝不要以这类事情去强加给别人,由此可见,爱人之道在于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由此及彼,推己及人。
TOP
208#

“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孔子言“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曾担心,人闻善而不迁,有过而不能改。“好仁”者能好善之仁,欲迁善,已可言难得。“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是对人的更高的期许。好仁者,若没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其弊端则在被蒙蔽,则可能好心办坏事。“智”需要学习,需要感悟,而后仁智一齐作用于物而与道合一。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学习过程中最先所受到的教育是道德原则的源头在这里。仁智都十分重要,仁是在先的,智可以在仁之后。如此,才能避免现如今社会存在的高智商犯罪的现象。仁先在人身心后,智于人也是有必要的。智能真正保证仁的实现。实际上,不论是仁抑或智,都需要学习。我们可以在身边的人或自己身上学习、感悟,可以通过好书修习。当好的品质体现在现实当中,人们给的反馈会使人快乐,这样,快乐的学习而没有倦怠的时候。
TOP
209#

没有“仁”的“智”不可称为大智,没有“智”的人则是唐僧般的迂腐。以“仁智统一”为人格的理想,有利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
TOP
210#

我很同意“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句话。有仁德却没有理智,是并没有对爱加以区别,就很容易做出悔恨交加的事,比如说现代社会物质发展迅速,有些孩子如温室中长大的花儿,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历练,遇见感情或者事业上的挫折就轻生,其中父母的溺爱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告诫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历练历练,雄鹰翱翔在群山之巅必定要冒着坠崖的风险。而后半句让我想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善事虽小亦要为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