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21#

             当今社会上得人,,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善良本性,在面对“义”或者“不义”选择的时候,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选择了后者。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做选择,对于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为 他们则贯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回答!是不是过于舒适的生活,或者在压力驱使下,人的思维就开始打结了,这种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让人开始变得自私自利。甚至为了自己,做一些假仁假义的事情,人前说人话鬼钱说鬼话,所以义在我们心目中慢慢地变淡。

TOP
122#

“我们做不了什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塞尔维亚特蕾莎修女这样说。这段话,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憾。的确,我们也许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做一个怀揣仁爱之心处处与人为善的人,应该不是什么为难的事。若此,那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TOP
123#

仁的品德必须贯彻始终。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如此。君子要是一时离开仁,哪里还能成名呢!(《卫灵公》)即做合于“仁”的事,连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孔子在答子贡问仁时说:“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同上)可见他把“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工具。孔子“仁”的基本意思是“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要相爱。
TOP
124#

追求与他人和谐,立己立仁,与人为善,与朋友和平共处。己欲仁而得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荣而荣人,己欲乐而乐人,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贵而贵人。也就是说要仁爱他人。

TOP
125#

仁政谓大仁爱。治国平天下者首先要“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4] 这些话讲的大仁大爱,是于大不仁大不爱相对而言阐明的。此乃中国传统思维互系性最突出的特点。大仁大爱的社会领导者,其“政治”是以无一己利益为绝对原则地取决于其个人的。
TOP
126#

“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TOP
127#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TOP
128#

学院名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    别:人文学部

年    级:2011届文秘班

姓    名:王珈佳

学    号:11311002

时    间2012年4月30日

电    话:18206739479

   “仁” 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也是道的一种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结构。 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古人的意思显而易见,这便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同样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也就是仁的意思了。同时,仁是来自于人天然的善良本性的。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故仁又有仁爱之说。仁也就是仁义,仁义由爱而生,《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也就这个意思。“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释。“仁”,指人心,人皆有“恻隐之心”,仁爱之心。所以仁是爱的根本,爱应该是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仁与爱是相互统一的、无法分割的,仁是品性,爱是情感。一个人的仁慈品质不只有在道德行为中能够体现,在爱的情感中更能显现无遗。  

    仁的对象无非就是自己、亲人、民众和自然。首先是对自我的自尊自爱,其次是对亲人的孝悌之爱,再次是对待万民的仁义之爱,最后是对待自然万物的博然之爱。刘备曾礼贤下士,凭仁义笼络众人心,使诸葛亮、关羽等文人武将感激涕零,一生为之所用。同时他的仁义又使得樊城百姓心甘情愿地跟他渡江弃城,东迁西迁。因而刘备是因其仁义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能曹操、孙权抗衡一时。反之 ,萨达姆唯我独尊得实行独裁政策,用残酷的手段去控制百姓,可见不讲仁义是其政权的倒塌的根源。所以, 对待朋友,对带天下黎民百姓,我们应该讲仁义,但对待敌人我们却不能讲仁义。正当楚军渡水前来交战之际 宋国之仁使之交败,宋军战败的根本就在于其对敌人的仁义。    

    因为小家的幸福和平安需要在大家的平安和幸福中得以实现,所以, 要想获得个人的平安和幸福,就必须保证家庭的平安和幸福;要想保证家庭的平安和幸福,就必须让他人也平安和幸福。然而这都需要有人性本质的仁才能完成。“仁”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理论渊源和它的基本构成要素。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制和宏观调控等制约市场经济的非市场经济因素之间必要的张力、寻求二者的平衡是社会主义中国健康发展重要条件。同时仁也是国家能够生存和谐;人类能够繁衍生息   ;家庭能够幸福和睦的思想根基。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仁”作为一种传统的品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在铭记的同时更要仁智统一,把行仁道作为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如何实行仁义,并把其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的实践中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使我们从内心到行为不断的成熟富足;使各家庭到个人更加幸福和睦;使大家到各小家繁荣进步;使整个世界和平发展。

TOP
129#

仁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我来自农村,很多农民是淳朴的,但也存在好多不赡养老人的子女。许多人坐公交车时拼了命去挤,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我去年圣诞节时去卖飞雪,收到一百元假钞,找给他几十元真币,他手里拿着一打一百元的假钞,难说还会有像我一样涉世不深的人上当受骗,他的行为很不道德。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

TOP
130#

仁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我来自农村,很多农民是淳朴的,但也存在好多不赡养老人的子女。许多人坐公交车时拼了命去挤,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我去年圣诞节时去卖飞雪,收到一百元假钞,找给他几十元真币,他手里拿着一打一百元的假钞,难说还会有像我一样涉世不深的人上当受骗,他的行为很不道德。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

TOP
131#

   “仁”是美德的种子,是理解的别名,只要我们大家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世界才会更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生命才会欣欣向荣。人要是缺少了“仁”这种美德,就不能对社会很好的做出贡献。因此我们要学会“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要懂得和其它的人分享胜利和快乐,因为分享的人越多,胜利和快乐也就越多。比如说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其实这些都是“仁”的表现。我想,一个有“仁”的人,一定是一个“常胜将军”,也一定是一个天天幸福快乐的人。
TOP
132#

“仁”是内在的自觉性的修养,孔子把“仁”作为人生的崇高理想;“仁”由内而外,便是“仁者爱人”,“礼”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是“仁”得以实现的方式和得以表现的手段,内在的“仁”的修养和外在的“礼”的约束看似矛盾,其实不然;“仁”由内而外便是“克己复礼为仁”。一个人只要始终不渝的志于“仁”,从事于“仁”,便可以达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状态。同样的,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可达到“天下归仁”,而“天下归仁”,正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中的完美社会。

TOP
133#

仁”不是限定好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它永远没有终点,亦无终极标准。正因为“仁”的动态内涵具有无限发展性,所以孔子既不以仁者自居,亦很少称人为仁者。即使是他最出色的学生颜渊,也只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达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TOP
134#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TOP
135#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