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91#

仁,里面有着爱,善,和等等,也就说里面似乎也就有着忠义礼信等等。写了这么多篇我觉得这些高尚的品性,都是相互涵盖的,一个人要拥有高尚的品性并不是说拥有了其中的一个,那么也就是说要有仁义礼智信等等的品性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的,而不是说那天我突然就有了这个没了这,这似乎是不现实的。似乎仁是基石,但也不是说有仁就有了别的品性,但如果你说你是一个忠义的人那么只要去细致琢磨那么你也必是一个仁义之人,那么你也就是一个礼智信只人。但总的说来,如果去仔细推敲,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很难用谚语说清的,它需要的是一种在生活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在生活中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也看到丑陋的一面,这需要的就是自我的反思和批评,用自己的一生去学习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为这不是一句话一次觉醒的冲动就能感悟呢。这些高尚的品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的渐行渐远,这似乎也就是我们当今时代的悲哀吧,对它们的重拾,不是一句话几篇文章,而是要要穷尽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在这样的道路上希望不是几个人而是一群人更多的人,这也是一种的渴望吧。
TOP
92#

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要告诉我们应该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你要爱众人,首先要爱亲人,如果连亲人都不爱,那你还能要求他爱别人吗?素来,在儒家文化中,善与德都是它的核心,其内涵包括修行,宽容,慈悲,恩泽等。

常长听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句话,从表面就能明白仁的开端就是善的表现。孔子认为:庄重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慈惠就会很好使唤别人。依此来看,孔子的仁学不仅要求人们仁爱,还要求人们讷言敏行。不然,毛泽东同志怎么会为其女儿取名为李讷、李敏呢?这两个字带着毛主席对他们无尽的慈爱和期望。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一种精神境界,“静”意味着一种孤独,对于孤独的承受是一个人的精神的考验,纵观历史,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考验!!!而对于孤独的体验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而在此对于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可能会上一个台阶,但大部分人可能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消沉下去。而对于俭以养德,则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办法,德行的提高在于对于自身的约束,而“俭”则是对于自身的一种约束,对于德的修养则无疑是有好处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之所初、仁之所至、仁之所终。

TOP
93#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TOP
94#

[原创]仁、天即是一物也

“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朱熹。


人心,就是天心;天心就是人心。天的大德,就是人的大仁,“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包。”仁在人,元在天,春在时,仁就是天就是元就是春,载物而成物,天使万物有理由的存在,仁使人有理由的生存,仁是人性人心处于稳定的依据,没有它,人不是人的高级存在状态,而只是一物也,与地上的蚂蚁,秋天的落叶有何分别,与大地上的流水,落日时的晚霞有何分别!


里仁唯美啊!仁与天一物也!干宝所著《搜神记》,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李信纯的事。李信纯有一只狗,取名黑龙,颇通人性。有一天,李信纯外出会朋友,不想喝得酩酊大醉,回家路上摔倒在一片草地上便睡了过去。恰在这时,一批猎人放火围猎,眼看大火就要烧到李信纯身边,可他浑然不知。那狗想拉他,却拉不动。于是便跳到附近的水沟里把全身弄湿,然后跑回来,用身上的水将李信纯身边的草打湿,往返多次,才使得李信纯幸免一死。犬有湿草之仁何况人乎?动物都有分享上天的生生之德,我们人自己呢?

TOP
95#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仁学在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概念。“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体现出一种“仁”的思想,另外古人亦有“上下相亲谓之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等关于仁德佳语,可见,“仁”字更为注重体现的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协调,只要心中有“仁”,我们就会与别人建立起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9 11:54:09编辑过]

TOP
96#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儒家的核心思想,帮助传统的中国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更是封建统治者得以建立一个安定王朝的关键。对于现代的社会,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需要一颗仁爱之心。
TOP
97#

仁的内涵是十分的广博的,是人的本性中所应必须有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对别人善的情感,也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施仁政是儒家一直所提倡的,有了仁政也才能得民心也才能永固天下。我们客观的说来古时唐朝的繁荣,也要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唐太宗的爱民如子,这就是统治者的仁。而我们现在社会,国家领导人对人人的仁,最基本的就是完善基础设施,像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同时能有更多的惠民政策减轻人民的负担。而做为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就应该相互包容,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有着“仁 ”的意识,那么也就会慢慢的提高我们的社会品性,是我们的情感变得真实多一些,不至于成为物质的努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也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的提醒自己,要求自己,拿出认识。
TOP
98#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99#

  “仁”的理解:对于“仁”的阐述,多见于“四书”之中,但都以《论语》为根本。《论语》全书对于“仁”的阐述多而庞杂,但都没有很明确地为“仁”下定义,所以对于“仁”的理解要从多方面去理解。依《论语》中孔子对众弟子的教诲,我认为“仁”分为社会职业道德和个体内在道德,两方面的核心都是“爱人”和修身。颜渊,仲弓,樊迟,子张等众弟子问仁,而孔子对各弟子所说皆不同。孔子对终身未仕的颜渊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这是个体内在道德的“仁”。而对于出仕的仲弓,樊迟,子张则强调“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恭,宽,信,敏,惠。”仲弓,樊迟,子张三人有为臣者,有为将者,三人位不同,“仁”对三人的要求亦不同,这就是社会职业道德的“仁”。“仁”的核心虽是“爱人”和修身,却又是灵活而人性的,单纯的把“仁”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力来理解就过于狭隘,孔老夫子提倡“仁”的思想。是据于人性中的优点和弱点而创造的,对于人性弱点有消弭和压制的作用,对于人性优点的发展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故因人不同,而“仁”亦不同,此为因材施教耳,后世之人抑其灵活人性面而扬压制一面,非孔门之福,亦非后人之福,独权贵之福。
TOP
100#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
TOP
101#

 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仁”始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本人终其一生持守的人格修养原则,正可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作为一种人格塑造,那些服膺为己之学的人,他们发自内在的改善世界的信守将会驱使他们将现状作为精神之旅的出发点,从而创造出各种内在的资源,并依凭独立的道德力量来参与社会和政治。反之,则会被全然外在于内在资源和个人价值感的权力与财富所限定。可见,学是为了自我实现,这样的自我是一个关涉于不断转化的开放系统,它决非一个静态结构,修身就成了一种目的而非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孔子《论语》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见,孔子“为仁”的关键还是落在了“为己”这一基点上。

这个“己”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而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从这中心点来讲人的尊严,从关系网络来讲人的社会性、人的感通性、沟通性。这要从我们心中最根本最有价值的一些感情来体现,比如恻隐之情、羞辱之情、是非之情、辞让之情。这种推己及人的儒家最高理想,便是天人合一。

TOP
102#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TOP
103#

子曰:“苟至于人矣,无恶也。”意思是说,如果有志于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

我一直坚信人性是向善的,自打我们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决定了我们要与世界纠缠不清。父母就说要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

接着我们慢慢的长大,我们追求梦想,追求金钱,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我们彷徨与迷茫。

当我们面对诱惑,是否能保持当初的那份清醒,当我们面对挑战是否能保持当初的执着,当我们面对欺骗是否能保持当初的镇定,当﹍﹍

当一切袭来,我们是否会措手不及,于是我选择信仰,他能知道自己的德行,信仰是一个崇高的境界,我把仁当做自己的信仰,当做自己的标尺,如果你立志去做那么他就扎根骨子里了,

不是说的是在行动上面的,那么恶就不会说是是你克服不了的了,是不用克服的,仁是一个大的概念那么,我们只有慢慢的磨练,去追问,那是个很长远的过程,或许是一辈子要学习的

TOP
104#

     儒家的发展,有一个由“仁”向“义”、“礼”,直至向法家的“法”过渡的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善论与“义”相联系,性恶论与“礼”相联系,核心是“仁”。“义”与 “礼”仍然是仁,之所以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不同,则是原于历史环境的变化。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在生活中融汇进“仁” ,以孝悌之义未基础。

    

TOP
105#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