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61#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以仁治国,以仁待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TOP
62#

     “仁者人也”,仁就是人,当然这里的人是复数的人。也就是说,仁,指的是人的一种本质。“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建立明确的分工合作秩序,这就是仁。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想合作,就必须制度化,必须用权力交换权力,这样也就需要给自己约束。“子贡曰:‘如有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彻底放下自私自我只为别人是不是仁呢?孔子的答复是:这怎么能用仁来说呢?简直就是圣(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啊!自己想要的就考虑到别人的需要,自己要做的就允许别人做,能够做到这样由及人,也就成就了仁了。

       仁,究竟是什么呢?还是要从两个角度看。站在客观的角度,“仁”就是自然赋予的人的平等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站在“我”的角度,或者说人的角度,“仁”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平等,用平等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仁”德(遵循自然的“仁”而拥有的德)。

TOP
63#

心灵生命、心象、心灵境界、善性、良知,每一节都是那么的精辟,让人深思!我们应该从中读出了人心灵所生、所思、所求、所向。心灵是我们永远的归宿,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的爱抚它,给它温暖。

生命中令人悲伤的一件事是你遇到了一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但却最终发现你们有缘无份,因此你不得不放手。
TOP
64#

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伦理观念,因为儒学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另解,仁,从人,从二,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
TOP
65#

孔子仁,关羽义”。故孔子能教化诸方,为万代师表,彪炳千秋,关羽能义薄云天,封金挂印,为万世顶礼膜拜,为众生心生景仰。

左手“仁”,右手“义”,走遍天下都不惧。单看“仁”这个字的结构,“单立人”意指一个人,“仁”是两个人在一起,由此可窥中华文字的独具匠心,人和人相处就需要“仁”这种美德了。

TOP
66#

大家都知道,“仁”是儒家学术,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根本的根本。如果不懂“仁”,不明白“仁”,错误曲解“仁”,就可以说不懂儒学思想的根本,不明白儒学思想的重点,不能理解儒学思想的核心。如果是这样,哪怕是学者专家、教授大师,尽管是著作等身,也只能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大学》中有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人干成任何事,必须抓根务本,分清先后。否则,必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因此认真、平等、心平气和对“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实在是“笃行之”、学以致用的前提。

TOP
67#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孔子提出的仁几乎包含了一切的优秀的道德品质。《论语》中的“仁”字出现了一百次以上,孔子竭力用仁这一范畴解决广泛的问题。
如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 里仁》)如果一个人能称得上仁,那就是完善无缺的了。在孔子眼中的仁,与我们现在眼中的仁不一样。我们现在的仁,指的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但孔子所定义的仁要更广,孔子的仁是包罗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道德规范的范畴。
孔子仁学的的思想特点是抑制住个性欲望而服务于国家政治,孔子的一致的思想就是做一个完善的人。《论语》中的很多对话都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重视。“仁”的思想就是孔子其他思想的基础,这也是仁在孔子儒学中占核心地位的原因。
TOP
68#

仁是一种博爱,这种爱由己及人,由小家及大家。一个心中无爱的人是做不到“仁”的境界的。仁其实是礼、义、信等美德的基础和根源,一切美德都是从一颗仁爱之心而来的。
TOP
69#

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执耳,七十顺耳.这是人一生中,时间的道和思想的道最好的一种结合方式,所以孔子为大"仁者".

TOP
70#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第一三·二七)

“仁”是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孔子认为“仁”是一切道德最高的标准。对于其门弟子,无一轻许其为“仁”,对于颜回也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而孔子指出的却是到达“仁”的大路。

刚:公正无私,秉性硬直,就不会见利忘义。

毅:果敢坚忍,立志坚定,就不会畏难苟安。

木:性情朴质,宅心笃实,就不会沽名钓誉。

讷:说话迟钝,就不会巧言令色。    

刚则无欲,毅则能果敢坚忍,木则率真笃实,讷则真诚力行,具有这四种气质的人,能渐自完成最高的人格。

TOP
71#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
“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
“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TOP
72#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定义有多处,而明确的行为准则有两条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些学者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是行为准则的消极层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积极层面。这两条准则是行仁爱的对内和对外方面,应该放在同一层面,为什么一定要分出个积极和消极层面,把什么事物都分出个两极,不见得都是好事。
TOP
73#

、仁的意义

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杨伯骏《试论孔子》认为:“究竟‘仁’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从孔子对曾参一段话可以推知‘仁’的真谛。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以一贯之。’曾参告诉其他同学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孔子自己曾给‘恕’下了定义:‘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并不是孤立达到的人格指标,相反,仁是与义、德、礼、忠恕、乐等相联系而构成一个整体伦理结构。冯友兰认为:“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TOP
74#

“仁”是看待整个世界的根本。只有心怀“仁”心态的人才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为:核心是“仁者爱人”

孔子说/FONT>“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让别人去做,这是与人交往的基础。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不要损害到别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开始建立人际关系。

推己及人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要想到别人想做,自己做到的事情也要想到帮助别人也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简单点说也就是:帮助别人,提高自己。以上两点是我们学习做人的绝佳心法。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是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其实也就是孔夫子提出的这两点。悲哀的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能领悟这两点~~古今中外,随便翻开哪本历史或者名人传记,你都可以发现这样的字眼,某某,宅心仁厚,胸怀仁爱之心云云,便能知晓为什么孔子至今还能风靡全球!

TOP
75#

    爱人、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普遍性原则。仁的具体表现“爱人”“孝悌”“忠恕”“尊仁”等。仁的仁人,是一种理想性的境界追求的终极目标。仁对人要有耐心,发现别人的错误,并给他人耐心的指导。仁就是要信任别人,仁的人有信仰,仁的人要和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