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5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导我们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重兄长,言语要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贤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采取学习文化知识。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往往会本末倒置,学习是在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后的产物,我们应该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努力提高自身修为,成为内外兼修的人。
TOP
152#

仁的范围很广泛,它包括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但总的来说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具体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只要以“仁”为核心,不违背仁道,既有自己的独特品格,又有中华民族的气节,就是所谓“仁”。

TOP
153#

“仁”是看待整个世界的根本。只有心怀“仁”心态的人才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为:核心是“仁者爱人”孔子说/FONT>“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让别人去做,这是与人交往的基础。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不要损害到别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开始建立人际关系。推己及人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要想到别人想做,自己做到的事情也要想到帮助别人也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简单点说也就是:帮助别人,提高自己。以上两点是我们学习做人的绝佳心法。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是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其实也就是孔夫子提出的这两点。悲哀的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能领悟这两点~~古今中外,随便翻开哪本历史或者名人传记,你都可以发现这样的字眼,某某,宅心仁厚,胸怀仁爱之心云云,便能知晓为什么孔子至今还能风靡全球!

TOP
154#

“仁者爱人”说起来很简单,但当我们付诸实践,又有几个人可以真正做到,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但这种愿望我们永远不能摒弃,“仁者爱人”是一种品德,同样也是一种境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的一个小举动对别人来说有时候就是一种莫大的动力。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一颗爱人的心。在这个社会中既能做到独善其身,也能用自己的微光温暖他人。

TOP
155#

有宽广温柔的胸怀,对人有爱心,爱护弱者,并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孔子说:"仁者爱人。"因此,惠可以说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人性的一个项目。前人解释,"德"就是"得",得人性即为德,而有恩有惠,即为得人性。只有有惠于人,别人才愿意为你效劳。
TOP
156#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TOP
157#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是一个扭结,最后,是他提出的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TOP
158#

仁爱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儒家的仁爱包含了三个大的层次:以家庭为体系的爱、以社会为体系的爱和以宇宙为体系的爱。这三个体系内的爱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即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根本。《论语》中的“仁”内涵丰富,究其根本乃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论语》提出“仁者爱人”,仁即是爱。“仁”是一种发自家庭又超越家庭,延及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自然、宇宙的普遍的爱,“仁”体现的这种由里及外、由小及大的爱是适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道德准绳。

TOP
159#

[灌水]

孔子的仁有很深的内涵,以人为本,为仁由己,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讲的仁是圣道,是圣人之道,圣人的心灵行为道路。

TOP
160#

仁是内在的心性修养,只有自己的内在之德提升,才能发自内心的爱人,孔子常说“古之人为己,今之人为人”即此,也正由此才能推己及人,才能仁民爱物,才能博爱。
TOP
161#

      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对方的难处,其心胸宽阔,性情温和。说白了,就是宽容加理解的博爱。
      其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自己不“仁”就是与自己过不去,不能从阴影中走出;对他人不“仁”就是嫉妒恨,吹毛求疵,百般刁难。想想,若是自己不想有这样的待遇,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虽然我反驳你的言论,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梁漱溟先生曾写过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那么这个世界会好吗?我想会的,只要大力行“仁”,让世界充满爱,这个世界会好的。但怎么做呢?
      首先,制怒。生气是拿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既伤了别人,了伤害了自己。
      其次,宽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过而能改,山莫大大焉。
      再次,奖惩。以制度来扬弃,不以人的转变而转变,薪火相传。
TOP
162#

“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孔子说“仁者,人也。”显然在他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孔子从不同角度对“仁”作了解释,其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由此可见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仁”的本质内涵是爱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百善孝为先,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及其重视孝道,孝并不是空泛的,在孔子的思想中赋予了孝具体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顺,即无违。另一方面指敬,是从心里尊重、敬爱,如果只是养活,与养活犬马无异,不是孝。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因此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以至于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人,达到从“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

“仁”的根本施行途径是“忠恕”。“忠”主要是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就是将心比心,宽恕待人。按子贡的理解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所谓“忠”从积极方面讲,即从自己的“欲立”“欲达”出发想到别人,进而去“立人”“达人”。所谓“恕”是从消极方面讲,就是自己的“不欲”想到别人的“不欲”,因此不能将自己不想承受的强加给别人。这都体现了换位思考的道理。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达到由个人、人人、到天人关系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TOP
163#

“仁”是美德的种子,是理解的别名,只要我们大家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世界才会更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生命才会欣欣向荣。人要是缺少了“仁”这种美德,就不能对社会很好的做出贡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3 15:03:59编辑过]

TOP
164#

仁: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所以我们要经常自我反省,为人仁义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TOP
16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人们往往误解成“天老爷,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践百姓”!但真正的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正因为天地不仁,看待万物都是如一,所以才有真正的平等、公正,才有真正的大仁,例如台风来袭,一视同仁,既刮了富人区,也刮了贫民窟,还刮了蚂蚁穴,绝不可能厚此薄彼。
        如果说以上是天地之“仁”,那么万物灵长之“仁”又如何呢?
        从大的方面说,仁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甚至“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正是无数这样的仁人志士,共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从小的方面来说,仁者,爱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也。仁者,爱物,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末清初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也。仁者,惜时,正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也。有此三者,“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亦是民心之所向,众望之所归,假以天时、地利,终成王道之资也,故曰“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子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更是“人和”之所在,“仁者”之典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