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76#

无论作为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孟子所论的四端之首,“仁”都有一个本来存在而非已经具备的意思。对于君子的要求是实践“仁”,即“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不是“只是君子的德行”。仁,人也。
TOP
77#

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以仁为人生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其含义为“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以己立人,而立己立人的标准是“礼”。孟子的仁即为仁爱之心,从皆有“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如今已响于世界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78#

悠悠文化五千载,仁字不变在心中,不仅要爱自己,更要学会怎么去爱别人。仁更是一个恒久的问题,因为它一直影响着我们,当今社会提出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也不真实是“仁”思想的影响吗,我们应该把“仁”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广大,让以后的中国的精神文明发展得更加的好
TOP
79#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赡养父母是个负担,可是他们就没有想过父母的养育之恩,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他们将来老了的时候要是他们的儿女也这样对待他们,那么他们会怎么想啊?仁的思想里面有句很经典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谈论孝的同时就牵扯到了仁,看来十大义理之间还是融会贯通的!“仁”是儒家理论思想体系的核心。它对我们做人做事有巨大的影响,所谓仁者无敌。讲究大仁之人,心有悲天悯人之心,行为规范 ,这样的人生岂更美哉。

TOP
80#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我们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凡是自己不愿意别人施加于自己的一起事情,自己都应当自觉的不施加于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自觉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达成。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这样,对自己,对他人,都好。
TOP
81#

[分享]

我觉得“仁”是首先要一个人本质心地善良,有爱心,爱他人,才有仁慈之心!
TOP
82#

卷一:仁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一、对待“仁”的态度。二、“仁”的价值内涵。三、“仁”的表现方式。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TOP
83#

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为路旁受冻的小而为她的未来感到悲哀, 而社会上有多少对小动物拳打脚踢的人,我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到悲哀!
TOP
84#

“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发挥更多仁者精神!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TOP
85#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TOP
86#

仁是是一片被人们形容的海洋,是一片天空,是一个大的世界,但同时又是一个小的世界,在追踪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实现的是小的角落,大角落就不攻自破。
TOP
87#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TOP
88#

孔子较少直接论及人性的问题,“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论语》中直接论及“性”的除了上面子贡的感叹,就只有“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孔子认为,作为人之为人的“仁性”是根植于人得内心深处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在内心,只要我想行仁,就可以达到仁性,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依仁行事(“依于人”)。(参见《论语·述而》)“仁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心中,但只有君子能时刻保持这种美好的”仁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无论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君子都没有一刻离开过自己的本性仁性。这种贯通天人的“仁性”存在于圣人的心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易传·系辞下》)“仁”即是天道的生生之德,也是圣人的守位的根本力量。

TOP
89#

人要自尊自爱,先懂得爱自己,然后延伸到爱他人,一点一点的去做到,一点一点的去关心身边的人。

TOP
90#

《论语》中,仁字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择善”,人之成是“至善”。这是一个递进上升的过程,彰显了生命的整个成长历程。从仁出发,一个个体生命从真诚的向善出发,自觉自明;继而则为依靠先天的天赋、后天的智慧及勇气择善;至善则为最后的完美境界,所谓的“死而后已”。最初的向善是真诚的,是人的自觉力量,择善是人的正途或者一种对于善的固执体现于实践于行走之间,至善则为最后的完美人格的形成。仁为人的内心真诚真实而发的本性,为人之追求自我,发现世界,于己于他的一种精神,是生命自始至终不断升华的一种实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