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6#

“仁”是什么呢?仁有个古代的写法很说明问题,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心。我理解,就是社会中的众人。要分析一群人,最基本的单元当然就是两个人了,也就有了后来的仁。用现代的话说,其实说的是公共关系,当然“仁”指的是科学的公关,和谐的公共关系。

  “仁者人也”,仁就是人,当然这里的人是复数的人。也就是说,仁,指的是人的一种本质。“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建立明确的分工合作秩序,这就是仁。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想合作,就必须制度化,必须用权力交换权力,这样也就需要给自己约束。“子贡曰:‘如有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彻底放下自私自我只为别人是不是仁呢?孔子的答复是:这怎么能用仁来说呢?简直就是圣(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啊!自己想要的就考虑到别人的需要,自己要做的就允许别人做,能够做到这样由及人,也就成就了仁了……仁,究竟是什么呢?还是要从两个角度看。站在客观的角度,“仁”就是自然赋予的人的平等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站在“我”的角度,或者说人的角度,“仁”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平等,用平等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仁”德(遵循自然的“仁”而拥有的德)。
TOP
17#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字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名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力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由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仁爱最高的境界,就是程颢所讲的仁者一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得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TOP
18#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TOP
19#

无论是孔子对“仁”的表达,还是“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都表现了高明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拘泥于适宜于特定场景的僵化的知识,而是依据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不同情况作出适宜的判断、理解和行为,从而达到最恰当的效果。理解了孔子的智慧,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在《论语·子路》中为什么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倒是孟子得到了孔子的“真传”,深谙孔子的真意: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在这里孔子显然不是赞扬那些口是心非的小人,但对那些不能真正领会“仁”的真意而拘泥僵化的人,在孔子的眼里也是属于“小人”的角色,具体分寸的拿捏,就像孟子所言,要依据“义”的要求,有的时候要言行一致,而有的时候却要恰当的变更,变更的尺度就是看是否符合“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儒家很提倡仁义,“仁”和“义”都体现了儒家文化的道德因素。否则一个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即便是很成功,一样得到历史的否定和道德的责难,永远是我们民族的反面教材;反之,对于该做的事情,即便是情势所迫,力不从心,也一样名垂青史,流芳万年。在这一方面,孔子有鲜明的态度:“不义,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TOP
20#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 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

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互统一。也就是说“仁”很重要,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水火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仁却超乎他的需要。

“仁”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爱”又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由功力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所以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仁”与“爱”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俗话说爱人之人,人恒爱之,敬人之人,人恒敬之,大人是以天下万物为一体的人,他们把天下视为一家,把全国视为一家,与大人相反的小人,一旦利益与伤害发生冲突时,他们会选者前者,这就与大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人表现为对任何一件事无论大小,都是用心的付出,真心的对待。小人则表现为只要有利益的存在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大人能与天地容为一体 并不是他们故意这样做,主要在于他们内心的“仁”的存在,仁性所形成的心理,行为。

仁的实现还应该有智的陪伴,才能体现出来,如果说有仁德而没有智慧,就是知道爱而不知道要怎么区别,但是有智慧而没有仁德那就是知道怎么做而不去做。得到的东西应该用仁德来守住他,不用仁德来守住他得到了也一样会失去他。

经历多少个朝代,倡导的都是以仁来治理国家,以仁来治理百姓,来顺服百姓。这样的国家才能长久,这样的国家才能生存。

TOP
21#

八卦周易乃国宝也!伏羲创八卦,后由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在狱中将其两两重叠成八八六十四卦。很多人认为周易八卦只是占卜算命只说不科学也,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周易八卦最大的精华在于它的哲学内涵,祖师孔子将周易发展而成易经,兵家孙子兵法也或多或少的借鉴了周易八卦中的一些思想,周易乃儒家第一经典,学儒学不可不学周易,而八卦则以周易为第一理论支柱,以五行相生、阴阳相克作为预验祸福的基本依据,同时上去古天文中的赤道黄道、三恒四象、二十八宿、十二分野、北斗七星、五星七曜,中取古历法中的十二层次、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年月日时,下取古地理中的九州十二国、五岳四读、高山平洋、风神雨师、东南西北。

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这些东西不是迷信,作为中国人而不知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的人是一个悲哀的人,至少属龙属狗应该知道吧,而外国人没有这就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现代的人却将周易八卦看之为神物、甚至视之为邪物,可悲可叹!

在儒家的世界里,仁不是首创,不是与生具来。孝悌之道是孔子强调的为仁之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尊重并致力于孝悌之上便可建立仁的体系,孔子如是说。

孝悌之道强调的是长幼尊卑间的伦理关系、礼仪节制。而人处世,面对着缤纷复杂的人际关系,牵连太多、太甚,孝悌又怎么能让人在一个超出了其所指范围内的世界里做到仁?人之初性本善。

试想一个从小深明孝悌之道并努力实践孝悌之道的人,在他年长以后,又怎会不知如何去疼爱晚辈,关爱他人,那都是他在践行孝悌之时收获的回报啊!可见,从孝悌到仁,是多么自然的一会事!孝悌之道,其为仁之本欤?

TOP
22#

对“中华义理”的感悟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深厚道德根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美德贯穿到一个人的自身、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显著特征。中华传统美德,既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品德基础,又是中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它陶冶出一代代仁人志士,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
   “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TOP
23#

对“中华义理”的感悟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深厚道德根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美德贯穿到一个人的自身、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显著特征。中华传统美德,既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品德基础,又是中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它陶冶出一代代仁人志士,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
   “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TOP
24#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TOP
25#

孔子与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TOP
26#

孔子、孟子都对“仁”的内涵作了一些表述。如“仁”的内涵包括“爱人”[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3]”“恭、宽、信、敏、惠”[44],“恻隐之心”[45],“事亲”[46]或“亲亲”[47],“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有所不忍达之於其所忍”[48]等等。但是,孔孟的更重要的贡献,倒并不在于提出“仁”这个道德概念并作了一些解说,而在于告诉人们:“仁”不仅是最高的道德,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仁”是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之所在,而不是为了达到其他什么目标的手段。孔子说:“仁者,人也。”[49]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50]朱熹解释道:“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51] 这也就是说“仁道”就是“人道”,是人之为人的终极价值之所在。离开了“仁道”,人就不成其为人了。因此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52]”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3]”“杀身成仁”的庄严意义就是不愿意作为一个不是人的东西活在世上。

孟子进而给“仁”安顿了天命与心性一以贯之的道德形上学根基。孟子说:“仁,人心也。[54]”又说:“夫仁,天之尊爵也。[55]”“仁”既是“天爵”又是“人心”;既是天道,也是人性。如《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仁”根源于“我固有之”且“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因此有普遍心性的依据。而人之所以有这个“仁”,乃是因为“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仁”就是“天”赋予人这一类物的“则”[56]。因此又有天命的依据。天道与心性一以贯之,是“仁道”的终极依据之所在。

TOP
27#

子曰:仁者爱人;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子曰:仁是根,爱是苗。

仁不仅是涵养人性,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人性中难免有恶的一面,但只要我们时时能以仁爱之心律己,时时以仁爱之心待人,那么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社会必将会是一个充满仁义充满爱的社会。

TOP
28#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仁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还要好好的学习。

TOP
29#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段孔门师徒得回答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归纳为“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其意义深长,不仅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对于促进当今世界的和平乃至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TOP
30#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在仁是意思上有所实现,仁便能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社会得到实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