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而“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仁,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第一次对“仁”加以确切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这句话同《论语》中孔子其它地方谈论“仁”有所不同。其它处谈“仁”,一般是就某种具体情景或学生的某种。
儒学中的仁类似于宗教信仰中的慈,即为人良善,处处为别人着想,不做恶事,不诽谤人。
不管社会发展到哪种程度,仁是必要的。因为人与人相处是要以仁为基础的,你对别人好,自然别人也会以好来回报你,
那样社会才会和谐美满。现在正是青海危难的时刻,我们每个人更应该发扬我们的传统美德,做对我们国家有意义的事情,
致力于灾区的建设修复工作,将仁义发挥到极致。
仁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存在社会关系中,“仁”有体有用,体用结合,体是本体,本质,“用”现象和功能,“仁”首先是一种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行动中,就是恭,宽,信,敏,德五种德行律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