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61#

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阅读此卷,受益匪浅。

仁爱最高的境界,就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仁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中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每个人都具有一颗“仁”爱之心,仁来自于仁的天然的善良本性,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基根,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爱自己的同时,也是仁的开始,可以推及到爱他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有感恩的心,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也才会尊重你,你对别人好,别人也才会对你好,你以仁爱之心与别人交往,才会得到相同的仁爱。

在社会中,“仁”的精神可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使之能自爱、自尊、爱人民、爱天地万物,民族之间能互爱、重良知、重道德,国家才能稳固、才能繁荣,让我们用“仁”爱之心,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TOP
62#

以下是引用文晓梅在2009-10-16 23:45:27的发言:

仁————众德之本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认为能够践行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五种德行,便是仁了。


“仁”的定义是一个宽广的范畴,若想诠释,需在生活中感悟。如同ersonName ProductID="孔老" w:st="on">孔老ersonName>先生所说。“仁”是多种美好品质的集合体。做人做事庄重,就不会被侮辱。“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也会被别人尊重。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宽厚是一种美德,是心的至高境界。包容错失,包容伤害,以一颗宽厚的心去接纳万事万物,那么你的心将澄净如皓月。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质的诱惑往往使人变得世故与圆滑。诚实,似乎被人们忽视了,为了一己之私,违背良知,明争暗斗,不真实的气息充斥在我们周遭的环境中。诚实,这个从小学教材中就被提及的话题,它是精神的话题,它是精神的良药,正义的象征。勤奋是成功的前提,成功名就。事业有成,这些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之上的。勤奋的人才会进步,才会登上成功的巅峰。慈惠就能够使唤人。拥有慈爱的人就拥有一颗博爱的心,他(她)不仅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更爱着那些与自己无关但却与自己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爱,是最伟大的,是生命的源头,有爱的人才会快乐,有爱的人,灵魂是纯净的,大爱无私,就让爱来惠及众生吧!

TOP
63#

孔子又提出“义”的思想观念,其重点突出的是“义”理,即合乎规律,合乎逻辑,合情合理。如《论语》里的记载,“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此处所记录的是,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样做,只要合于“义”理,即怎样做合理恰当,便应该怎样去做。这里明显地可以看出,“义”与人相关,与人的做事情密切关联,做人要讲“义”理,这就是人所做的事情应该遵循规律、符合逻辑,通人情,达道理。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義),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道德。《说文解字》把“义”同“美”和“善”联系起来解释,“美”和“善”是“羊”字头,“义”的繁体字“義”也是羊字头。所以,义、美、善是同义的。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

TOP
64#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自身修养上均符合“仁”的道德规范,还只是做到了“仁者安仁”,能够独善其身。这远远不够,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有体有用,体用一贯。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在他看来,所谓“仁之方”即修“仁”的方法,是“能取近譬”,也就是“推己及人”,把“仁道”从内推到外,从“修己”达到爱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立立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
TOP
65#

仁,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benevolence]
,亲也。——《说文》
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礼记·经解》
温良者,之本也。——《礼记·儒行》
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诗·郑风·叔于田》

TOP
66#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TOP
67#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

TOP
68#

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儒家仁爱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儒家仁爱思想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针对现代世界正在遭遇的个人主义危机,有学者提出,儒家仁爱伦理是以家庭为基点的角色伦理学,有益于克服西方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端。有学者从德性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儒家伦理的当代意义,提出在性善论、君子论和仁礼论诸方面,儒家德性伦理是构建当代世界德性伦理学的宝贵资源。针对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儒家“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有益于人类理解物我同胞的原理,有益于人类发挥自制之心,创造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美好地球。另外,有学者探讨了儒家仁爱智慧在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道德作用。

仁爱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仁爱之士具有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中华民族就是在这种大爱大德精神中成长、繁荣、生生不息。

TOP
69#

儒家仁爱思想的义理阐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后世儒家学者对仁爱的具体义理不断做出了新的诠释,构成了儒家仁爱思想解释史。有学者认为,“仁者人也”包含了两方面的思想价值,即“人的自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孔子以“仁”作为理论探讨的中心,在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上开启了儒家人本理性的思维路向。同时,有学者指出,历史上,从孔子到后世儒家,仁爱不仅表现在“爱人”上,而且也体现在“爱物”上。

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实践。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孔子不仅是仁爱的思想者,也是仁爱的实践者。有学者提出,儒家的仁从活生生的人的情感中提取出来,通过“义”和“礼”导入人的现实生活,从而获取实践性的品格。有学者结合新出土竹简《鲁穆公问子思》提出,孔子之后,面对“天下无道”的状况,早期儒家产生了两大政治方案,即曾子、思孟一派的道德解决方案和子游一派的政治解决方案。此外,有学者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了儒家仁爱政治观和循吏文化,提出以仁爱之心发施政教是儒家仁爱政治观的核心。

TOP
70#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TOP
71#

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儒家仁爱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儒家仁爱思想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针对现代世界正在遭遇的个人主义危机,有学者提出,儒家仁爱伦理是以家庭为基点的角色伦理学,有益于克服西方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端。有学者从德性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儒家伦理的当代意义,提出在性善论、君子论和仁礼论诸方面,儒家德性伦理是构建当代世界德性伦理学的宝贵资源。针对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儒家“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有益于人类理解物我同胞的原理,有益于人类发挥自制之心,创造天人合一、物我共生的美好地球。另外,有学者探讨了儒家仁爱智慧在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道德作用。

仁爱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仁爱之士具有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中华民族就是在这种大爱大德精神中成长、繁荣、生生不息。

TOP
72#

仁最简单的理解,应该是爱人之心。由此出发的对事,对人,对己。孔子的一个故事,是对这个仁的一个好理解。有天,孔子正在屋内,忽闻马厩失火了,下人们立刻忙着救火,保护马。孔子却不先问马的损失,而是对人们关照,要当心人员不要有什么伤亡。这就是仁。孙子兵法中说,交战并不是缺乏仁义,但是吝惜爵禄百金的赏赐,放弃政治上的外交上的努力,而让士卒们浴血奋战,才是不仁之至表现。 
中国的千年历史,哪怕到现在,对于仁的解释也是在不断的增加之中,谁能说有穷尽呢?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吧。仁不是永远的退让 ,仁不是说消亡所有的战争和竞争,仁不是说妇人之仁,仁不是说弱势的生活。仁也不是说幻想中的精神境界。 
仁可以去实行,由仁可以去成功,由仁可以去征战,由仁可以去作为一种精神武器,由仁可以去争取更和谐的生活,由仁可以使生活更美好。
 所以我们一个做到真正的仁,就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重要我们才有被爱的资格!
TOP
73#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王守仁,《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

自尊自爱,是小学生都知道的最基本的道理。不懂得自爱的人不会知道爱别人。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自尊自爱自重,不要给人轻浮之感。现在社会,不知是我太成旧,还是社会发展太快,走在哪里都会看到许多“没有骨头的女孩子”在哪里都不自觉地要*在男孩子身上不论人多人少都是自己不懂自重自尊别人怎样尊重你?爱亲人——爱人民——爱自然也是爱自己

仁爱以人的良知为核心,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将自尊自爱放在第一个层次,可见其重要性。孔子的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爱后,才会懂得什么是仁,才会以爱己之心去爱他人,推己及人。一个人只有学会尊重自己,才会知道如何去尊重别人。孔子的仁所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层关系要从己做起,只有对自己仁才会对他人仁。尤其在当今社会我认为自尊自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当你意识到对自己仁是正确并且有意义的,你自然也会有恻隐之心对他人有仁义之心。所以爱他人从爱自己做起!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讲究的仁,由己及人,讲究孝悌之道、讲究以友辅仁。西方世界一直在推崇着大爱——上帝爱世人——圣经上告诉我们基督耶稣降生,彰显了神对人类的爱,上帝将他的荣耀带到世界上,基督耶稣降世是为了拯救世人。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TOP
74#

儒家学派核心——“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明">明ersonName>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75#

仁者,实为君子,甚为圣人。
仁,德之根也。由仁而生:孝,悌,忠,信,勤,俭,义,恕。
孝,仁之本也,教之所由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与!
事父母以孝,待兄长以悌,事君以忠,此皆为修身之本。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便是孝,忠信之美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修身须日三省,省何?忠,信,勤。
孟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孝为仁本,义由悌生。君子无保身而违仁,有杀身以成仁。杀身成仁,实为义也。
一箪食,一瓢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实为俭也。
恕道,即推己及人之道。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古人致力于修身,以达仁。而今者,孝,悌,忠,信,勤,俭,义,恕,皆不可少。仁,仍为修身之道。

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一个有“仁心”的人要爱他以外的人。这种爱人之心,原是一种自发的纯洁的感情,后来提升到自觉的实践理性,逐渐成为伦理学的规范,道德哲学的准则和形而上学的范畴。这种纯洁的感情在它发动的时候,其最高的程度可到把所爱的人看作自己是他身上的一部分,愿为他作出一切贡献;次则把所爱的人看作他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如视他人有伤而自感有切肤之痛。一般说来,自己和所爱的人都有同呼吸、共命运之感。这种纯洁的爱,先施之于亲近的人(如父母、妻子、兄弟),逐渐推及相处相识的人(如朋友、邻居、同事),直至一国的人,天下的人。在阶级社会中,往往局限于他所亲近的,所具有共同利益的人,就再不推下去了,而使它成了阶级性的爱了。这种纯洁的爱上升到实践理性阶段,就是一旦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血肉之躯,一个有感知、有情欲、有思虑的人,也同时意识到在自己周围有数不清象自己同样的人,那么,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的身上;自己要求在有组织的人群中有立足的地位和在德行、事业上的昌达,也同时推想到他人亦有同样的要求。因此,自己的这些要求,只有在不排斥他人有同样的要求和赞助他人实现这些要求中,得到实现,直至完满的实现,自己的地位、德行和事业与他人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