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46#

仁坛

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这句话直到现在仍然十分受用。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才可称之为善人,否则的话,我们存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
TOP
47#

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孔子的核心思想 “仁者爱人”。古人有 “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作者本人也很贫困潦倒,吃不饱穿不暖,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而不是自己,他忧虑的是人民有没有饭吃,能不能穿暖……这就是仁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这位作者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我们现在提出的和谐社会就没有必要了,不是吗?
TOP
48#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TOP
49#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TOP
50#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TOP
51#

看了楼主的帖子让吾辈茅塞顿开,既是当头棒喝,又如清风拂面。楼主不仅对“仁”的定义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其对“仁”的理解更是让尔等望洋兴叹,鞭长莫及,不可谓不高。以前侬对“仁”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些粗浅的方面而已,今看了楼主的帖子才让我真真认识到ersonName ProductID="何谓" w:st="on">何谓ersonName>君子之“仁”。谢谢楼主.

TOP
52#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其中就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现在,有的人认为如果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以给别人,可我认为:对别人有用只是自己个人的想法,如果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给别人是不好的;更别说是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TOP
5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

不仅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而且出门在外,还要能尊敬长辈,说话做事谨慎,对朋友讲信用;并要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个定义的核心是,不仅要爱自己家里的亲人,还要泛爱众,即热爱全社会(乃至普天下)的人民大众,要把对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全社会的博爱。

TOP
54#

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TOP
55#

世间很多事情有太多无奈,很多事情明明是很好很值得提倡的却一再被看作是犯傻。

“仁者爱人”,很多时候和我们的现实利益象冲突的,作出正确的抉择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于是乎很多人都会选择自己的利益而一再放走了做一个“仁者”的机会,殊不知这一放放了的是判断一个人人生意义的重要依据。仁爱之人十分另人钦佩,其实那也许在某些程度上反应了“人性本善”。纯真的东西在幼时总是占了大多数,我们一直单纯的对家人、朋友、甚至是毫无交集的陌生付出而不求回报。但社会存在着一些病毒,随着我们年岁的增长不断毒害我们,于是很多人变得自私,变得现实。当然这种现状也与个人有很大关联,我们无法去改变整个社会,但起码我们可以为自己制定原则,并坚持遵守。

或许有人会认为“仁者爱人”在当今时代很傻,但是不要怀疑自己,坚定自己的立场。做到自己的最好就行,这会使人生有意义,起码不不枉此生!!!!!

TOP
56#

古往今来,贤明的君主都主张施行''仁"政,这样才能深受百姓的爱戴,国家才能安稳.相反,尽管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他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是否他是一个众人唾弃的君主呢?在秦国,"仁"政或许只是一个理想.

回顾历史,那些为了争名夺利而产生的战争带来了多少的杀戮,造成了无数的死亡;在战争中,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痛苦与黑暗,可是,为了战争发生却是因为想保护自己国家的子民,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大爱.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一种无私且博大的爱;在我眼中,爱是一个很模糊的词,它是没有边际的,可以是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也可以是爱祖国,爱人民.

每个人都因为拥有爱而变得幸福,也因为充满爱而能够温暖他人."仁"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没有爱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不快乐的.就如同那个记者一样,当他为了利益而放弃救那个深陷险境的小孩时,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因而选择了自杀.我们应当懂得如何爱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爱别人.

TOP
57#

      说起“仁”的定义,我不禁下感到,在中国古代“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58#

:仁者,人二也。指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爱人,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爱人者,施于人,也就是说爱别人,就要帮助别人,为别人做好事,这样就是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将人心比自心,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自己也就不要对别人实施,比如你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坏话,那么自己就不要说别人的坏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对待别人的长辈尊敬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长辈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的照顾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尊老爱幼的人才是仁者。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em29]
TOP
59#

仁是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什么是仁?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如果你不懂得爱,不知道要怎样去爱他人,谁又会去爱你。爱是相互的,要让他人爱你,就得先学会爱人。做到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
TOP
60#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