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36#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思想。“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的本性为根基的爱,是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孔子说:“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尊,礼之至也。”意思就是说:“人必定是爱自爱,然后别人才会去爱他;人必定是自尊,然后别人才会去尊重他。自爱,这是仁德的至高境界;自尊,这是礼仪的至高境界。”这体现了自尊自爱是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的前提。首先做到自重自爱才谈得上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

孔子还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博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博礼。”意思是说:“不爱自己的亲人而去爱别人的,叫博德;不尊敬自己的亲人而去尊重别人的叫博礼。”这也体现了自尊自爱是爱别人的前提条件。

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做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但是我们可以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爱人。
TOP
137#

       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者,就是爱人。所谓“博爱之谓仁”(韩愈)。仁,就是对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建立在自重、自爱、自强基础上的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其核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孔子关于“仁”的说法是很多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了恭、宽、信、敏、惠、义、礼、智、忠、孝、廉等等。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即恭、宽、信、敏、惠。他又进一步解释:“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以后,孟子又把这五句话简要地归纳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TOP
138#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西周末年那种礼崩乐坏的“乱世”而开出的一副济世良方,目的是希望实现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他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与人相处要施行仁爱,个人修身要具备仁德。“礼之用和为贵”,“礼”作为仁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旨在实现人们相处的和谐。孔子十分重视礼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一个君子首先是懂礼、知礼的,并且要时时处处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又强调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TOP
139#

       孔子认为,要真正施行于仁,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要真正成为一个仁者并非易事,他应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应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应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如此,方能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境界。
TOP
140#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TOP
141#

“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仁是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TOP
142#

仁爱,就是告诉自己用自己的良知来和他人和睦相处。把自己的爱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以自己的小爱来浇灌世界的大爱,来获得人性的本质。
TOP
143#

   我们认为“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儒家认为,“爱人”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由此推而广之去爱别人、爱物类。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发展。.。。。。。。。。。。。。。。
TOP
144#


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从小我的恩师就告诉我“要爱自己,首先要学会爱别人”  

把爱撒遍天下,用自己之小爱,来展现世间之大爱。

TOP
145#

“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同时也对仁下了定义。正所谓爱人者人皆爱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爱别人,那么每一个人都将学会仁道,那就可以如孔子所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由此,整个社会将不再会出现恶的行为,这可能就是我们想追求的社会吧。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博爱,学会仁义。

TOP
146#

孔圣人曰:“仁者爱人”也。

    可见,“仁”也是要从人出发,它也必须要以人为载体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它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本身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如,我们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坐标轴,纵轴看作是“仁道”,横轴看作是“邪道”。你如果在与人交往、说话做事时,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都从别人的利益出发,那么你就是真正的大善人了。这样以后,用佛家的观点来说,你就成了电视剧《新天仙配》中的玉皇大帝张友善了,他因走“仁道”、因“心善”而最终被渡化成仙,此为仁道。

笑星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事,他的博爱众所周知;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她的义行世人皆晓。二者仁义并行就是正道。但是又有谁清楚地了解过一直以来被华人当作财富偶像的香港大富豪“李嘉诚”,在他华丽的“声影”背后,他历尽了多少沧桑。所以,在他富与无比之时,他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的发展,在汶川大地震时他独揽伤残灾民的假肢安装费与救护费,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金额啊。能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他有志于仁道,心中有爱,能够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他没有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封建观念的影响。他从社会索取的同时也积极回报社会,这样的做法我们仍然把它叫做“仁”,而他也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人生的正半轴上呈正数增长且永无止尽,因此邪道永远与他无缘,他时刻行善、处处行善,对自己吝啬,对穷人慷慨,他从没有因为“善小而不为”。

由此可见,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TOP
147#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具有形而上色彩的价值概念“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这是孔子的创新。孟子认为仁的由來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其一例为"孺子將入于井"时的"不忍人之心。

TOP
148#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TOP
149#

中华十大义理之“仁”

            中华十大义理之“仁”



      中华十大义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告诉我们怎样为人处世。当今被作为了一种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基本内容。那么为什么不叫信、智、礼、义、仁……或者义、信、智、仁、礼……呢?我想,跟《三字经》中所说“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是一样的道理吧。



      “仁”字从外表观之,它由“人”和“二”组成。甲骨文中“人”字是侧面人形,它突出了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本义是人类。引申表示别人、人品和人体等。“二”字有相同的含义。由此产生三种意思:“二”字表相同,整个字的意思是用相同的态度对待所有人,由此产生平等待人的含义;“二”字也可看做天地的示意图,整个字的意思是人处于天地之间,由此产生中心的意思;整个字也可解释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两个人之间应该同情友爱,由此产生同情友爱的意思。最古老的“仁”字是一竖两横,就是一阴一阳,左边是阳,右边是阴,一阴一阳就叫仁,就叫中,就叫太极,就是最好的意思。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按照儒家的解释,“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我想,爱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好人过去叫仁人,好政治叫仁政,好声誉叫仁声。就连大家熟知的释迦牟尼,他也跟“仁”字沾边,佛陀还有一个名字早期被译为“能仁”。现如今我们嗑瓜子吃的也是果仁,为什么我们不吃果皮呢?因为“仁”是最好的东西,是最精华之处。



      “仁”是好东西就一定要放到最前面吗?



      《礼记·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知这尊。”说的是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仁与义的关系就像大家常说的“不仁乃不义”,不仁爱的人,怎么可能有正义之感呢?



      《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说的是“仁”是“礼”的内在精神,失去了仁,礼就毫无意义可言。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智》——“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说的是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因为爱人,所以利用自己的“智”为人除害;如果不爱人,“智”便会流于狡诈,成为做害之人。



      《荀子·不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说的是仁是信的必要前提,要想做个诚信的人,必须恪守仁爱,实行正义,不然别无他法。



      至于忠、孝、廉、毅、和都必须以仁、义、礼、智、信为前提,如果没有仁、义、礼、智、信也就谈不上什么忠、孝、廉、毅、和。



      汉代有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叫《白虎通义》,根据其中的经典解释,仁是指仁爱。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爱己、爱亲人、爱人民、爱自然四个层次。



      爱己——“仁爱”首先要爱自己。王安石的《荀卿》中说“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爱别人呢?



      爱亲人——为什么要爱亲人呢?《孝经·圣治章》中写“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其实用两个字形容爱亲人就是“孝悌”。这强调了血缘关系的延续性。我们拆一个字——“孝”,上“老”,下“小”,谓之孝。试想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今天你是小辈,明天你就是长辈,今天你都不孝敬自己的长辈,又怎能奢望明日被小辈孝敬呢?如果是这样人类的血缘之环又怎么能一环环的连接下去呢?关于孝悌的故事很多,《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三字经》中紧接着又说“首孝弟,次见闻。”传达了中国传统教育首先是强调人的品德问题,在此基础上才教授人知识。因为如果一个没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学了知识,又能做出什么好事呢?



      爱人民——为什么会爱人民呢?《孟子·公孙丑上》中写“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所以看见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去的时候大家都很着急。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爱自然——至于自然呢?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中写“何为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何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所以天地人此“三才”是不可分割的。对应着“三才”,中国古代还有一个说法,叫“三大”。天大、地大、人大。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所以是天大、地大。人又凭什么称大呢?在中国传统概念中,天地之间人为贵。所以是人大。“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答季明德》)说的是:人是天地的主宰。如果人类只为一己私利而去肆意破坏自然,那么势必得到自然的惩罚,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被破坏,动植物濒临灭绝,人类生存也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真成天诛地灭了,那时人类又将何去何从呢?答案只有一个:灭亡。而且这是自取灭亡的行为。对于此,人人都该引以深思,关于当下的昆明干旱的问题,关于全球CO2排放量超标的问题,关于海平面上升导致岛国国土面积日益减少的问题,难道不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吗?如果不加以重视,我们离死还远吗?2012真的还远吗?



      通过由外而内的了解“仁”,发现“仁”内外兼修,已经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不禁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智慧,造出这样一个形神兼备的“仁”。不管是从他的外表还是内在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体会到他所包含的中华传统道德核心观念。如此我要倡导“仁”的精神,他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他是最核心的东西,天地万物皆有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3 11:12:35编辑过]

TOP
150#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俗话说“仁者无敌。”其意思是仁义之人不可战胜。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历年来大部分国家治国的思想基础。仁义地对待别人,别人也是如此对待你,在社会上就不会树立敌人,就算有敌人,也以仁义之行来对待他,何况俗话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仁义的人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别人也愿意与之和平共处,《论语·学而》里说“礼之用,和为贵。”可见做事要以和谐为前提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而以“仁”待人,便是和谐地与人相处,可见仁之重要性。

仁义的君王百姓都喜欢,也会拥护,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君王一仁道对待百姓,那百姓也会保证君王的社稷不到,反之亦然。所以施行仁道是很重要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