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465666768697071»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006#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关“仁”,孔子有自己的理解,克制自己的欲望,做的事情符合礼仪,就达到了仁的要求,至于不合于礼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也更不能做。孔子认为礼本身就存在于人的内心,只是被污染了、屏蔽了,正如佛家所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只是佛性被污染了,需要恢复,这就是“复礼”。接着就是内心被礼光复之后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仁”。
仁者爱人,成为所谓的仁者,首先要有一颗仁心,这种仁心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要求,爱人先爱己,要先有自尊自信,有了自尊自信之后才能去爱他人,给与他人关怀。孔子倡导有等级的爱,对于父母,亲戚、朋友、同事,陌生人的爱更应该是一种有差别的爱,如果一味的对陌生人付出超出范围的爱,则伤害的则是双方,因为对于特定群体的爱,往往是由于我们看不到背后他人的企图。忽视这种隐藏的风险,则会让我们陷入困扰之中,因此我们对他人得爱更应该是一种由原则的爱,而不应该是是那种盲目无目标的自我感动。
我记得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男同事,人非常的好,凡事非常勤快,对身边同事之事也是有求必应,忙前忙后,不辞辛劳,也没有要求同事给与相应的回报,记得有一次,公司需要策划一个活动,负责制作PPT的员工由于自己的原因,把这份工作交给他来完成,这位同事和往常一样,一口答应了下来,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看到他通过电脑学习,寻找其他同事寻求帮助,最终勉强完成了这份PPT任务,交到公司之后,却发现和公司的要求相差甚远,同时,也由于最近几天的时间全部用来做其他的事情,导致自己的工作也没有完成,最后落得黯然下场得结局。这位同事的结局真的令人惋惜,虽然我明白他是一位乐于助人,兢兢业业很踏实的人,但站在公司的角度而言,没有完成任务的结果就是事实,如果他很忙于工作,但是依然没有完成任务,也只能说明这个人做事的能力比较差。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常有发生,吃亏的往往都是好人居多,在经历一定的社会经验之后,就会发现很多喜欢占别人便宜的人,并不是说他人是有意为之,更多的是这群人一种本能,一种寻求自己轻松的解脱之道。在社会上生存,我们要以君子的品德要求自己,但同时也需要具备拒绝的智慧来保护自己,在帮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完成自己职责之内的事情,其次在帮助他人之前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夸大自己的能力,以免给双后后续的交往留下隐患,最后更应该需要明确帮助这件事本身,是自己帮助他人去做,这件事本身应该是由求助人做的,不要弄到最后的结局变成理所应当。只有明确这三个步骤,才能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放心的去帮助他人。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现在经常有人会上当受骗,比如刷单,中奖,免费旅游、购物返利等等活动,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利用了我们人喜欢占便宜的心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喜欢钱财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但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正当的方式去获取,才能无愧与心,才能做到养心之道、心无瑕疵。在回头想想,如果真的是那种让你获利而不让你付出且不会产生隐患的事情,为什么会掉落在陌生人身上,我们既不是别人的父母、也不是亲戚朋友、更不是有恩与他人,给与他人什么帮助,好事又怎么会无端的奖励在受骗人身上呢?另外我们也要明白,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对普通朋友给与过多的关怀,往往也会对双方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普通人交往之间,保持普通的善意即可,家人之间保持家人的距离最好。就比如在追求对象的时候,双方的关系理应事从正常朋友开始,欣赏双方的优点并接受双方的缺陷,并一步步的发展到家人的亲密程度,最终成为家人的顺序。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如果放弃了自己基本的尊严和原则,一开始就把对方看成自己的家人的关系去对待,一味的付出不仅不会得到结果,反而会让自己承受更大的经济负担,只有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感情才是一段能走到婚姻的感情。
君子需要懂得善待他人,更需要懂得善待自己,与小人不同的事,君子善待自己的同时,不会对他人造成损失,不会消耗他人。但君子也需要保护好自己,要懂得有差别有原则的爱人,根据他人的反馈来决定下一步的动作,这样的话不仅不会对自身造成坤然,然而还能节省精力,为其他更值得帮助的人带来便利,做到立人立己,达到相互成就的效果。
TOP
1007#

金庸小说《鸳鸯刀》以宝刀为谜面,以“仁者无敌”为谜底,诠释了“仁”这一儒家终极价值在现实层面的深刻含义。仁者为何无敌?就在于他并不以人为敌,相反他要与人为善,与人建立两相契合的良善关系。同时这种关系需要人“克己复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方能遏制人心中的邪恶一面。
TOP
1008#

孔子说爱人为仁,孔子继承了周公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所爱的人包括了最底层、地位最底的人。而他的爱还具有等差,对不同关系的人爱的方式也不同,对父母为孝、对君主为忠、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
TOP
1009#

什么是仁,仁有着一个显著的外在表现就是爱,仁爱,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仁,什么是真正的爱,从古至今争议不断,是人们哲学讨论的一种焦点所在。我们很难有所定义,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时,人们思想交锋时刻。身为显学的儒墨两家,也是给仁爱下了些定义。墨家的仁爱是没有阶级没有等级的爱,广博的爱着世人。但是儒家的仁爱显得又些不同,同样都是爱,但儒家的爱是爱人,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同身受,是一种共情世间的爱。因此我们也能从这两家之中发现到仁爱是一种大爱,是对这个世间万物的一种共情的爱。爱的公正无私没有偏颇成见。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人们受到个体的限制很难做到没有偏私不带个人情感的仁爱。但是我们可以不断的坚持改变自己去寻找自己的仁方,向仁的本质和真谛不断前进。
TOP
1010#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爱人,仁爱,谓宽仁慈爱,表示同情和仁慈的感情,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善意对待他人。仁爱一词源起追溯到道家著作《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尧作为一国之君,确立奉行孝慈仁爱,以仁爱治天下,对待人民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君臣对子民仁爱,子民对君臣爱戴,整个社会就井然有条,这也是明智的君王深受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唐朝诗人杜甫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末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自身难保,房屋被大风吹走凄惨的状况下,诗人杜甫最终想到的是其他窘迫的读书人,希望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有宽敞高大的房子,不像自己这般,受孩童欺辱,一家人无处避雨,天下贫穷的有志之士开颜欢笑是诗人的心愿。值得学习的不仅是杜甫的文笔,还有他高尚的人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爱人者人恒爱之,仁爱是相互的,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赢得他人仁爱的前提是仁爱他人。行为处事心存仁爱,真诚待人,与人交谈时说有益于对方的话,做事时多为他人着想,必会得到同等的仁爱。将仁爱置于心中,做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TOP
101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简单地说,仁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能够深刻体会到他人心理,并为他人着想。

普通人应该把仁当作一种修炼的目标,而不是做人标准,不断地尝试去体会他人,爱他人,这样自己道德不断提高才可能越来越接近仁的境界。一般来说,爱自己的亲人是比较容易的,由此入手,一步一步逐渐学会去体会他人。

自古以来,孔门德行最高的颜回也只是「三月不违仁」,这已经让孔子赞叹不已了,别的弟子根本就谈不到仁。对孔子自己而言也是达不到的,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但是也不要觉得仁过于遥远,孔子还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立志去向仁的目标努力,就很不容易了。
TOP
1012#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TOP
1013#

“仁者爱人”的涵义有二:
一是就人和物的关系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孔子言“君子不器”,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君子),不能将自己混同于自然界的任何器物,人的价值高于物,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
二是就人和人的关系而言,应当互相尊重和互相亲爱。人与人间的普遍仁爱应以自然的情感为基础,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爱、互信。墨子主张:“兼以易别”,否定爱有亲疏尊卑的差别。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即忠恕之道。
TOP
1014#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孔子将礼与仁联系起来,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这也就说明了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指的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论语》一书的始终。孔子“仁”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爱人”,“爱人”通过“克己复礼”来完成,而“克己复礼”则是其实现之道。这句话中解读出满足“仁”的思想的规范性要求是“礼”。这就要求想要成为仁者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道德的行为,时刻约束自己达到礼的规范要求。自我克制是一种个人到达的崇高境界,通过抑制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道德实践中,个人必须要考虑到他人道德观的价值选择,考虑到他人的心理预期,才能实现仁爱。在道德实践中,个人必须要考虑到他人道德观的价值选择,考虑到他人的心理预期,才能实现仁爱。在日常生活中,我理解的是自我能够为别人的道德选择而去牺牲一些自己的东西,比如在同样一种情境中,将选择权先交由他人,自己最后进行选择,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在这一过程中,既表现出“仁”的内在本质力量,同时又体现出个体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担当精神。
TOP
1015#

      在战争纷乱年代,孔子站在道德角度提出“仁”这一重要观点,是充满血腥杀戮里的一束温柔的光。
      “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这句话醍醐灌顶,带给我很多感受。在社会中,舍弃小我,无谓于行为的大小,都是遵从仁心博爱与义的行动外化。不论是“兰谷遗芳远”年轻的书记黄文秀,将一生献给大山,为治洪水,罹难之年仅三十岁;“君子通大道”朝气的大学生秦玥飞,根植于贫困山区,矢志不渝,为乡村建设呕心沥血;“临危岂顾生”英勇无畏的战士杜富国,为保护战友,被炸重伤,同组队友安然无恙。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传递了仁爱的浩瀚力量,行如微茫,大爱无疆,但求奉献,不求流芳。仁者之心,道德之行,仁义之举,皆为大善。
       在当下复杂的社会中,学会奉献,少计较得失,成为一个难点。能够日行一善,尽自己所能,在各个岗位上勤恳付出,不辞劳苦,生活中去除冷漠的面纱,满怀热情,做对社会进步有意义的事,便是“仁”的道德体现了。
最后编辑黄雪婷 最后编辑于 2022-12-07 11:17:16
TOP
101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是所有美好品质的集合和总称。恭敬谦卑,推己及人,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坚毅刚强,敦厚坦诚,心怀仁慈,关爱他人,庄重诚实,勤敏智慧,先人后己,淡泊名利,这些素质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仁”。“仁者爱人”,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准则,这对现代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所谓“爱人”,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孔子主张的 “爱人”不仅要关爱与自己亲近的人,而且要关爱社会上所有的人,正如孔子要求弟子们所做的那样:“沉爱众,而亲仁”。这是一种普泛化的爱,既要求普通民众之间相互关爱,更侧重于要求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关爱。
TOP
1017#

“仁”是所有美好品质的集合和总称。恭敬谦卑,推己及人,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坚毅刚强,敦厚坦诚,心怀仁慈,关爱他人,庄重诚实,勤敏智慧,先人后己,淡泊名利,这些素质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仁”。“仁者爱人”,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准则,这对现代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所谓“爱人”,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孔子主张的 “爱人”不仅要关爱与自己亲近的人,而且要关爱社会上所有的人,正如孔子要求弟子们所做的那样:“沉爱众,而亲仁”。这是一种普泛化的爱,既要求普通民众之间相互关爱,更侧重于要求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关爱。
TOP
1018#

孔子之仁

人们总说仁义道德,由此看来仁在美德中有极高地位。而仁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秩序;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信、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仁学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孔子以“仁”为核心,试图重构仁义礼智。在治政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以法律引导百姓,建立统一的量刑标准,使之免于刑罚而耻于作恶,以刑止刑;以道德仁义引导百姓,建立统一的礼义制度,使之耻于无礼而至于仁德,以德弘德。德治与法治互相依存,使百姓畏惧刑罚,追求至善。在行为上,“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孝敬长辈,友爱兄弟,诚信立身,博爱众人,从而践行“仁”。将自己锻造为兼顾家国、道德立身的君子。所谓君子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最后编辑云南财经大学陈健 最后编辑于 2022-12-31 20:53:16
TOP
1019#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但爱人不是现在所说的那种身份,而是一种爱护他/她人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系列行为。在当今社会,人人爱人,世界都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TOP
1020#

孔子在《论语》中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如果有志于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我很认同他的话,一个人如果确定了他的目标及方向,一直按着这个方向发展那他的行为就会有所约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