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364656667686970»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991#

君子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也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这是正面说“仁”。

孔子说:一个人花言巧语、满脸堆笑,他身上的“仁”恐怕就很少了。这是反面说“仁”。
TOP
992#

儒家的核心强调“仁”,这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在孔子看来,为“仁”必须克己复礼,每日三省吾身。而道家则不同,比起儒家的刻意学习与追求,道家更强调“无为而治”,达到豁达超脱的逍遥境界。
这种修身思想表面看似消极,但本质却是劝人“向善”,不争不抢,不轻易被外界的名利所蛊惑,就像老子常常以水作比喻一样,因水无形无色却可作为万物的载体,所以上善若水能够包容万物、以柔克刚。
从历史层面上来说,儒道在政治思想层面是互通且有许多相同之处的,将儒的“仁义”与道的“顺应天道”相结合,是新时代下的人们追求精神层面上的自我完善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方法。
TOP
993#

仁的古字是一个千字一个心字,意思是一个人的心和千千万万仁的心是相通的。不管是二人和千人都好,这至少说明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像任贤齐唱的的『一个岛锁住一个人」。当然,荒岛里的鲁滨逊无所谓仁不仁,因为他只有一个人,不用和其他人发生关系,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假如身边来了个星期五,那么两个人之间就存在仁不仁的问题。如果鲁滨逊善待星期五,那就是仁,如果鲁滨逊欺负星期五,那就是不仁。可以说,仁就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TOP
994#

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孔子将“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从《论语》中“仁者爱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仁”的内涵十分丰富,具体说来,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
孔子建立了一整套的仁爱理论,认为爱人要有亲疏远近之分,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再到爱其他人,是一种差等之爱,这与墨家倡导的“兼爱”是相区别的,后世的统治者又以孔子的仁爱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
TOP
995#

“桃仁”中的“仁”是核桃最核心最嫩的种子,“仁”也应该是人心中人人皆备的、最核心的、最柔嫩的希望和种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正是“不忍人之心”发端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仁”,这样一种关爱构建了和谐社会。
TOP
996#

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以及对大自然的包容,成为“仁”的核心思想。《论语》记载“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孔子的伟大思想即是时代现实需要的产物,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提出的“仁”就是继承古代圣贤尧舜二王和周公等人的优秀思想而形成的。
TOP
997#

凡提起“仁”的概念,都会想到孔子。“仁”之一词虽不出于孔子,但经过孔子的提炼和归纳,最典型地展示了孔子思想的特色,并形成其以“仁”为核心的仁学体系。“仁”在传统社会,首先是一种思想观念,但同时也是具有强烈现实品格的道德原则和实践依据。张岱年先生在其《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仁爱”来定位孔子的仁说。张先生认为,“仁”在一般意义上被孔子提高为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冯友兰先生认为: “孔丘论仁的话很多; 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一类是‘仁’的基础,即‘为仁’的人,所必须有的素质,二是‘为仁’的方法,三是‘人’的内容,四是‘为仁’的成就。”可见,孔子在讲“仁”时,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理解。
TOP
998#

孔子以“仁者爱人”,一个有仁心的人一定会善待周围的人,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帮助他人来成就自己。正如柏拉图所说,作恶是因为无知。只有无知的人,才会去做恶行。
TOP
999#

第一次接触孔子的《论语》,就了解到其核心思想是“仁”,当时所认识的仁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即“仁”为“爱人”。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对“仁”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现如今,我对“仁”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认为所谓的仁就是比较宽泛的“爱人”的概念,而是指相对较具体的情感思想——我所认为的仁是一种真诚与宽容。就好比父母之间的爱,他们之所以能够相处在一起,正是因为互相的真诚与宽容,接纳对方的缺点以及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对同学,对老师同样也是这样,对同学只有真诚相待,宽容以待,才能获得尊敬与同等的爱,与老师相处,对老师真诚与宽容同样也会得到老师的肯定,自己在这个过程也会有一个心灵的提升和更好的发展,我觉得这样的仁也真是孔子思想核心的部分。
TOP
100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更是一种对自我,对社会的要求。对自我层面:要求人要先学会爱自己。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古人的观念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才要爱自己。到了现在的社会,我认为更多的可以上升到精神层面,也就是一种自我认同。爱自己就要自信,要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是最好的,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很多事情,自己也配得上更好的。爱自己就要让自己做该做的事,自信的欣赏自己,寻找快乐,自己取悦自己的时候,也要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做对的事,做对自己好的事。这也是我认为的“克己复礼”在当今社会对自己层面的准则。对社会就要求仁爱,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真诚一些,友善一些。少一些勾心斗角,多一些友爱互助。以前有学生扶老奶奶过马路反被讹诈,因此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扶老奶奶过马路或者遇到倒地老人就上前扶起他,这原本是一件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好事,结果被老人反过来倒打一耙,不仅寒了救人的人的心,也让更多的人更啊hi怕去做这类善事,如此下去社会如何友爱?每个人都为了保护自己而放弃帮助别人,甚至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碰瓷?社会正义得不到伸张,坏人才是被大家同情,获得赔偿的受害者,好人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种缺少仁爱的社会真的是太可悲了。好在群中国的眼睛是雪亮的,近几年来国家也大力提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美德培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才使得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仁爱的社会。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去继承传统,传承经典,发扬仁的精神。
TOP
1001#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这似乎已被很多人熟知,但是对于“仁”的内涵我们却未必了解。仁者爱人,是要在行动上做有益他人之事,在品德上以他人之幸福为己之快乐,最终达到全无恶行、心怀大爱的境界。这种境界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努力。
TOP
1002#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的“仁”具有一种极其广泛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他主张“仁者爱人”。“爱人”首先要从最亲近的人开始,也就是自己的父母,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将孝顺父母放在自己行事的首位。
TOP
1003#

孔子最核心的思想是“仁”,这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具有大智慧的人。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仁”的思想依旧深入人心,激励着中华儿女成为仁爱之人。
TOP
1004#

孔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但是在弟子询问孔子什么是“仁”的问题时,是孔子没有下过一个本体性的定义,比如说子贡问仁,孔子回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仲弓问仁,孔子说,“及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孔子给出了一个最经典的答案“爱人。”《论语》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是最理想的人,这个“人”和仁义道德的这个“仁”,的读音是相同的,人就得仁。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仁德,就失去了一个做人的根本。仁从字的结构上来讲是二人,就是讲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最后贯穿到整个社会的一种运行的规则。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
TOP
1005#

《论语》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是最理想的人,这个“人”和仁义道德的这个“仁”的读音是相同的,人就得仁。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仁德,就失去了一个做人的根本。仁从字的结构上来讲是二人,就是讲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最后贯穿到整个社会的一种运行的规则。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切勿损人利己。我认为“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体贴他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时刻谨记多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他人。如同《弟子规》中提及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急速已。"所以这条推己及人的方法可以看做是贯彻“仁爱”底线的方法,但同时又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要学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样人与人之间自然会减少很多争斗与烦恼,要理解对方想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地,需要别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从对方的需求入手,设身处地了解。比如,希望别人搀扶自己的父母,自己便要先学会搀扶别人的父母。不希望别人在你困境时落井下石,那么对待别人的困境就要先学会相濡以沫,雪中送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