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162636465666768»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961#

善与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两相比较来更好的认识仁。如果说善是具体事物运动组成的完好状态,是人在感官观察接触客观具体环境、现象、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分析比较从其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正面意义、正面价值和正面意识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具体现象、具体事情、具体行为具有的,能够引起人们对它产生兴趣并进行关注,使人在接受和获得该具体事物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得到满足,产生美好感觉的性质和能力;那么仁就是以人的规格标准来要求自己,克己复礼,并将这结果的好处惠及他人,仁者爱人,这是普遍的博爱,是“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的爱。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善是外在事物对人的影响,而仁则是人自身向外的外延。
TOP
962#

孔子仁的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TOP
963#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我们将孔子仁的内涵为:以“爱人”为“仁”;以“克己复  礼”为“仁”;“忠”、“恕”近乎于“仁”;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具有不同的层次最高是“圣”其次是“成人”第三为君子。孔子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 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TOP
964#

何为仁?孔子多次谈及“仁,”《中庸》 引孔子曰:“仁者,人也。”《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再如“克己复礼为仁”;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刚毅、木讷近仁”等,由此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说明仁爱分为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从血缘、人伦、亲亲的传统社会结构去重建稳定有序的政治伦理环境,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不可否认“仁”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对我们当代,于千秋万代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TOP
965#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96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儒家关于“仁”的定义与人是密切相关的,所探究的主要是关于审视自我和与他人的关系上,并且与“爱”密切相关,要做到仁就需要爱自己与爱他人,对待自己上就是要追求自我内心的满足,这是对自己的仁;对待他人要善,要有仁义道德,这是他人的仁。
TOP
967#

珍惜也是仁的一个重要内涵,当平时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或者人将要离去时才会觉得后悔惋惜
所以要珍惜身边所拥有的,在平常怀着感激感恩的心相对待。
TOP
968#

仁的定义问题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论语》中,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但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问,却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是说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在这里,对于樊迟来说仁就是爱别人。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歧呢?我认为人与人在性格、特点、长处等方面各不相同,如果“一视同仁”,译为同一个意义,则忽略了每个人的独特之处了。
TOP
969#

仁者爱人,“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从这个角度来看,仁,表现出来的仿佛是一种共情心理。试想有如此“博爱”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同情心泛滥,究其本质,是因为尊重并珍视每一个在这世上的独立个体;成为一个仁者,也并不意味着把自己看得伟大高尚,恰恰相反,能成为一个仁者是因为把自己看得足够渺小,就如同世界上万千生灵一样渺小,因此才得以共情。他人的快乐必然也是我会经历的快乐,他人的痛苦必然也是我会经历的痛苦。因此无法做到置身事外、视而不见。
TOP
970#

仁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本人最强调的就是仁爱。所谓仁爱就是“爱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也就是说要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情,因为别人的事情而高兴或者难过,这就要求每一个人懂得换位思考,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考虑对方的感受,对任何人都施以仁爱,才能达到所谓的“爱人”。而如果能施以仁道,则世界上将不会有恶行。当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后果,顾及别人感受的时候,那社会就是和谐社会了。
儒家的仁的对象不分男女也不论老少,都要用这种姿态去对待。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便是这种道理。历代大文学家不乏有这种精神的,比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便能表现出“仁”的品质。
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对身边的人以仁相待,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TOP
971#

关于仁的定义,在读过许多古人的阐述后,现在我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孔子说,“仁”即“爱人”,这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儒家核心思想——“仁者爱人”。韩非子言“仁”是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并产生共鸣;韩愈谈仁,认为其是博爱的同义词,辅以适当的行动便是行正道;张英谈“仁”,是与人为善。而关于“爱人”的具体实践,他们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孔子提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是说,倘若一个人在心中下定决心做善事、爱他人,那么他就不会有作恶的可能。在这里,孔子着力强调“仁”的精神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与改造。时至今日,这一理论仍对今人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当下教育甚是关心的话题,教育者引导学生认识到“仁”的重要性,和尽“仁”之必要性,学生由此自觉向“仁”的方向做出回应。韩非子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这是说,真正的有“仁”品质的人,会同他人产生感情联系,由衷地为他人感到快乐或悲伤,即,快乐你的快乐,悲伤你的悲伤。仅从精神上理解“仁”,这远远不够;韩愈言“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他从仁出发,谈及仁义与德,总的来说,韩愈认为行动得当、博爱之人可算作有仁义品质的人,而善于化解危机、自我解困的人则算作有“德”之人。谈论个人行为之际,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张英所谈的“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这一社交规则,同他人的交往要想实现“善人”的标准,要做到说话、做事都对他人有所补益。
当下,我渐渐缕清自己的思路,我想,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仁”。其一,关于个人,我们要时刻警戒自己,勿逾越社会法律法规,遵守道德标准,并在自己有能力的条件下多做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比如,公交车上的让座,电影院离场时的垃圾拾取,为身后的人扶好门,注意在晚辈前的言行举止......总之,要想使得“仁”成为个人品性中的重要部分,长久的自觉自律和懈怠时的调整与忍耐都是必不可少的。
TOP
972#

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到仁爱待人。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究道德,博爱待人。
TOP
973#

“仁”是“爱人”,爱的是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每个人都会爱自己,若能懂得爱别人,与他人共情,“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便是“仁”。如果人人都能如此,心中有“仁”,为他人着想,社会便会更加和谐。在学校宿舍楼内,时间太晚懂得不大声喧哗,理解他人,便可以创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此为小仁;看到生灵受伤他人遇难,能体会他们的痛苦,心中产生怜悯,伸出援手,此为大仁。
TOP
974#

仁者之仁
打小便听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如今随着阅历增长,对其深意感悟颇深,更惊觉其中竟然蕴含着仁的思想。
我们往往会陷入这么一个误区:仁者等于好人,而好人则是不得罪任何人的,受到所有人夸赞的人。然而待人一团和气,处处为好不讲是非原则,只求与世无争的,与世与公的人。若是在无人问津的角落或许并无多大危害;与人与私,若是只是你生命中的路人甲或许并无多大影响。但若是这人上了高位,处处和气,此时必然善弱而恶兴;而若是此人成了亲人,是非不分,必然情感伤心。仁者不代表要做滥好人,仁者,正义也,如果要坚持正道,必然会得罪某一些人。我接触越多,遇见事情越多,也担任了些许职务,更觉不能如以前般处处为好,就像人民将执行正义的大剑交予你手,你不挥砍,便是不仁。习近平书记也说过:你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我们要亲近正道,与爱人爱,与恶人恶,如此,才能行仁之道。
就像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 
而孔子所说的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其实也是包含了这种意思的,不然试问,如果滥爱恶行,又如何被称为无恶呢?
TOP
975#

第一,“仁者爱人”。这种爱,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这种爱是从“亲亲”(爱亲人)开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广泛地爱他人,即“泛爱众,而亲仁”。对他人的爱,主要表现为“忠恕”。“忠恕”的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之,孔子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推近及远的爱。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一种修养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欲,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孔子认为,“为仁由己”,也就是说“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养功夫而实现的。而“礼”则是社会的规范。孔子认为,“克己”的修养功夫和对礼制的恢复可以使“天下归仁”。
  第三,“仁”是德性的统称。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此外,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的“仁”,可以统摄作为社会篇道德规范的、与义、礼、智、信并列的“仁”。
  第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认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