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263646566676869»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976#

1.《论语·子路》中,“刚毅木讷近仁”,又“巧言令色,鲜矣仁”。说明了仁的质朴无妄。
2.《论语·里仁篇》中,“不仁 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说明仁有自求、自足,不外求的意思。
3.《论语·里仁》中,“唯仁者,能 好仁,能悟仁”。说明了仁的率直无求。
对仁的定义必须借助于,仁于智以及仁于礼的关系,“仁”可以说是味着社会整体规范节奏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和实现,而礼则是客观社会运行的规范节奏。
TOP
977#

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过研究,通常在教科书里关于仁一般以“爱人”、“克己复礼”、“忠恕”近仁三点为主要内容。但是仁的含义其并没有那么的简单,理由如下:一、仁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是一种品质,孔子对这个概念进行丰富,而且后人将不断对这个哲学范畴进行发展,所以这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新的内涵;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所提出的理论、范畴都是前概念式的,比较难一言以蔽之,有的词甚至无法进行定义。但是如果仅限于先秦时代来看,仁还是可以提及两句的,如下:
首先,仁这个词很古老,“仁”在先秦的一些典籍(如郭店楚墓出土的文献)中写作“”,直观地可以看到是关于“身”与“心”问题。在《国语》里就有忠、信、仁、义并提,这个词在孔子之前便是一种有关德性的词,孔子之后就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第二,仁的根本便是孝,所以亲亲为仁,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
第三,仁是就在我们身边,住的地方,交的朋友都能够体现。“里仁爲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四,仁是一种品质,其与仁义礼智信并称,是孔子年老后提出的范畴。
第五,仁是一种大爱,仁虽然推己及人,但是本质上也是一种爱,“泛爱众”可以说明。
第六,行仁的对象是士君子,《论语》里面的谈及仁的都是知识分子,“以友辅仁”说明仁需要友来相互体现。
第七,仁是一种政治理想,“克己复礼为仁”表明仁高于礼的,“天下归仁”说明是政治理想,圣是最高的政治理想。
第八,仁是一种修行。“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长久不离开仁,而其他人做不到,说明是一种修行。
仁并非一个概念,难以一言以蔽之。发展至今,仁以及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内在精神。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李科毅 最后编辑于 2021-05-06 19:41:08
TOP
978#

        一般理解孔子的“仁”都与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想联系,孔子以“爱人”来答仁,但这里的“爱人”虽然是泛指,但实际上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指阶级社会中的人,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隐含着孔子与墨子“兼爱”的一个区别,尽管两者都强调“爱人”,但爱人的范围与方式是有区别的,墨子要兼爱天下之人,孔子爱有亲疏远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爱人是要推己及人的。尽管如此,孔子对“仁”的强调对后世道德的发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理解“仁”的定义需要将其与“人”相联系。孔子对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实际上正是在强调在“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能行“恭、宽、信、惠、敏”五者与天下,就是“仁”人也,这实质上也正是“仁”的定义。
TOP
979#

仁爱是孔子提出的思想,他认为,天下苍生,皆有人去爱,而作为个人的我们,却不能无选择的去爱,我们不可能无条件的去爱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去爱世界上所有的人,不是我们不爱,而是根本做不到,因此,仁爱在本质上是对任何事和人都需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但是无论有没有事和人,仁爱之心必有之,即仁爱之心存于心间,它不以世间的事和人为转移,它无时无刻皆存在,它以包容全天下、让全天下人情同手足为目的。故仁爱表现出来就是有差别的爱,因为你不能万般皆包容,所以,仁爱主张在拥有普遍仁爱之心的基础上,承认现实的差异性,以理性的态度来爱,实际上的操作就是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爱自己的父母开始,亲亲而仁民,从而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爱天下的事与人。
博爱主要是从宗教而来,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众多宗教均倡导博爱众生,它是一种无私的爱,针对全人类去爱,是一种提倡人人平等的爱,是一种广发的爱,它提倡对所有人都拥有一颗热忱的心,用自己的全能去关爱所有需要关爱的人。
TOP
980#

从先秦的孔孟、到两汉的经学家、再到宋明的理学家、最后到现当代以来的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学者,基本上都认可“仁”是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之一。因而,如何定义“仁”,便成为儒学内部长期以来经久不衰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所带动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儒家也势必要“走出去”。如何结合新时代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发展出新的“仁”学理论,无疑将是儒学研究所必须重视的课题。期待有志之士的勇敢尝试!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曾诚 最后编辑于 2021-09-04 00:56:02
TOP
981#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仁者,必定是心胸宽广之人,他能心无芥蒂地关怀他人,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对别人的不幸遭遇给予同情和怜悯,这种博大的胸怀恰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要真正践行“仁”,真的很难,人性复杂幽深,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巧言令色鲜矣仁”,我们在要求自身追求成为仁者的道路上,也应练就辨别仁者真伪的火眼金睛。真正的仁者,绝不会喊假大空的口号,也不会戴虚伪的面具,我们不要看他说什么,也不要看他讨好的嘴脸,而应该看他做什么,不仅看一时,要看他能否持恒。
TOP
982#

仁之一字,孔子之前便有,如在《诗》《书》中都有所出现,但多作仁爱、仁厚解释。孔子则把“仁”字深化,把所以会爱人、所以能爱人的根源显发出来,作为学问的中心。徐复观说:“就仁的自身而言,它只是一个人自觉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识的追求,发出无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他人毫无条件地感到有应尽的无限的责任。仁的自觉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努力于学的动机,努力于学的方向,努力于学的目的。同时,此种精神落实于具体生活行为之上的时候,即是仁的一部分的实现;而对于整体的仁而言,则又是一种工夫、方法。”
TOP
983#

“仁”,《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仁本义或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孔子曰:仁者爱人。即仁为爱人,而在此基础之上扩展“仁”的定义,如克己复礼,忠恕等。在孔子看来“仁”体现了他对美好世界的人格追求,为更好的人,最重要是遵守礼节,由己爱人,由己推人,推向父母,亲朋,再到社会。所以“仁”的具体体现为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孝悌,以孝悌为本,泛爱众而亲仁,由此来实现孔子希望社会的美好发展和改变当初的礼坏乐崩。
TOP
98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是孔子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义,“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约束。“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复礼”什么意思呢?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后我们的言行就会符合礼仪,符合自然规则了。这样就是“仁”的境界。“克己复礼”的境界,只能靠自己,要自己身体力行,不断的修行才有可能达到。它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老师能给的,所以孔子最后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修行是自己的事,跟别人没有关系。
TOP
98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论儒家思想的核心,离不开的就是仁,对于仁的解读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克制自己,让自己的内心与行动都可以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发挥正面作用。例如:“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便是从内心出发,外显与行为,只要内心追求仁道,就不会有恶行,这就是通过控制自己的心之所向,来达到理想的行为外显。“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似乎是将自己放于别人之后,为他人着想,这一切都是为着理想社会而约束自己,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重。
TOP
986#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同时“仁”也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观念。什么是“仁”呢?按照我的理解它就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者说是一种人们向善的指导方向。“仁”可以是爱人、同情人、关切人,也可以是克己复礼,可以是奉献,“仁”的本质在我看来就是爱自己,然后由其出发,再得出爱亲人,爱身边的人,最后是爱全社会的人。
TOP
987#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孔子一般不直接说“仁”是什么,正如老子一般不直接说“道“是什么一样,这是中国哲学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孔子与当时人的对话体悟”仁’的多重意涵。具体的对话在具体的时空中进行,有特殊的语言情景,提问者有不同的年龄、身份、性格、经验、问题意识与提问方式,孔子又善于因材施教,引而不发,因此我们要慢慢琢磨体会孔子之言,任何抽象的只提留在表层文字上的理解,都难免挂一而漏万。
TOP
988#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理解儒家文化的关键,但文化不象科学一般能够下一个准确而又完备的定义,因而对于“仁”的理解,一定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种状态,因为儒家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文化,不同的人都会有着自己不尽相同的理解和体悟,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仁者爱人,仁是对他人友爱尊重。从解字的角度来看,仁是人字旁加一个二,更多的体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真正的仁者要懂得助人、善于成人之美。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能够做到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看到他人的优点与长处,这样才是真正的仁者。孔子也说:友其士之仁者。所以说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的处事之道,即所谓仁者爱人。读《三国演义》时,时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备本一个织席贩履的商贩,文不如孔明,武不如关羽,因何他会一步步成为蜀汉之君?归根到底,可以说刘备是个仁者,不论是刘备“携民渡江”还是“狠心摔阿斗”或者是“白帝城托孤”,刘备待人真诚,忠义为上,有仁者风范,善于立人达人,故刘备能成其业。
仁是孝义,是孝敬尊敬父母。如何对待父母,实际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为什么更进一步把这一点拿出来呢?因为孝本身就是儒家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仁之中所蕴含的关键含义。金文之中的仁,是上面一个尸字旁,下面一个二。尸字旁在古代表示的是一个牌位,是对逝去之人的祭奠,古人十分重视祭祀,对逝去亲人视死犹生。对待父母,尊重爱护,善于与父母相处,这是仁道所最基本的。《水浒传》里的宋江的艺术形象如此丰满,“孝义黑三郎”的名号是其人格魅力重要体现,其能成为众多梁山好汉的首领,必也是其一身仁义所致。
仁是仁政,是天下大同,是“王道”政治。提到仁,一定不能忽略仁政。孔子的仁是包容众多、含义无穷的,而仁政是仁的重要外化。孔子在春秋那个礼乐崩坏的时代里,说:克己复礼为仁。他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这些诸侯大夫的私人之欲望,反对不义的战争,恢复周公时期的礼乐制度,实行“王道”政治,追求天下大同。
TOP
989#

“仁”这一字是孔子立家成说的根本所在,关于仁的内涵,随着儒家学派的发展逐渐地丰富。《论语》中多次出现过“仁”,多达100多次。如《论语·学而》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 ”,《八佾》中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里仁》里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公冶长》里的“雍也,仁而不腻”;《述而》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等,无一不涉及“仁”,其中有提到“仁”的地位、作用,也有简单地给仁下了一个定义。
结合儒家在《大学》、《中庸》里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可以从君、臣、民三个角度、从内、外两个方向探讨“仁”的定义。从君的角度来说,“仁”意味着仁政、远离暴政,意味着“亲民”。从臣的角度来说,“仁”便是对君主要忠心、要时刻劝诫;对百姓要关爱。“爱民如子”这个词便可以很清晰地反映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为君者、为官者要做到视百姓为自己的孩子,要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们。几千年之后的范仲淹更是发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振聋发聩之声。
TOP
990#

孔子的仁爱关系,是从家庭出发,从有血缘关系的人出发,向外扩展的。而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文化认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