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68697071727374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051#

仁在儒家思想中被理解为对他人的关切和关爱。经典中提到:“仁者爱人”,这表达了仁作为一种情感和态度,体现在对他人的深厚情感关怀。仁并非简单的同情或怜悯,而是一种积极的、深刻的人际关系,包括对他人利益的真诚关心和无私奉献。
仁具有宽容和理解的品质。儒家经典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强调了仁的宽广和包容。仁者能够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过失,通过亲切的态度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仁是一种实践,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表达。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提醒我们仁并非虚伪的言辞或表面的行为,而是源自内心真挚的关切和实际的行动。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才能真正体现儒家价值观。
TOP
105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关于仁的核心观点就是“爱人”,而爱人就是指爱他人。只爱自己的人是不懂“仁”的。“仁”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是一种面向普罗大众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泛爱众”。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但要加以区别,对善的“仁者”继续发扬仁爱,对恶的不仁者要加以甄别,不予理睬。与此同时,孔子主张仁爱要有差等,“泛爱众”的前提是孝,先爱自己的父母尊长,才会进一步做到推己及人,在君主面前演化为“忠”,在朋友面前演化为“义”。真正做到爱人有方、有等级,才能真正深入领会到“仁”的主旨。
TOP
1053#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孔子一般不直接说“仁”是什么,正如老子一般不直接说“道”是什么一样。孔子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想,是以“仁”为中心的。仁道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于人在道义与利欲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另一方面,礼为仁之节度,以礼节仁,过其所爱曰侵。故仁爱、亲情,不是没有节制的。孟子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TOP
1054#

“仁者爱人”是《论语》对“仁”的重要描述,“爱人”是“仁者”的表现,不是“仁”的本质。一个有“仁”的人若看外在表现,就是会去爱别人。《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 从二”,说得很清楚。所谓“亲”,就是“亲爱”之意,指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相互亲爱的关系,这就是“仁”了。也就是说,单独的人是无法体现“仁”的,品德的好坏必须在社会中才能体现。“爱人”指的是“爱别人”,不是爱自己,你爱别人才算“仁”。
TOP
1055#

回复 3楼贾瑞祥的帖子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突出地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贫富沉浮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在人生中经历,但每个人对处在这样的境遇中有着不同的心态。不仁之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困则为非。也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容易滋生骄奢淫逸之心。仁者宅心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求心安理得,不会因为身处贫困而忧心悲戚,也不因为身居富贵而骄奢凌人,有着平和的心态和不易的情操志向,是为安仁。智者有洞明之识见,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TOP
1056#

“仁”的本意是待人宽和,心怀众生,在儒家经典中被定义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仁”与“人”同音,为数目字,表复数,可衍生为“仁”的要义就是平等地对每个人施以仁爱之心。三代表天、人、地。仁字字形中的“二”,则去除了三才中的“人”,在天地万物之间,人的作用最渺小,所以理应向天地自然孕育众生的博爱之心看齐,视自己为小物,对世间万物博爱。同时,“仁”也是儒家“义”“礼”“智”“信”五常观点的重要依据。在当今时代,“仁”思想依旧具有时代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社会层次追求“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强调了社会应该尊重人的权利,国家应该给公民提供公平公正,符合每个人利益诉求的社会环境,体现了“仁”的平等性。在当今社会,一些人只对自己的长辈、上级友善,却对自己的同辈轻蔑,从内心里就否定了“仁”的含义。
TOP
1057#

1、克已复礼为仁,这是仁德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求仁完全是自觉地,是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2、孔子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制所制定的政治秩序才能叫仁,即“恭、宽、信、敏、惠”。
3、孝悌为仁之本,孝和忠是统一的,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实行了孝,因此也就是“为政”,实现了“仁”的基本要求。
4、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地、主动的。这是“仁”的自觉性的特点。“礼”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地道德规则。从这方面说,“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一种主观的道德标准。
5、实现仁的方法可称为“忠恕之道”,从积极方面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仁者,爱人,这是孔子“仁”思想的核心。所谓的“人”,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奴隶社会中各种阶级关系中的人。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他认为“君子”才有“仁”,“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7、当具备了仁的品德后,就将没有忧惧而具有无尚的勇气。可以“杀身成仁”,为道而献身。
8、孔子讲仁者“爱人”,不仅是人道主义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与“理”的统一。
TOP
1058#

仁是一种高雅、大度的气质,我们应该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能够容忍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并且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以仁爱之心与他人交往,这种气度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基本素养。
TOP
1059#

珍惜也是仁的一个重要内涵,当平时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或者人将要离去时才会觉得后悔惋惜
所以要珍惜身边所拥有的,在平常怀着感激感恩的心相对待。
TOP
1060#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个人认为评判一位君子,首先就要求他三观正确,要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和高尚的要求。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义,正所谓“君子喻于义”,面对利益的诱惑、威严的逼迫、出境的窘困,真正的君子会将“仁义”始终列在道德行为追求的第一位,这样就会像圣人孔夫子一样,即便颠沛流离,即便穷困潦倒,也恪守不移内心的信仰。
TOP
1061#

“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说文解字》仁,亲也。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来,人应该友爱大众,亲近贤德的人(《论语·学而》)。
TOP
1062#

“仁”最早就是孔子本人提出的。较早出现在《尚书﹒金勝》:“予仁若考”。孔子所说的“仁”,包含的意思很广,其实质是爱人; 仁者,人也;仁者,同情心也。本义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强调的是以人为本。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而涉猎到各个方面,在执政上就是“仁政”,2000千多年来,对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影响很大。
TOP
1063#

通读《论语》,能够看到“仁”在孔子这里是德性的一种统称,《论语·子路篇》里有“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决、质朴、慎言,这些品质近于仁德),《论语·阳货篇》有“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能够贯彻以下五者于天下,就是仁了),这里的“五者”是“恭、宽、信、敏、惠”。可以看到,所有这些都是一种自内向外的德性修养。
TOP
1064#

通读《论语》,能够看到“仁”在孔子这里是德性的一种统称,《论语·子路篇》里有“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决、质朴、慎言,这些品质近于仁德),《论语·阳货篇》有“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能够贯彻以下五者于天下,就是仁了),这里的“五者”是“恭、宽、信、敏、惠”。可以看到,所有这些都是一种自内向外的德性修养。
TOP
1065#

在孔子这里,当我们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考量,则正是为了与孔子所推崇的周朝的政治体制,即封建政治与宗族统治,相适应。对于宗族统治的延续,需要孝;对于封建模式的稳定,需要悌。而这些,都是由“亲”所联系的血缘纽带。因此,才会在孔子的思想中强烈的体现出一种按我们现在的标准所划分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统一。单就修养而言,“仁”为私人道德;就政治实践而言,“仁”又是为政基础。对于周朝的宗法社会,君王家事同于国政,故而“仁”,在学在官府的背景中,实已熔道德、人伦、政治于一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