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作为最高范畴,其核心含义是“爱人”。或者说,关怀人、尊重人,即“爱人”乃“仁”之“本旨”。就“仁”的文字结构来看,是由“人”、“二”构成的,指两个人在一起。由两个人在一起,孔子进一步抽象,赋予其以“爱人”的道德内涵,并将其置于诸德之上,从而成为普遍性的最高范畴。基于此,孔子一生以关怀人、尊重人为立身之本。典型的事例是他闻知马厩被烧后的反应。《论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因此,孔子反对人殉、人牲,而且反对用土俑、木俑以为牺牲,甚至以“无后”来诅咒“始作俑者”。《孟子》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实际上,孔子对“仁”的核心含义有诸多论说,只不过未以定义的形式界说而已。《论语》又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对此,《韩非子》的论述可作为孔子思想的注解:“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当然,以“爱人”为“仁”同时引发了两个方面的关联意义:其一,“爱人”即意味着“不爱鬼神”。因此,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其二,“爱人”即意味着“不爱物”。因此,孔子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孔子的思想来看,这两个关联意义反过来更强化了“仁”之为“爱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