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556575859606162» / 7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871#

仁的根本:“孝悌”。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也正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只有人人敬老尊老,社会才会是和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建设理想社会的主要部分。
TOP
872#

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仁与爱是相互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朱熹说“盖专务说仁,而于操存涵泳之功,不免有所忽略......而又一向离了爱子,悬空揣摸,既无真实见处,故其为说恍惚惊怪,弊病百端。”其意思是:只讲仁,便会忽略道德修养的功夫......又向来离开了“爱”子,只是凭空去揣摸“仁”,“仁”就不会又真实显现之处,所以,这种说法模糊,奇怪,弊端百出。
仁和爱是彼此依存的,对别人做到了“仁”那也一定是爱别人的,在与人交往中,仁与爱统一才能搞好人际关系。现在,人际关系的好坏基本上体现了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做人的品性,以仁对人,才能爱人,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那样就不是“仁”的体现了。
TOP
873#

仁爱,就是告诉自己用自己的良知来和他人和睦相处。把自己的爱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以自己的小爱来浇灌世界的大爱,来获得人性的本质。
TOP
874#

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贯彻在具体实践中。”仁“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原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但又有其他几种含义。第一,仁者爱人;第二,克己复礼为人;第三,仁是德行的统称。
TOP
875#

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仁”体现的由里及外,由大到小的爱是适合用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道德准绳,对当代人仍有许多借鉴意义。
TOP
876#

在《论语》中,“仁”有很多内涵。其中最为基本的就是“仁者爱人”。这种爱,是有一个传递的过程的。首先,“仁”是从“亲亲”开始,是根基于每个人都有的血缘关系的,这种爱也可以成为“孝悌”。而孝悌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推广和扩张为一种广泛的爱,即“泛重爱,而亲仁”。“泛爱”主要表现为“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仁爱,是一种有等差、推近及远的爱。
同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礼。仁是礼的内化,而礼是仁的具体表现。这就将“仁”从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升到社会以及国家政治的层面。
最后,孔子认为,“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他认为,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但做到仁是很难得——“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仁的理解,是有内在的逻辑的。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关系,逻辑的展开是“爱人”,逻辑的准则是“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对自我人格的修炼,以达到天明、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境界。
TOP
877#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我觉得很对,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爱戴,就要先学会爱别人,不懂得怎么爱别人,又怎么奢望别人的爱呢,力是相互的,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扶相克的啊
TOP
878#


我们传统的“经”,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断代和失传只能让我们成为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我们的教科书常常拿历代的英雄人物教育我们的孩子,却从不问英雄当年读了什么样的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而源头水之清甚于渠水,更甚于自来水。为什么我们弃源头水之甘甜而奔向渠水和自来水
TOP
879#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880#

在《论语》中,孔子将“仁”解释为内心欣喜地爱别人。我认为这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现代中国社会中,很多人宣扬好人没有好报,传播丧文化,但其实几千年前圣人孔子就已经指出要对他人怀有一颗真挚的爱心,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
TOP
881#

孔子的中心思想,“仁者,爱人”“几所不欲,勿施于人”,经历千百年而不朽。“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充分体现出孔子对仁的理解。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之时,仁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孔子在许多具体场合都谈论过仁,学者们的研究也证明“仁”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TOP
882#

仁,仁者爱人,楼主引用了很多论语中的句子,并以此来说明仁的真正还以,我认为是十分贴切与形象的,            外人的直接阐述难免会与先贤的初衷有所分别,引用原话则可以避免这种问题。我虽然对此不是很明白,却对仁也有了一种熟悉感。
TOP
88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关于“仁”,《论语》中有109次论述,如: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孔子的回答是说人要懂得抑制自己的行为,要使自己的行动合乎礼,这就是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这三句都表明孔子认为“仁”是一种人所要崇尚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是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臣铉等曰:“仁者兼爱,故从二。”这是说两者之间或者说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仁,一人是无法实现的。
“仁”就是爱人,就是要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节,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要推己及人,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凡是自己希望能够有的,也要使别人能够有;自己所希望能够达到的,也要使别人达到。
虽然“仁”是做人的根本,是要做到爱人,但我们要知道,它讲求的不是没有智慧的爱人。孔子的学生子贡出资赎回自己的同胞,但他却放弃了国家的奖励,孔子骂子贡,认为他应该接受国家的补偿。子贡的行为可以说是爱人的一种方式,甚至上升到爱国家,但孔子为什么依然没有称赞他的行为,甚至还骂了他?这就是因为子贡没有做到有智慧地实行他的“仁”。鲁国平民大部分没有子贡那样的富裕,也没有他那样的善良,所以,如果子贡不接受国家奖励,那么以后国人见到类似的情况就不会赎回奴隶,因为他们不会接受奖励(子贡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其他人即便赎回奴隶也不好意思接受国家赏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到有智慧地爱人。一个典型的案例:上饶3名中学生扶老奶奶,对方要求买药,后改口要50元、100元、2000元、5000元,最后干脆要10万元住院费。所幸有监控可以验证,证实了三名学生的清白。可是如果出现监控死角该怎么办呢?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既要保证爱人,又要保证自己不会因此受到伤害。在扶摔倒的老人时,最好能以最快的速度找一个过路人,或者用手机录下视频,以保证自己既可以帮助别人,也不伤害自己。
TOP
884#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其中就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现在,有的人认为如果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以给别人,可我认为:对别人有用只是自己个人的想法,如果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给别人是不好的;更别说是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TOP
885#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一句,因为在当今的社会中,自私的人很多,而博爱之人却很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有博爱之心、大爱之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