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455565758596061» / 7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856#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857#

.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义(二人为“仁”,可见它是协调和评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的最基本最根本的道德准则,泛指将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化而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的精神)(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TOP
858#

     孔子讲”仁者爱人“,仁”既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综合来看,孔子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分为三类:一是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二是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比如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温良恭俭让等;三是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中庸和中行。中庸是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而中行则是指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这就达到了“中庸之道”的要求。
      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这种和谐不是没有矛盾不讲斗争的“一团和气”,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基础上寻求双方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使相关的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自然,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的核心根源在仁,是由仁扩散开来充盈于外在世界的结果。
TOP
859#

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一直被我们中华民族所颂扬,孟子曾说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就是说没有讲求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没有讲求仁德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因为“仁”需要自觉其德由内而发。就连孔子都以此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当然他所指的“仁”不是匹夫之仁或者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要求统治者能够克服心里的私心欲望,竭尽全力造福民众。人在世上,只要拥有一颗仁义,仁慈,仁德的心,那么他的价值就是永恒的。
TOP
860#

关于仁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对于他人一切符合情理的行为,都以宽容待之。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我们应该对于他人的错误加以包容,以仁爱待之。
TOP
861#

仁的定义
  孔子对于“仁”比较全面的论述见于与颜渊的一段对话:“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其由人之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力无言,非礼勿动。”这里首先说明了仁的本质,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周礼的规范。其次说明了“仁”的一个特点,即求仁是自觉的,不依赖于他人。最后说明了“仁”的具体条目,即“视、听、言、动”的全方面的道德行为要求。
TOP
862#

仁:朱熹释:"仁者,心之德,爱之理。"程颐强调:爱自是情,仁自是性"牟宗三先生评朱熹:仁不可字意训,不可以定方式说,孔子本人根本未走此路",也就是说仁具有不同情况不同定义的特征。而"爱之理"之实说是就人说的,天地则无所谓爱不爱,"心之德"之虚说则是通天人而为言,若进一步落实了说,在天是"天地生物之心"在人(包括物)"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分开了说,在天则为"元亨利贞四德,而元无不统" 在人则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仁无不包。仁是之"爱人之情""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好仁者,恶不仁者"仁者爱人,并非无标准无简别的投人之所好。乡愿是君子者不可为之。
TOP
863#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核心,首先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工夫和境界。仁不限于个人修养范围。当自己逐步升华到“仁”的境界后,就必须发而为用,即“利仁”。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孔子的“仁”是和他的“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所以说,“礼”是“仁”的手段,“仁”的道德崇高境界是“礼”的归依,“仁”是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目标。
TOP
864#

克已复礼为仁,这是仁德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求仁完全是自觉地,是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TOP
865#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在我看来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TOP
866#

仁以忠恕为道德的责任意识,教导人们成全自己与成全别人相统一,推己及人,这一理念有力的支撑了我国提出的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仁以克己的方式来实现道德上的自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要适度追求个人欲望,不能将欲望放任自流。同时,社会道德的建设离不开个人道德建设,人人都拥有一个正确的道德,并时刻遵守,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一定不会低下。道德是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觉约束,道德建设的难度在于树立自觉意识,仁就为我们提出了躬行实践,身体力行的道德修养方法,求之于己,反省内心,在不断地反思中建设起个人道德。
TOP
867#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既要有尊重、关爱他人的言行(即爱人):平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可能为他人着想,对自己不懂的神秘的东西(如鬼神、仪式等)要敬而远之,对身边的人要亲近并忠诚;你在身体力行地做的这个过程就是仁了。
“仁”第二层是“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具有良好性格品质的人也就是“仁人”了。这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你是一个敢作敢为、沉静、坚忍不拔、勇敢、乐观向上的人,是一个做事认真敏捷、诚实待人、能将心比心的人。
第三层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这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君臣将“仁”行于天下就是实行“仁政”了。这个“仁”的要素就是“恭(谦虚、恭敬)、宽(心宽、宽恕)、信(诚信、信任)、敏(勤敏、敏捷)、惠(惠德、惠泽)。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政”就是靠每一仁人志士用关爱、尊重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对待社会,并加强自身修养,最后社会就实现了仁的社会了!
TOP
868#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核心,首先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工夫和境界。仁不限于个人修养范围。当自己逐步升华到“仁”的境界后,就必须发而为用,即“利仁”。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孔子的“仁”是和他的“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所以说,“礼”是“仁”的手段,“仁”的道德崇高境界是“礼”的归依,“仁”是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目标。
1、克已复礼为仁,这是仁德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求仁完全是自觉地,是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2、孔子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制所制定的政治秩序才能叫仁,即“恭、宽、信、敏、惠”。
3、孝悌为仁之本,孝和忠是统一的,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实行了孝,因此也就是“为政”,实现了“仁”的基本要求。
4、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地、主动的。这是“仁”的自觉性的特点。“礼”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地道德规则。从这方面说,“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一种主观的道德标准。
5、实现仁的方法可称为“忠恕之道”,从积极方面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仁者,爱人,这是孔子“仁”思想的核心。所谓的“人”,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奴隶社会中各种阶级关系中的人。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他认为“君子”才有“仁”,“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7、当具备了仁的品德后,就将没有忧惧而具有无尚的勇气。可以“杀身成仁”,为道而献身。
8、孔子讲仁者“爱人”,不仅是人道主义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与“理”的统一。他认为,一切符合仁的行为都是既合“情”又合“理”的,这是孔子“仁”的学说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他哲学中理性主义的表现。
TOP
869#

当一个社会不在满目疮痍,却如同一个闭塞的匣子,黑暗缺少人性的交流,无视情感的存在,那么这个社会只是更加让人感到心寒与无助。孔老夫子提出的“仁”的思想在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仁的核心思想即“爱人”,我认为这是一种博爱,是出于对世界的关怀,对人性的思考,爱别人更是爱自己。自古在战场上就有杀戮,但却又正义与邪恶之分,为正义而战,不是不珍惜生命,而是实现了生命的本质做高贵的 意义。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为大家而舍弃小家,壮哉,高哉! 而身处社会往往身不由己,受到金钱权利种种影响,心灵受到笼罩思想受到羁绊,自私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我们千万不能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因为社会需要爱,仁爱,博爱。所以我们仍需努力。为中华之品质而前行
TOP
870#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