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152535455565758»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81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认为人“仁者爱人。”也就是说,其实“仁”就是要具有利他性,而且这个利他性不仅是从“我”本身去考虑,而且要感同身受的去理解他人的需要。就像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感同身受的去考虑他人,然后做出利他性的行为。
而且这种利他性不应该局限于小范围,而是应该扩展出去,外延到所有的人,即应该博爱。但是,能做到博爱众人的人又有几个呢?就算是孔圣人自己也不敢说自己是个博爱之人吧!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人们遇到问题时,能够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人人都愿意尝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只着眼自身的利益诉求,并渐渐学会为他人着想,我想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了吧!
TOP
812#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那么究竟何谓之“仁”呢?“仁”有多种涵义,首先,仁者爱人,那么爱人便是“仁”的重要体现,这是一种作为道德情感上的“仁”。有子说:“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这个含义上,“仁”从孝悌引发,以孝悌为本,表明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其次,从“仁”的普遍性上说,它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仁,“泛爱众而亲仁”,从爱父母兄弟到爱社会大众。除此之外,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当时提出“仁”的思想,根本上还是为了维系统治,提出克己复礼,维护礼乐制度来倡导所谓的“仁”,由“仁”及礼。
TOP
813#

所谓仁者爱人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伟大思想,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先人后己的伟大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操,这对我们来说同样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如果社会是有情社会,世界就是有情世界,人生便是有情之人生,因此我们要学习仁的思想,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TOP
814#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TOP
815#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我认为”仁"里面包括对事物的判断,还包含着判断之后的行动,比如“爱人”,比如“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简单地说,仁就是做正确的事。
TOP
816#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义之道,孔子讲仁,孟子讲义,最后连起来即为仁义。传统美德的“仁”,作为做人之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来倡导,“仁”应体现于日常人伦的一点一滴之中:对人,要“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己,要“修己以敬”,“刚毅,木讷”;对事,要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甚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仁由己”,仁不是从外部客观得来,而是由主观努力所具有,人的一生,应是一段依于仁,行于仁,实现仁的旅程。“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是君子内在的本质,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孔子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 “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义以为质”、“行义以达其道”,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直道而行”。义,自身具有不为功利价值决定的独立的价值,在义利问题上,孔子主张应遵循“见利思义”的道德原则,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把住义与不义的底线,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益。
TOP
817#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者爱人。一句话,仁就是要有爱,而且是要心中有爱。仁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必须的元素,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所缺的元素。有爱才有生命,有句歌词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所以说,只有我们人人做到爱人,做一个仁者,世界才会更加和谐。
TOP
818#

“仁”,可以理解为“爱人”。它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功利原因,它也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那种出于本能的爱。而是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它是由对父母,亲人、朋友,推及至对周围所有人的爱。真正的仁爱应是发自内心的,应是“爱人如己”的爱。以爱自己的爱去爱别人,对别人得到幸福而高兴,在别人陷入困难时感到难过,尽力去帮助。
TOP
819#

仁,从人从二,讲的就是使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爱人”为出发点,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都可以通过“爱”与社会他人建立关系,在“仁”所营造的“爱”的氛围中彼此沟通交流。通过“仁”,从父义、母慈、友兄、弟恭,推而广之,就成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一切伦常都最终转化为主体自觉。在今天看来,“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素,仍有其积极意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友之间,长幼之间,相识的与不相识的人之间,彼此尊重彼此友善,才是“仁”的真正体现。
TOP
82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这里,孔子强调了一个人要有仁爱之心才能进一步懂得礼仪,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那“仁”除了是“爱人”和“博爱”之外,是否还具有其它的内涵?我们来看孔子的学生有子的思想。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的“弟”通“悌”,为孝悌之义,《尔雅    释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杨朝明在《论语诠解》中将这段话翻译为:有子说:“一个人在做人方面能够孝敬父母,敬重兄长,却喜欢冒犯君上,这是十分罕见的;不喜欢冒犯君上却喜欢作乱,没有这种人。君子都致力于从根本上做起,根本牢固建立后,才能够产生仁人爱物、修身治国之道。孝敬父母,敬重兄长,应该是施行仁爱的根本所在吧。”(《论语诠解》第6页)在这里,有子继承孔子的“仁”的思想,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和基础,培养孝、悌情感就是成为仁人、君子的根本途径。这里的孝、悌也不仅仅是指子女对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的感情,而是指所有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要知道家庭的和睦才是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和谐安稳的基础。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着为国家效力的理想,但我们也要时刻记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我们要从自我做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毕竟,只有做到修身、齐家才能做到治国、平天下。
TOP
82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根本。《论语》阐述的“仁”, 就是“爱”的演绎和诠释。孔子倡导“仁者爱人”,进而推人及物,由爱人到爱物,这体现出“仁”是“爱”的演绎和诠释。因此,“仁”是一种发自家庭,延及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自然、宇宙的普遍的爱。“仁”体现的这种由里及外、由小及大的爱是适合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道德准绳。由“仁”这种普世性的价值来看,儒家的文化精神则具有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
TOP
822#

“仁”是我国儒家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朱熹说:“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朱子语类》卷六)、熊十力先生在《读经示要》中阐述仁实为元,仁即道体,其实是在说道者万有之本体,说仁心就是本心,其生生不已,备万理,含万德,藏万化,就是仁。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说,仁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意思是说,“仁”是一个统摄诸种美德的总体性范畴。以“仁”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对中国人的道德人格与气质,中华的民族意识、心理与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也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身边小事,诚信是为人之道的大事。在国家这一方面,邻国和平相处,世界贸易来往活跃,各国的经济蒸蒸日上;而对我们交友增多;大家的利益也是最大化。
     “仁”的历朝历代的主要表现:
① 先秦之“仁”德    “仁”这一道德条目,是由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人的亲亲、爱亲、爱人、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是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孟子等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
② 汉唐之“仁”德  汉代董仲舒将“仁”定义为“天心”。他说:“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以天心。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预防之。”(《俞序》)唐代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他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宋元明清之“仁”德  北宋周敦颐则以“生”释“仁”,以“成”释“义”。他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通书·顺化》)。北宋理学五子之中,程颢、程颐,在继承孔孟儒家伦理“仁”德的基础上,奠定和初步形成了理学伦理“仁”德。他们把儒家道德抽象为宇宙的“客观”本体———“天理”,反之又将“天理”视为儒家道德的本原;进而用“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生之谓性”)的人性二重说,以论证人的善、恶的根源;并要求人们“去人欲,存天理”,努力从事“格物致知”的修养功夫,以保证“仁”德的实施。 朱熹在继承二程的理学伦理“仁”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阐发了“天理”与“仁义礼智”的关系。他说:“且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岂不是天理!”(《文集》卷五十九)“理便是仁义礼智。”(《语类》卷八十二)在朱熹与熊十力的讲述仁的时候都在谈论仁是人(心)的最基本的道德,想达到大道和大德,就要生生不息从本心出发达到仁。所以仁是大到自然宇宙小;小到人们达道“道”的境界的最重要的桥梁。
③ 近现代之“仁”德   近代谭嗣同1898年撰成《仁学》,借用当时物理学上“以太”这一概念阐释“仁”并溶入佛教思想,赋予“仁”以“通”的涵义,称“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仁学》)。提出“仁、不仁之辩,于其通与塞”,认为“通之象为平等”,要求由“平等”达致一,而“一则通”、“通则仁”。
    综上,从字形上看,“仁”左边是个“人”,右边是数词,“二”,指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仁”的具体化是“忠恕之道”,其修养方法是“推己及人”。从时代意义(或说内涵)出发,就是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仁爱之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就体现了“仁”的内涵,即无论是对自己的家人、亲友、邻居、同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对不同肤色、种族、民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人,无论老少、贫富,健康抑或残疾,均一视同仁,友善待之。概言之,从国家层面出发,执政者当怀仁心,关爱民生,才能构建民主的空间、和谐的国度;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出发,每个个体都能心中有爱,与人为善,乐于奉献,人间才有温情,“自由、平等”的幸福之花才能常开不败。
TOP
823#

仁:仁在孔子以前只为一个普通德性,始见于春秋时期,"爱亲之谓仁"(《国语. 晋语一》)"不背本,仁也"(《左传。成公九年》);"参和为仁"(《左传。襄公七年》);"爱人能仁"(《国语。 周语下》)。这里说的仁都是一个普通的德性。孔子提升了其思想地位,使其成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修身之目标,是人之根本,之后历代儒家均以如何能做到仁,做出了不同的解说。韩愈所提道统之核心便是仁,礼是仁的外化。在孔子体系中,仁应为一个总的核心的人身追求。它不以某一固定形态,规范中出现。如子贡问仁于孔子和子路问仁于孔子。孔子所答皆不同。可见仁并非如规章制度一般固化。仁有一个总的核心的内涵,但不同的人求仁的方式、行动是不一样的。仁是总的道德核心,所有的道德都是仁的外化或者是间接形式。
TOP
824#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TOP
825#

“仁”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仁”字并非孔子首创但却被其发扬光大,并创立了仁学。孔子十分注重“仁”,“仁”在论语中总共出现109多次,可以说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他认为“仁”是内在于人的,是人性的体现,存在于每个人身体内,是人们行为的内在依据,所以“仁”的践履离不开“身”、“心”,并由“心”所发。在孔子这里,仁的主要内涵是对人之爱,是“爱人”,这种“爱人”的“仁”通过人们具体实践行为来体现。在《论语》中汇集孔子对“仁”多方面多层次的论述,根据不同对象给“仁”以不同的界定。孔子对“仁”进行多维诠释,并不是要给“仁”下定义,他更注重是“仁”的践履以及实现方式,即“仁道”的实践和如何成为“仁人”,“忠恕之道”也正是从“己心”出发的尽己之心,推己及人的人际实践和互动关系,是“爱人”的方式,“仁”的内容丰富,“忠恕之道”是行“仁”的具体方式,孔子“仁道”通过“忠恕之道”在社会中实现,所以“忠恕之道”近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