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748495051525354»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751#

         陈杰思老师的解释,都是引用经典从正面来解释“仁”。因此,我想从相反的方面来探讨“仁”。
       《论语》学而篇曰:“巧言令色,鲜仁矣。”总是花言巧语、谄媚的人,是很少拥有仁的德行的。孔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仁”的标准,巧言令色之人一般都缺少仁的美德,可以分划到“小人”一列了。
       为什么说巧言令色之人“鲜仁”呢?没有缘由便大献殷勤,百般讨好,必是有求于人。这种试图与人和顺的样子并不是由内而发,而是故作姿态。“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仁德的君子,谦谦如和风拂面,泰然而处变不惊的仪态是小人伪装不来的。而且君子对自己言行上的要求,更不可能做出谄媚之态。
       因此,我觉得仁德之人,除了有一颗爱人之心,更会有自内散发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高贵气质!
TOP
752#

如果仅认为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那墨家所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这二者之“爱”又有什么差别呢?
对于“仁”之定义,孔夫子并未直接给出,却是因时、因事而变的。张岱年先生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句话的语式与语气正是孔老夫子对“仁”之定义,从中可见,儒家正是在“二人”之关系中处理仁之事,彰显仁之德。相较墨家以自苦为乐,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个人情怀,具有更多平民情感与现实性。
TOP
753#

    孔子说仁是爱人,志于仁就无恶。就我自己来说,要做到“仁”这一境界,真是太难了,几乎难于上青天。我没有办法像爱我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说到底我是个自私的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这种事虽然常有,但也时常幸灾乐祸,有时甚至会打心里偷偷的去嫉妒别人的荣耀与才能。言行益于人而内心却有着黑暗的想法这也是不应该的吧。但是,挺可悲的是世间几乎尽是像我这样自私却伪善的人,甚至比我们这些伪善者更加不仁的人更是不在少数,明目张胆毫无顾忌地行着恶事而不自知不自省。其实我站在我这类人的立场上也没资格对他们做些什么批判,但是,对那些始终保持一颗仁心的人我是打心底里敬佩的,因为我知道自己无法做到,知道做到这一点有多么艰难。在这里我且这样放肆地评说一下,并借此机会为自己无法做到仁者爱人而道歉。成长成为这样的人,很抱歉。在此我深刻反省,以后会努力找到真正爱人的仁法,会试着不断让自己言行内心逐渐靠近爱人的仁者。
TOP
754#

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往往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列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认为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仁”是人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的自觉的。
TOP
755#

仁者无敌,“仁”是一种力量。自爱能够保全自己,爱人能够成就他人。人人之间如此相处,便可聚而成海,无数能量因子凝结成能量体,无懈可击。
TOP
756#

至上的精神境界

  “仁”是孔子思想立论的基础和核心。仁是人所固有的属性,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保证。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表记》)人既是“仁”的主体,又是“仁”的特有客体,“仁”是人性的自然呈现,主要包括内化的情感、外化的规范及超越的境界等内涵。
  “仁”是一种内化的道德情感。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朱熹注曰:“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仁”是人内心本有的道德情感,即“爱人”(《论语•颜渊》)。
  “仁” 是一种外化的道德规范。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仁”涵摄有人应当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即“礼”。“仁”客观化为社会规范,使得“仁”超越了人所固有的情“爱”而有了爱憎分明的原则。
  “仁”是一种至上的精神境界。孔子说: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仁者不忧” (《论语•子罕》)。“仁”成为一种开放的、超越常德的品质。“仁”德的提升是个有始无终的过程。,“仁”最终是在不断超越中臻至人的至上精神境界。
TOP
757#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到底该如何将理解“仁”这个字,子曰:“仁者爱人。”即仁就是要去爱别人,心存仁道就不会有害人的想法和恶劣的行为。我觉得,“仁”就是在与人相处或解决问题时要多为他人考虑,多做善事,为他人的幸福而快乐,为他人的悲伤而难过。范仲淹有名句为人熟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人就是要这样,有担当,有胸襟,多为他人考虑,多为大局着想,不可自私自利,否则最后不得善终。
TOP
758#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早在遥远的春秋时期,圣人孔子就对”仁”做出了定义..在我看来,仁,就是爱人,博爱,所做之事有利于人,是一种原理了利欲熏心贪得无厌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TOP
759#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要做到仁,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战乱或是和平,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社会,只有先从自身挖掘反省,才能理解“仁”这一理念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与人情化,这就是克己。而对于自身之外的事物,更要以仁待之,仁者爱人,人际交往中,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孔子从自身与外界两个方面对“仁”做了这样的定义。
TOP
760#

仁是儒家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于仁的解读主要表现在约束自身、遵守礼制、言语谨慎、积极行动、博爱大众、选贤使能等要求。“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其言也訒”等都是孔子对于仁的解读。仁的思想贯穿于孔子亦或儒家思想的始终。对于仁人而言,他要做的是爱人。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仁(人)应该贯穿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应该秉承爱仁之学,爱,即关怀,我们所关怀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是我们所面对的社会之人。
TOP
761#

“爱人”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正是解决一切纷争的核心思想。真正做到爱人就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然就能够实现“天下大同”这一美好期盼。
TOP
76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旨在每个人都能将仁作为自己的志向,这样生活中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恶人了。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社会人都有仁爱之心,就不会发生扶不扶跌倒的老人和反被受扶者讹诈这种事情了,而这种看似可笑的事件竟层出不穷的的发生,足以反映社会的冷漠,更加凸显仁的作用所在。东汉许慎说文中,仁者,亲也。此番对仁的定义,和孔夫子的仁者爱人不谋而合。最后仁形成的理想社会,就是《礼记》中描述的大同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鳏寡废疾者皆有所养。
TOP
763#

孔子要人们相互爱护,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但是这种仁是先爱自己,后推及他人。相比起孔子,墨子的兼爱却不一样,“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大家相互关爱,才会有真正的利益的,而不是那那种假惺惺的爱,是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爱。
TOP
764#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说文解字》对“仁”的解释:“仁,亲也。”这里的“亲”,是“亲密”的意思。就如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仁,广泛地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爱人”。“能行五行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仁”就是恭,宽,信,敏,惠。“仁”,不是多么伟大的举动,它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仁”,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觉醒:“吾欲仁,斯仁至矣”!
TOP
765#

仁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能说出孔子的“仁者爱人”,但是让他说出来是什么意思,他还真不一定知道。总说 爱人,在我看来,人到底还是个自私的动物,不可能做到像爱自己一般爱别人,当然不排除有爸爸妈妈为儿女付出一切之类的情况。我可能有点负能量,我认为一切事情都有目的,不管是好是坏,都是建立在自己的需求上,即便像是奉献也是满足了自己的想要奉献的欲求。仁者爱人是个美好的愿望,那么愿望就是要不断追求才可能得以实现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