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344454647484950»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691#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692#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仁爱的思想不论是放在封建社会还是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TOP
693#

“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仁”其实也就是“爱人”,因此,我们需要拥有博爱,不光要爱自己,而且要爱别人,不只是由于因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高兴,看到别人幸福,亦应该感到法子内心的喜悦。
TOP
694#

    仁,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耳熟能详。仁慈、仁爱、仁义这些都是高贵的品格。仁侧重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我觉得大概我们在施行仁道的时候,不能只想到自己一个人,还有除了自己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把这份爱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
    记得那是寒冷的一天,我和好朋友因某些事情相约那天放学后,在校门口的花坛旁见面.放学铃响后,我快速冲出教室,想快点到花坛旁与她见面.正在我要下楼时,老师突然叫住了我,原来是因为作业问题,我要留下来把作业补完才能走.我只好无奈地把书包放下,补起作业来.我一边看看时间,一边心急如焚地补着作业,直到过了约定的时间35分钟后,我才补完.我想她肯定已经走了,但还是去看了看,没想到她竟还等着我.我惊呆了,连忙跑过去.她看见我,不禁问道:“你怎么才来呀? ” 我回答道:“对不起,因为出了点事,耽搁了.你怎么不先走呀? "“我们不是约定好了吗,我怎么能先走掉呢?"我支支吾吾地回答道:“可我已经没遵守约定,还让你等了这么久."“没事,你又不是故意的.再说了,我们是朋友啊,等一下对方没什么大不了,何必为这种事斤斤计较呢?”她真诚地笑了. 我听了,不禁心头一暖,紧紧地抱住了她,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经过这件事后,我们之间的友谊愈发深厚了.我想,人生中,友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友情,珍惜这份“仁”.
TOP
695#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那么何谓“爱人”?“仁”的对象又是什么呢?
    首先一点便是自尊自爱。“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爱,人之至也”。用现代汉语来讲,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要自爱,别人才会去爱他;自爱,也是一个人仁德的最高境界。
“爱己者,人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爱自己是仁的开始,可以推及到爱他人。的确如此,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怎么可以做到推己及人,去爱更多人呢?在我看来,自爱不是一味只知享乐,这虽然能让自己身心愉悦,作为日常调剂即可,但万不可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调。爱自己的重要一点,在我看来,是要寻找自己的兴趣之所在,发掘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TOP
696#

仁,作为儒家思想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主题,“仁者爱人”“仁者不忧”这样的主题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将“仁”烙印在了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活当中。可能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仁的真正定义或者说含义还是很难具体理解。其实仁的定义是“博爱”,仁就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如果你问一个普通人什么是仁,他可能会告诉你善良、仁爱等等。其实就目前来看,这样的理解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起码很多人知道仁,还能说出仁的一点含义。但是,中国目前还是有很多人有繁忙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让他们没有时间去看《论语》这样对于他们来说晦涩的书。其实,只要仁在,爱就在。
TOP
697#

“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篇》)“孔门之学,莫先于求仁。”“孔门宗旨只在求仁。”“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孔子教人学为人,即为学仁。”孔子之道首先是“仁”之道,“仁”是其思想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不宜聚诉。《说文》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即“仁”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人与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相爱”,而不是“相贼”“相害”;人与人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利害冲突的关系,儒家的德治思想正是以此为出发点。  
   《论语》一书,“仁”字凡109见,分析书中涉“仁”语句,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既是德之不同境界,如:“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刚毅木讷,近仁。”(《子路》)。此外,“仁”还是众德之总称,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仁”的内涵非常丰富,对于“仁”,孔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给出过若干不同的答案。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韧”, 对鲁哀公的提问,则说:“仁者人也。”但是,我们认为它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颜渊》)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仁也”。“仁者,爱人。”“恻隐之心”即是同情心、怜爱心。孟子强调“仁”的内涵是“爱人”。孟子还把仁爱之心称之为“不忍人之心”。
其实,孔子言“仁”,从没有离开过具体的、感性的人,从没有离开过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孔子反复强调,在人伦日用之中,人要“知仁”、“欲仁”、“好仁”、“求仁”、“得仁”、“为仁”、“处仁”,要“依于仁”、“不恶仁”、“不违仁”。孔子的这个“仁”,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人不但需要而且可以从自身生命、生存、生活中的具体语境和不同场景下时时刻刻体验实践的原则标准。体验“仁”,使“仁”得以在内心生成显现,并成为一个立己达己亦即“修己”的内心原则;实践“仁”,使“仁”得以外在扩展呈现,并成为一个立人达人亦即“治人”的外在标准。所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人之生也,几乎是无时无处不需要修己治人。因此,对“仁”的体验和实践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过程,涉及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人之立己处人,两端而已。”“孔子一生事业,就在修己治人二者。”在孔子看来,“修己”就要通过诸如“克己”、“行己”、“洁己”、“由己”、“为己”、“恭己”等艰苦的功夫过程,达到自我道德的不断升华。他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道德主体,都应该而且可以进行道德的自主自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一个人生来可能有财富多少的差异和地位贵贱的分别,但作为一个自主自律的道德主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否积极主动的去求“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就在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因此,“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欲仁得仁,又焉贪?”(《尧问》)仁至我心,仁我合一,就会无忧无虑,无企无求。所以“仁者不忧”(《子罕》)、“仁者安仁”(《里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问》)一个人的自身体验和信守“仁”,仅仅是克制约束自己,只能是“无恶”,还不算是真正具有“仁”德。因为单个的人不能生活在封闭隔绝的世界里,不能做“孤岛之人”,也形不成“人之孤岛”。他必须在自己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中时时刻刻面对并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因此,一个人不但要修己,还要在生活实践中治人,亦即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孔子认为也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一个人只有“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修己且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不但是“君子”,而且可谓是“圣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孔子从不轻易许人以“仁”与“圣”,甚至也不敢自居。他只是勉力为之而已:“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正是这种勉力为“仁”的心态和志向,推动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体验实践“仁”,使立己达己和立人达人两者浑为一体,通融无碍。
TOP
698#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焉之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徳。仁者爱人,仁,在我们的理解中,常和道德、博爱联系起来,换个词来说悲悯,对人对事的悲悯。仁没有具体的定义,它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却无时无刻不约束着我们的行为。
TOP
699#

孔子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TOP
700#

(1).代表数目字,复数。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

(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3).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提升、升华。[
TOP
701#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TOP
702#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其内涵包罗万象,是善是孝是美,是一腔热血,为国捐躯,亦是乐于助人,邻里和睦。
仁者,爱人。孔子如是说,能够爱人,善必不可少。人之初,性本善,孩提张口就來的《三字经》,亦表达了圣人的观点。一颗善良的心是一切仁的开端,唯有善心方有善举,一个人的善举会感化他人,进而成为一个国家的风尚。
并且往往你不经意的善良,会在日后给你更大的帮助。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春秋时期,楚庄王曾与群臣宴饮,灯灭有人拉美人的手,美人扯下他的衣带让王惩处。大度的楚庄王选择理解放弃纠察,我认为这便是仁的体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土。而楚庄王的“仁义”之举在日后也得到回报,一次战役一位臣子誓死护主,保住了楚庄王的性命。而这位臣子便是当初宴席之上拉美人手的人。
区区仁字,然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并把它付诸实践。
TOP
703#

“仁”字可以代表的含义有多种。
首先,“仁”字可以表示数目多,指不仅我一个人,除了我以外还有很多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正是“仁”的道理。一个人对待自己总是容易宽容、容易原谅的,但对待别人时却经常苛刻责难。“仁”字的创造就要求我们公平仁义地对待每一个人,就像对待自己那般。
其次,“仁”字可以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它是一个让我们先忘记自我,然后寻找自我,最后得到自我的过程。
“仁”字还可以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提升、升华。指一个人逐渐升华品质的过程。
“仁”作为一种道德范畴,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孝悌是仁的基础和基本支柱,孔子提出的“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正所谓“仁者爱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无敌于天下”,“仁”自古以来便是教育人怎么去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的优秀品质,而有幸我们也是读着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长大的一代人。
TOP
704#

仁是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几千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这个字眼儿里注入了各自不同的道德认知、境界意识、人格目标、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理解和诉求,这使得我们对其认识显得特别复杂和困难
TOP
705#

在古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其有线,因此古人对义理的研究只是对人与人所在的社会的研究,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却似乎不被古礼所批判。水污染,大气污染,贪心的企业主为私利破坏环境,但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可能很高。

仁的概念不应是死的,孔子赋予了人 ”爱人“的含义,我们为何不能扩充仁的含义以包含”爱自然,爱生生不息“呢?
研究经典义理,不应一味的循规蹈矩,只知道重复先人的话语却不能针对眼下的世界说出二三有用的话,这样又怎么发扬义理呢?
孟子若是只会念论语,儒家能得到发展么?
我们学义理若只是复述古人,连一点概念都不敢扩展,又怎么发展古典义理文化,更别提借此发扬我民族精神,复兴中华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