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647484950515253»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736#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737#

我们打从上学起,就开始学习儒家的思想,学习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结果呢,学了十几年的儒家,背了十几年的《论语》,还是只知道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至于到底什么是“仁”,我想没有几个人可以清晰的答出来。再进一步我们知道“仁”是“爱人”的意思,那么,什么是“爱人”呢?看似极其简单的问题若真要答起来,还真是不太容易。我一直比较赞同荀子的“性恶论”,我认为人生来自私,人的本性就是自私,处处只为自己着想,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谁不是有事先想想自己呢。就这样看来,“爱人”就真的太不容易了,它需要人克服自己的本性,凡事先他人着想,一个人若真的能做到“喜人之有福而恶之人有祸”,那他真的就是达到仁的最高境界了吧。诚实得说,材料中所讲的“爱人”我都还没有做到,我由衷的感叹孔老夫子以及历代博爱之人的境界,做一个“爱人”的而不是“爱己”的人,真的太难,他需要一个人有极高的修养,和极善的内心,但是若能真的成为一个“爱人”的人,我想我们也会没有很多烦恼,嫉妒,怨恨等情绪都不会出现,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简单,其实从长远来看,“爱人”也未必不是“爱己”啊。我不敢保证一定会成为一个“爱人”的人,但会尽自己的努力去一步步的不那么自私,多一点无私,即便是我永远也达不到“仁”的境界,那也至少做一个善良之人。
TOP
738#

“仁”,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指不止一个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的对待每一个人。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而仁的最高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这也是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让每一个人都在仁政中享受如尧舜之世的安逸幸福的生活。
TOP
739#

仁者爱人,“仁”即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当你去关爱别人时,也会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爱是轮回,当你真正去爱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也曾被别人好好爱过。“很累了吧喝口水?”“饿不饿给你煮碗面?”“到家了吗怎么不报平安?”那些被嫌弃和拒绝过的唠唠叨叨,是长大之后没完没了想对别人的好。多一点小爱,汇聚世界的大爱;少一点自私,融化社会的冷漠。
TOP
740#

“仁”,《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仁本义或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和谐,和谐可指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融洽,和谐的原则即为“仁”。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孔子教导我们克己复礼为仁,仁者,守孝悌,讲礼仪。在当下社会中,我们更应该自身修养与道德水平,在面对诱惑时,抛除外在物欲,努力寻求内心的和谐。
TOP
741#

孔子对“仁”的定义是“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爱人者人恒爱之,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要爱自己更要爱别人。仁,是说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要爱别人,尊重他人,才能在你有困难的时候,获得别人的帮助,感到别人的友爱,受到别人的尊重。
TOP
742#

孔子说爱人即为仁,我想这是对“人”最根本、最纯正的解释。孔子的仁义道德发展了两千多年,在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却无一例外都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仁”这个字像西方基督教的上帝一样,看似普爱众生,实则残害百姓。这与孔子无关,却和统治阶层无视下层人民只求权柄在握的利欲私心有关。孔子的思想关乎治国,要求君主为政以仁,却被统治者以仁来要求人民,并且屡试不爽,千年不改。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以仁爱待人和以忠心对国是两回事,不管国怎样,我都不会改变以仁爱待人的理想。另外,韩愈说“行而宜之之谓义”,那什么才是“行而宜”呢?我以为这标准也是仁爱。如果说国家的法律没有仁爱,那么遵守它也无义,不如遵照自己内心的仁义。正如《哈克▪贝利芬恩》中哈克对老黑奴吉姆的关心和帮助是不符合当时的法律的,但哈克却以内心的仁义和正义帮助吉姆获得自由。
TOP
743#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社会上多一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看到没座的老人让一让,看到摔倒的孩子扶一扶,自己也会心安的吧!
TOP
744#

   从材料可看出“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初孔子提出“仁”即爱人,后来增补为更具体的行为方式,“欣然爱人”、“博爱之谓仁”、“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这还不完全,仁不仅有益于人与人,甚至社稷“行仁义就是施行正道”。
  今天,“仁”仍然是一个不过时的品德、方针。在日常生活中,“仁”应该成为我们的潜意识,人处于复杂的关系网中,处理好这些关系可以使我们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我们应该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为别人着想的人。政府工作人员要具备“仁”,这样才能爱民、亲民,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反腐”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整顿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这些,政府工作人员还应该广泛增加自己的修养.
  “仁”的学习不仅在概念,更在躬行。
TOP
745#

仁者爱人,这是儒家对仁的最基本的定义。儒家的一切其他义理,比如孝、义、礼等都是基于这个理论衍生出来的。仁是孔子儒学的核心,也是儒家理解人性、认识世界、乃至于治国修身的基本价值观念。后世儒学,凡是继承和遵守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原理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儒学弟子。“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清]张英《聪训斋语》)从这一句话里,可以看出儒学的基本精神是成功的传递了几千年。虽然儒家的仁,仅仅限于与人交往的范围内,即便是后世有些发展,也并没有跳出这个范围,但是儒家的仁爱精神对于我们的自我修养以及与人交往、做事的经世致用,都有很好的正面效应,比起如今复杂多元的乱象世界,并以多元并存来开脱堕落相比,儒家仁爱的一元教育观和对人性的认识都有利于我们的人生和这个社会的和谐。
TOP
746#

        孔子说“仁者爱人”,韩昌黎说“博爱之谓仁”,两位先贤都把爱人看作是仁的一大核心。此处所说的爱,是一种大爱,爱人、爱家、爱国,从一个小的侧面来理解,也可谓之无私,即能够为别人的利益而付出、爱他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人便是有仁德的了。范仲淹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他能够以天下苍生的忧与乐为先,这也是一种大仁的体现。“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能够为别人的喜与悲而同喜同悲,真诚地爱人,能够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这也是仁者的立身之本。
    反观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互牵绊,又有一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盛行于一批人中,个人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见利忘义,可谓不仁。当然,这样的人也只是少数。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化,仁、爱人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也应时刻反省自身,品读经典,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学习先贤品德,学会爱人,做一个仁者。
TOP
747#

.仁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TOP
748#

目前社会的风气非常不好,人们自己只喜欢考虑自己的利益,因此许多人暴戾,浮躁。而此时此刻更需要孔子的“仁”的思想来挽救这种风气。仁就是爱人,爱是博爱,要从动机上就确定这一点,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去爱,那不是博爱,那是假爱。孔子说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为他人着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那么社会就是和谐的,人也会逐渐沉下心来,不再那么躁动不安。现在的社会十分需要这样的风气,法律毕竟不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道德就要站出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TOP
749#

孔子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古今中外,其中的“仁爱”思想是其核心思想,也是我认为孔子最为伟大的思想,在诸侯混战、战乱不断的封建时代,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仁爱的思想无疑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芒。
为他人的开心而开心,为他人的难过而难过,这便是仁,这种博爱的精神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光大,做到三思而后行,为他人着想,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同时,如果国家也能继承这种“仁爱”的精神,相信会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TOP
750#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爱人”,即为发自内心地喜爱别人,为他的欢喜而高兴,为他的不幸而悲伤。当今社会,物欲的侵染下,同情心被过度消费,人心中的仁爱被挤压,才造成了对来自他人的求助的漠视。可事实上心中的那份仁爱是必须要保留的,不爱别人,总有一天,没人会再来爱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