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243444546474849» / 7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676#

博爱就是仁,行动适宜就是义,由仁义而行就是正道,圆满自足而不依赖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德。仁与义是内涵确定的名称,道与德是内涵不确定的称谓。
仁和义是道和德的更高级别;如今的社会严重缺失仁义道德,作为年轻的一代应该加强自身建设,体现自身的仁义道德。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TOP
677#

孔子关于仁爱的名言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鲜矣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 择不处仁,焉得知?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TOP
678#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学体系中的主要思想,而其中仁又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克己复礼为仁,博爱爱人是仁。在我的看法里,爱人则是仁的最高境界。因为礼是为了约束人性的恶,而仁则是弘扬人性的善。诸如孝悌忠恕勇,恭宽信义敏之类的则是因善而起的具体表现。所以礼是一种道德标准,而仁则是一种道德境界。在生活中,只有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怀有爱和善意,才能顺应人性,做好每一件事,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TOP
679#


“仁”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仁爱慈善”,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
TOP
680#

        穿越五千年的人类社会文明史,时代发展到今天,“仁”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理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逐步的升华为高于儒家思想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为人民服务”,“为促进时代发展而修身立本”的新时代高度。
    这种高度,不再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境界。真正的“仁者”,看事客观,心态正面,为人忠厚,方向正确,思想积极,为树立真正可以引领“大时代发展潮流”的大时代楷模、大时代精神、大时代文化、大时代格局而奋身不已的“大时代践行理念”,正向的引导一切,以期诸多的事务因之而可以愈加正向、阳光、明晰、和善、积极的成长与发展为本质方向。
    商业发展,因一个“仁”字,不再是传统的“为利而利”、“为权而益”、“为名而生、“为势而弃”的文化格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商人,会把员工看作是自己的家人,把客户看做是自己的首长一样的诚挚对待。会把真正有益于社会人文发展的诸多高端文化、服务、项目逐步的进行公益化、社会化、时代化、潮流化、国际化。
    真正的社会文化,会把创建一个全新的国际商务文化项目互助服务体系,把符合时代发展主题的“青年人际正向协作多元互助同步发展的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为有志青年提供才能兴趣之内的就业发展机遇,为正向成长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强有效力的文化、理念、项目与服务,促进一切正向发展事物积极和谐的服务世界……
    客观、实际、高效而自然的“三个代表”思想,与相应实务的理解、践行与应用,会成为社会性的文人、学者、学生等诸多人群的必然趋势。
TOP
681#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中最核心的范畴。其本旨简约,《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的含义便是“爱人”;其境界高远,它是儒家的人生理想,是人生最追求的最高目标。
“仁”涵盖了两个方面:一是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一个要求积极为人,一个要求推己及人,其内在本质都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要求人们把自己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规范。
TOP
682#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孔子说:“仁者,人也。”“仁”用张岱年先生的话说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者,具有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心去对待人,既自爱没有爱人,既自尊,有尊人。
      对人对事抱着一种同情,一种忠恕的情怀,许多问题都很容易得到解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随着同情,忠恕而来的,是我们生活力量的增强、胸怀的宽阔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TOP
683#

       孔子的“仁”涵盖了多种的内容。如“温、良、恭、俭、让”,它是区别小人和君子的标准。然而,“仁”不能被视为这些德目中的其中一种,因为它是一种境界状态。孔子并没有直接统一的回答。他对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回答。正式因为没有具体的内容,因而具有普遍性。
      中国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体“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实践“仁”。“仁”的过程是不断克己复礼的自我完善,这部分主要是体现在对社会的承担意识上。《论语》里边说:“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仁”是一种体贴同情的忠恕之道,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更是一种为正义而从容不迫的精神。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没有边界。正因为如此,它成为我们道德修养的一种导向,我们对于仁的追求没有终点。
TOP
684#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善仁”。其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有仁德之心的人也成为大家推崇学习的对象。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  伯夷和叔齐两个人是殷朝末年孤竹国的两位王子,他们的宽容和大度就是孔子推崇的。他们曾在孤竹君死后,为了君主的位置互相谦让,都不肯担任国君,竟然一起逃出国去。有这样的胸怀,再来看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他们愿意宽恕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最终他们也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尊敬。
TOP
685#

“仁”是什么?《论语》五百一十一段话中,有五十八段讨论“仁”;“仁”字共出现了一百零四次。从《论语》开篇念起,第三章就有一段很短的话: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孔子这么说是不是太严格了。在今天这个时代,假如你去求职,你说我不能巧言令色,我要刚毅木讷,那谁会让你工作呢?找工作的时候,你一定要设法把话说得好听,表情非常热络,才有机会。难道这样做就“鲜矣仁”吗?不要误会,这里的“仁”是指“真诚”。
  学习儒家首先要知道“真诚”二字的重要性。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唯一可能不真诚的动物。你什么时候看见猫学狗叫,或狗学猪叫的?没有。只有人会伪装,会造作,会选择我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别人来往。西方人谈到“人格”用“PERSON”这个字,“PERSON”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的意思,也即做一个人是要戴面具的。面具代表你有各种能力,扮演不同的角色。譬如碰到父母,你就是子女;碰到兄弟姊妹,你是兄弟姊妹之一;在学校当老师,老师是你的面具;在家中为人妻子,妻子也是你的面具;每一个人碰到不同的对象,他本身的角色和身份也要跟着调整。这是西方人的观察,儒家也一样。一个人怕就怕一辈子都不真诚,一直在演戏、做秀,玩儿假的,那就没意思了。
  所以,儒家讲“仁”,从“真诚”开始,不虚伪,不掩饰,犹如赤子之心。《中庸》说:“诚之者人之道。”真诚是人生的正路。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是教化的主要内容,使人进入社会立身处世;但是如果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难免流于形式主义,装模作样,正好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让人有适当的途径去自我实现。
TOP
686#

对“善人”的定义是事事有益于他人,这便要求从内心想做对他人有益的事,这是一种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行为,并非矫揉造作可以模仿的。然做好事也要适可而止,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而止,毋自辱焉。”所以,保持助人本性的同时,亦要有度,保持“和”。
TOP
687#

        博爱便是仁,爱亲人,爱朋友,爱陌生人,爱一切万物。然而,吾非圣贤,安能爱如此多的人?只要对一切的事物报以发自内心的关爱,尊重之意,那就足矣。爱人者人恒爱之,只要这样,自己才能得到别人同等的回报。
TOP
688#

       “仁者爱人”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孔子的“仁”为“爱人”。其中,“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福而恶人之祸也。”(《韩非子?解老》)这句话最能体现“仁”的内涵。仁,是说内心欣喜地爱着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
       “仁”不应该只是体现在对自己的亲友,爱人的关心、爱护之上,更多的应该表现在如何对待陌生人。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在生活中没有直接的交集,所以互相之间也许礼貌,但却缺少了一种温情。也许,我们可以“爱”上陌生人,用一句轻轻的问候,含笑的点头,微微扬起的嘴角,用一种细小却温情的“爱”暖化他人。莫让“仁”只在高喊口号是昙花一现,而是在心中默记“喜人之福而恶人之祸”。
TOP
689#

        “仁”作为孔子核心思想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儒家探讨的重点,杨伯峻《论语泽注》就曾统计出《论语》中“仁”的范畴达105处之多,其定义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系辞上》)之说,各家争鸣,众说纷纭;其重要性有“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伊川易传•复传》)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等说法;其内容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说法;其外在关系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等说法。
        至于其践行,一方面“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思想上要有“爱人”(《论语•颜渊》)之心,态度上要有“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之准备,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君子以仁存心”,“ 所以异于人”(《孟子•离娄下》)也,舍此真心而言“仁”,则非被强迫即是特虚伪;另一方面要“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只有躬身实践才能免于空谈,例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等,“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如今,“仁”的现实启示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爱自己。一方面自尊而不自卑,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自爱而不自伤,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君子应按时作息,勤加锻炼,讲究卫生,并自觉抵制诱惑,远离危害,即“不立于危墙之下”(《孟子•尽心》)。
        其次是爱他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并推己及人,逐渐向血亲、朋友,乃至陌生人扩展。具体说来,一方面兼容并包,即以宽容之心待人,虚心采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并且原谅别人的无心之失,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另一方面将心比心,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甚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当然,不论是古道热肠,还是见义勇为,都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其结果是“与人方面,与己方便”。与此相反的是“吃子孙饭,断子孙粮”“袖手旁观,麻木不仁”等短视行为,最终是误人误己。
        再次是爱万物。天地孕育了自然万物,人们应以感恩之心珍惜现有的一切,即按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并拒绝浪费和破坏。孔子是“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典范,例如“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李敖语妙天下》说:“常人以为这说的是孔子不惜马而只惜人,但如懂得句中的‘不’字应解作‘后’字时,则知仁民而爱物的孔子是惜人也惜马的,只是有先后而已。《礼记•中庸》‘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凋’即是‘不凋’,因为岁寒之后,所得见的松柏是不凋的。史称‘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氏后至而杀之’,揆情度理,禹绝不致因防风氏迟到而杀他,只是在他拒不到会时才有杀他的可能。故句中的‘后至’即‘不至’。”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更应在平时从小处起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否则必将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也。
        总之,中华自古多仁人志士心怀天下苍生,他们不断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却九死而无悔,最终致力于团结一切力量,形成了“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之势。其实,儒家兼济天下、有所作为的慷慨悲歌,与佛家切忌杀生、众生平等的慈悲心肠和普渡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含入世之仁。当然,这与道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的出世之仁有所不同。我们应当从现在起,从我做起,不断行仁,并自觉与不仁之言行斗智斗勇。
TOP
690#

“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该遵行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些义务的本质便是“爱人”,即“仁”.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具体有如下几点。一种推广程序:一个人一定要与父母兄弟有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辐射到他人身上.一种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向外辐射.一种心理原则:将人的感情心理消融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建立了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的模式.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把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和独立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