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839404142434445» / 7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616#

      仁”,顾名思义,即为仁义道德,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极为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努力习“仁”,待人接物讲求仁义道德,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诚然,我们现在很难实现大同社会,但我们应努力学习爱人,促进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的和谐建设。
TOP
617#

通过对仁的定义的学习,我重新认识了仁。在以前,我只觉得仁就是仁慈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要对另一个人善良,友爱,这便是仁。在这里,新学了仁还可以是内心欣喜地爱别人,别人高兴你也高兴,别人难过你也难过。这一点其实日常生活中大家很难做到,顶多是很要好的朋友之间才可以做得到。
TOP
618#

《韩非子•解老》中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只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的仁,是说从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发自内心的去爱别人,用真心去对待别人,当别人遇到灾祸的时候不去幸灾乐祸,仁爱所传递出来的东西是良知的体现,有善良的本性的人,才会有“仁”。
TOP
619#

“仁”,解其字从人从二,以人为意,二人相随相爱即为“仁”,也就是说“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交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之本。久而行之,可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可见“仁”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传统美德。
TOP
620#

“仁”,就是“爱人”,试问自己每天的每一个言行是否把“爱”这个字放在心里,待人接物是否友善,心态是否平和,有没有使别人感到不适。这样多问自己几遍后发现自己的处事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更能淡定自若地面对一切。
TOP
621#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王阳明
  王阳明认为,他对于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练中得来的,实为古圣代代相传的一点精华。
  实际上,王阳明又何尝不是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都要经过许多磨难,只有以顽强的勇气,持之不懈地去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很多人的反应就是怨天尤人,埋怨老天爷怎么这么对待自己,埋怨命运不公平,其实,磨难是一种财富,关键在于你怎样对待它和采取怎样的行动。
TOP
622#

      仁者爱人,就是要爱父母、爱兄弟、爱妻子等,然后由血亲宗族推己及人,上至君王,下至邻里,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最后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挟泰山以超北海”是真的不能,但不“为长者折肢”则是不愿做也,无仁爱之心者,君子耻之。
TOP
623#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624#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625#

        人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思想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礼被破坏之后,有识之士站出来探求一种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孔子之前,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了许多关于仁学思想的记载。《诗经 郑风 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 齐风 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都提到仁,并且将仁和美联系在一起,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正是在这些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探索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逻辑的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
        记得以前看的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是:“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一起。他是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他是勇者张正祥。26年如一日,他是那么的坚强、那么有毅力,甚至牺牲了整个家庭,但他没有放弃。每每想到他的故事,我的内心都有一种一样的感觉油然而生。想到自己,想到身边的人,有谁会在一个不可能知道结果的事情上花上几十年的光阴?这种对大自然、对家乡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不正是我们的孔圣人所倡导大家遵从的“仁”学思想吗?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学思想的提出距今已几千年,经过岁月的沉淀,仁学的内涵愈加丰富,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仁”的思想对于从内在方面规范人的行为,用坦荡的人生态度面对社会,服务企业,发展自我,确保主体利益的充分、合理获得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健全人格形态、提高人的内在素质方面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仁学思想的传播和弘扬不能中断,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转化、发展,让儒学的仁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与时俱进。
最后编辑武科大陈星辰 最后编辑于 2014-12-06 10:10:29
TOP
626#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TOP
627#

仁就是对别人仁慈,热爱。只要有仁,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人作恶了。每个人搜欣赏别人,赞美别人
TOP
62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仁者爱人,守孝悌,明忠恕,克己复礼……是故仁者无敌。在孔子那里,“仁”是作为社会个体进行社会行为时的最高道德理念而存在的,它是对个体行为的要求和拘束,到了孟子,则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统治思想,诸如“仁政”“王道”等为政理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仁"从对被统治者行为的规制发展到对统治者执政的要求,应该是朴素的民主思想的闪光。仁既是一种道德要求,又是一种政治要求。
TOP
62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体现了 仁总的精神,那就是“爱人”。在当今社会当中很少有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但是老子的思想一直深入人心。老子的提出了两大仁爱原则,一是克己复礼为仁,二是孝悌为仁之木,这两大原则都体现的是舍己爱人,现时代正需要这样的博爱,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完美和谐。
TOP
630#

仁者爱人,这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学会善待他人,尊重他人,不做有害于他人的事,才能得到他人的爱。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小爱才会凝聚大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