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738394041424344»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601#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孔子眼中的行仁是自身品格的养成,而这养成的过程却是向外的努力,内圣与外王的结合正是仁德的养成过程。孔子曰仁者爱人,即道明仁者是需要外部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仁者,而非自娱其乐。
TOP
602#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仁,他曾说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则勿施于人。”也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要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TOP
603#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和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仁”不止在古代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更有其深远意义。“仁”即为“爱人”,有“仁”的人,往往是爱别人的。
TOP
604#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时代发展到今天,“仁”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理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逐步的升华为高于儒家思想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为人民服务”,“为促进时代发展而修身立本”的新时代高度。
TOP
605#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思想,它的提出,最初的目的是让统治阶级爱护体恤百姓,但现在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



“爱人”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论语》中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做人应当有宽广的胸襟,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句话是教导我们要爱他人。从小学的时候就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当时老师告诉我们,值日的时候大家总会有很多不愿意干的脏活,那个时候不要推给别人干,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了这句话在耳边的回绕,每当我有不想干的事的时候也不会推给别人,总是自己完成不会勉强他人,所以身边有很多的朋友。



“爱人”更要爱身边的亲人,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告诉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孝经·圣智章》中说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这些都告诉我们要想立于社会,必须先爱自己身边的亲人,然后才能爱护他人,惠及天下。

TOP
606#

我们对别人要有仁爱之心,所谓“仁者爱人”,我们要学会做一个仁者。对别人心存“仁”念有时是对自己的仁爱,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将这种仁爱之心扩大到全社会,形成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社会。


TOP
607#

我们对别人要有仁爱之心,所谓“仁者爱人”,我们要学会做一个仁者。对别人心存“仁”念有时是对自己的仁爱,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将这种仁爱之心扩大到全社会,形成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社会。

TOP
608#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穿越五千年的人类社会文明史,时代发展到今天,“仁”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理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逐步的升华为高于儒家思想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为人民服务”,“为促进时代发展而修身立本”的新时代高度。

这种高度,不再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境界。真正的“仁者”,看事客观,心态正面,为人忠厚,方向正确,思想积极,为树立真正可以引领“大时代发展潮流”的大时代楷模、大时代精神、大时代文化、大时代格局而奋身不已的“大时代践行理念”,正向的引导一切,以期诸多的事务因之而可以愈加正向、阳光、明晰、和善、积极的成长与发展为本质方向。

TOP
609#


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仁”的观念,但是孔子对“仁”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仁字:“亲也。从人二。忎,古文仁,从千心作。外“尸”内“二”,古文仁,或从尸。”按照《说文解字》本书的解释,这里的“亲”就是亲密之意。清朝段玉裁认为“仁”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所以“仁”字“从人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也将“仁”训作“相人偶”。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出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的百岁“仁医”胡佩兰,她是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妇科医生。在颁奖典礼上,胡佩兰老人真挚地表达了“医生一定要有医德”、“医生不要想着赚钱,要为群众多做有意义的事”的执著信念。发自内心的朴素语言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这位老奶奶坐诊60余载,毕生奉行开药便宜有效、让穷人都看得起病,在1月22日为患者耗尽最后一丝心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弥留之际,她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患者,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有时候老奶奶看病不要钱还要给一些钱于困难的病人。“仁”这个在老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医生一定要有仁爱之心,不仅要治好病人身上的病还要照顾好病人的心理感受,老人的行为是仁义和道德的统一体。老人的这种思想和行为值得我们学习,需要我们发扬。



穿越五千年的人类社会文明史,时代发展到今天,“仁”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理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逐步的升华为高于儒家思想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为人民服务”,“为促进时代发展而修身立本”的新时代高度。 这种高度,不再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境界。真正的“仁者”,看事客观,心态正面,为人忠厚,方向正确,思想积极,为树立真正可以引领“大时代发展潮流”的大时代楷模、大时代精神、大时代文化、大时代格局而奋身不已的“大时代践行理念”,正向的引导一切,以期诸多的事务因之而可以愈加正向、阳光、明晰、和善、积极的成长与发展为本质方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4 22:03:59编辑过]

TOP
610#

儒家很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史也很重视道德教育,而“仁”就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观念,仁者人也。儒家把仁的观念等同于一个最高的道德理念是很有道理的。

TOP
611#

子曰仁者爱人,何谓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何以成“仁者”?“仁”必源于对天地万物本体的参透后的一种自觉,是以己之“心”与天地之“心”和合的一种精神体验,如是,其所发方能是自认而然之仁,其所为即仁者,仁者仁民而爱物也,何止爱人?
TOP
612#

       孔子曰“仁者,爱人”,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以蔽之:唯“宽恕”而已。此乃圣人之胸襟也,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同之中有小异。当利益相通时,相安无事;当利益矛盾时,那就“难得糊涂”了。践行“仁爱”之时,在不触及原则性问题的前提下,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避免斤斤计较,利令智昏。凡事都要赢,不吃亏的个性要不得,因为礼尚往来,光索取不贡献,表面上是占了便宜,实质上是寒了人心。一旦有事,没人愿意帮一个触犯众怒的自私自利的且不知感恩为何物的人,吃力不讨好啊。
       二、避免求全责备,吹毛求疵。严谨点是好事,但过犹不及,光挑别人的缺点而抹杀别人的优点,会恰得其反,貌似天下人都错了,就你自己白璧无瑕。若他形单影只,孑然一身,那就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若他与众人相处,即使说得对,平时也会被高高挂起,敬而远之。故管仲不举鲍叔牙为相,因他虽然有知遇之恩,但过于刚正无私,“人至察则无徒”。
       三、避免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毫不顾忌他人的做法,只是那赤裸裸的利益博弈,对自己狠,对别人更狠。昆明火车站的暴恐分子,才不管伤害了多少家庭,犯下了多少杀孽,甚至连自己父母的感受都没考虑。这是与“仁爱”相对的残忍。
      从正面来说,我们应像孔子一样,将心比心,由对自己之爱,延伸到对他人之爱,甚至是对天地万物之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甚至不惜舎生以成仁。总之,“仁爱”能感化顽石,仁者无敌也。
TOP
613#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今人对仁的解释,似有不同的见解。冯友兰先生认为,仁的基础及是人的“真情实感”,即心理情感,他也说过,仁是“心之全德”,还说过仁是“人的自觉”,强调其“觉解”的意义。有些论者认为,仁是社会伦理,或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原则。

仁是天生之德,而天以“生”为道,那么仁的基本内容就是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表现为生命关怀。这种生命意识和关怀是没有偏私的,也是普遍的,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仁义胡同(又叫六尺巷)的故事都阐明了以上几点。

“仁”的定义是广泛的,若想诠释,需要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感悟。我们需要人人都怀揣着仁爱之心才能更好的理解“仁”的定义。

TOP
614#

  在孔子看来,“仁”即爱人,以别人的喜为喜,以别人的忧为忧。这种人一定是心存善念的有爱的人,古代的仁人志士、君子皆是心胸宽广的善人,他们的心中不会有嫉妒,不会有埋怨,不会有“恶”因素的存在,他们博爱道德。而如今的社会——现代化的社会,事物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并且在每个人的心中个人利益是远远大于一切的,这就导致了人们心中关于“仁”的意识越来越薄弱,也就导致了社会道德问题越来越严重,像什么“扶老人过马路”等现象,在以前是远远不可能发生的,而以前的大同社会就真的只是幻梦一般的存在了。
TOP
615#

其实说到仁这个字,我们想的不外乎“仁者爱人”,之前一直觉得仁便是一种我们这些“俗人”所达不到的高度,它可以用来形容君主,形容大仁之士,形容贤才,如是而已,可是时代在不停的发展,我们对于仁也有了新的理解与诠释。我认为仁便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里,如同“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着美好的一面,不要因为一个人的不美好的行为就否定了所有人或者是就否定了存在仁,所以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处处有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