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7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541#

仁者爱人,这个便是孔子思想最核心也是最主要的部分。这个仁在即“仁”不仅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而且出门在外,还要能尊敬长辈,说话做事谨慎,对朋友讲信用;并要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个定义的核心是,不仅要爱自己家里的亲人,还要“泛爱众”,即热爱全社会(乃至普天下)的人民大众,要把对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全社会的博爱。表面上看,这是对仁这个概念的进一步扩展,实际上是对“仁”的重新建构,使“仁”具有了极为丰富而深厚的内涵,但又并未脱离原有的基本含义。

TOP
542#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意为人与人之间要相爱,如何做到爱人?一方面是自己要爱自己,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别人,也就是自己想要满足的要求,也要使别人得到满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且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都会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推给别人做,在很多时候也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各种的矛盾。孔子的“仁”还包括“恭、宽、信、敏、惠”(待人恭敬、宽大、守信用、勤快、恩惠)恭则使人不悔,宽则使人得众,信则使人任,敏则有恭,惠则足以使仁。“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断、朴实、说话慎重,这就接近仁了)。“居处恭、执事敬”(居住在家谦恭,办事认真严肃)。

[em01][em01][em01]
TOP
543#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从礼的角度来定义仁,简明的阐述仁应该如何做到,我们怎样才是仁的表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仁有爱恨情仇,仁有悲欢离合,仁是人性的对立统一,人格升华的境界,现代性的仁,是现代性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TOP
544#

1、樊迟问什么是,孔子回答说:爱人。

爱是种品质,如深山中的桂树,静静的盛开默默为世界提供芬芳。

2、孔子说:如果有志于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苟:假如。)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的要求。跟随你自己的爱好,如果没有就努力去找,找不到就不罢休,人生太短暂,如果想有成就,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你才能实现

3、仁,是说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在我的生命中得到的比我付出的多的多,我希望在我毕业之后回报社会,我的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告诉我要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但到如今我并不能全部做到。

4、博爱就是仁,行动适宜就是义,由仁义而行就是正道,圆满自足而不依赖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德。仁与义是内涵确定的名称,道与德是内涵不确定的称谓。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5、与人相交往,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有益于他人,这就是善人。这是一种震撼的力量,如果将仁根植于每个人心中,那现实将是另一番景象。

TOP
545#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儒家学派对“仁”极力推崇,仁就是“爱人”,所谓“仁者爱人”,这就是个人道德修养,每个人都应该存有“爱人”之心,这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个人的素质修养。人活在世界上就有很多朋友、亲人。可以说大家都是一体的,我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学会爱别人。其次,我们对待任何人要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要有分寸有标准。仁就是还要有崇高的人格,要努力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TOP
546#

什么是仁?看着似乎是一个很难很抽象的问题,其实,仁就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所言所行之中,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要求我们胸怀仁之心,能用人之心去做人,去做事,在此,我们不需要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我们只需‘要爱人”,用真心去喜欢别人,在别人高兴的时候,发自内心的为被人高兴,别人难过时,我们同样真心为别人感到难过,这便是”仁“,一个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仁。同时这颗仁之心也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它能给人在失落的时候无限的慰藉。
TOP
547#

“仁”是儒家核心思想,孔子有云:“仁者,爱人。”南宋理学家陈淳在《北溪字义》中也说过:“仁道甚广大精微,何以用处只为爱物,而发之端为恻隐?曰:“仁是此心生理全体,常生生不息。故其端绪方从心中萌动发出来,自是恻然有隐,由恻隐而冲及到那物上,遂成爱。故仁乃是爱之根,而恻隐则根之萌芽而爱又萌芽之长茂已成者也。观此,则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自可见得脉络相关处矣。”由此可见,儒家的“仁”从心中发起恻隐之情而成仁之心,表现于外上便是爱。我觉得它不同于礼,是一个没有等级差别的概念,是泛爱的,是自性中常渐在的一颗爱的种子,可以随时被激发,正所谓“吾欲仁,斯仁至矣。”

TOP
548#

中华经典的经常诵读对于提到我们的人文素养是尤为重要的。我们的先辈们从小诵读四书五经,这种经典文化的熏陶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因此古人行事往往遵守道德传统,不像今天的我们,没有了传统道德的束缚,敢做任何违背道德之事。我们常说社会风气败坏,世风不古,就是缺乏对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只有对经典经常诵读,从不间断,才能不断提到自身修养。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常年的累积,才能达到一个较高层次,就像身体器官,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坚持不懈的学习中华经典,是加强自身修养的必经之路。

TOP
549#

“仁”的理解有很多种,同时也是它也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命题,在看过许多人对它的理解以后,我认为还是孔子对仁的理解最为正确。“仁者爱人”对别人好,关心别人是“仁”最大的解说,我们应该要爱护别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护。

TOP
550#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这里的爱人,不是简单的爱你的父母,兄弟,而是爱所有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TOP
551#

何为“仁”?仁是一种美德,我们常说,人要存有一颗仁爱之心,爱自己、爱他人,并且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发自内心。怀有一颗博爱胸怀,就如好友一般,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真正为他人的不幸而悲哀。仁爱,其实并不难,多留心周围,一棵小草、一只小蚂蚁,都是一个小生灵;一滴水、一度电,都能够挽救一个生命。保护它们,何尝不是一种仁爱呢?

TOP
552#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在这个思想结构的指引下,中国世世代代秉承这样的道德规范,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为全世界人民学习。
TOP
553#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554#

仁,由两部分组成:亻和二,我理解为两个人组成仁,意即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想得到别人的仁,就需要对别人仁。就像爱与被爱,人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却不想对别人付出自己的爱,只想得到不想付出,如果人们都这样想的话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爱更无所谓仁爱了。我们有很多关于仁的历史典故,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论语·颜渊》)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往往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行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的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的基础上的“复礼”才叫做“仁”。“仁”是人自身内有的品德。“爱,仁也。” 此外,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提出“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意即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14 21:41:39编辑过]

TOP
55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14 21:44:15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