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定义 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所谓仁,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孟子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生命决定仁义的可行性。我们都知道,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倘若一个人连生命都没有,那又有何仁义可施,有和善行可为呢?李世民若不先残杀手足,登上大基,又如何统领中国创就唐朝盛世呢? 尊重生命是不二的真理。世界万千,美丽的花草,愉悦的鸟鸣,无一不提醒着我们,生命如此可贵,我们感谢母亲,感谢养育了我们的家长,社会,让我们能有这样的思想,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在辩论上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看看现实吧,那些见义勇为救人却自身而亡的人,我们敬重他们,为他们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但是,这难道又不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么?如此的花季,在危急关头,为了仁义,他们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条件,忘了自己是不会游泳的,忘了自己跳下去也许只能一起牺牲。他们的未来是多好的光景,他们未来的对父母的回报,对社会的建设,难道就不是仁义了么?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来打击仁义的也不是来反对仁义的。我们崇尚仁义之举。但是我们也需要说明生命比仁义更重要。因为,有了生命,善行才得以施行,仁义才得以传播。人类社会的发展,才得以越来越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