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233343536373839»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526#

“仁”很广泛,涵盖了所有美德,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所指的是心存忍着皆爱众人,“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层层引出仁是以爱为基础的,不仅对亲人、朋友甚至是对陌生人都要心存爱念,但在当今社会爱是有差别的,我们能做到“别爱”但“兼爱”就不现实。

对于仁我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是以“孝悌”为本,就是要孝敬父母,敬重兄长,这是仁的最根本要求。第二是要实现为人庄重,待人宽厚,做人诚实,办事敏捷,给人慈惠五种品行,这些品行是为仁该做到基本要求。第三忠恕是为仁之道,孔子有说过:“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要是仁的美德保存于每一个人,同时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贯通,以使仁爱精神充溢于人间,就必须要有忠数这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

其实呢不管仁有多深奥神秘,也做不到“兼爱”,但是必须激发我们自己去多关爱别人,多去听听不同人的心声,给别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给国家多一份关注和支持,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和和谐,这样仁在我们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个深度。

TOP
527#

“仁爱”之心是中国人的精神瑰宝,中华民族正是拥有了像“仁”“义”“礼”“智”等这些强大的精神武器,才得以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实现了不间断的发展奇迹。那么,我们就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修为才能达到“仁”的要求呢?事实上,有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曾经问过孔夫子这个问题。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五项原则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的,“恭则不侮”要求我们对别人恭敬,以免遭受侮辱;“宽则得众”要求我们能够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够受到别人的友爱;“信则人任焉”说明的是诚信待人的道理,只有我们先对别人诚信,那么别人才会相信我们;“敏则有功”似乎和“忠”讲求的是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应该尽心竭力地做好我们的本质工作,不论是为他人,还是为自己,都不能敷衍了事、等闲视之;至于“惠则足以使人”,则是更高的一层修身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诚诚恳恳、兢兢业业所得到的回报,那就是在我们完全达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的时候,别人也会主动来帮助我们。说到底,“仁”就是要求我们能够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内心能够最大限度地去帮助和服务他人而不求回报,同时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得到别人的恩馈。

TOP
528#

仁与道


中国几千年文化博大桔深,而其核心乃两个字


乃孔孟之说,而出自老庄之言;


属儒家的精神体现。为道家的精神实质。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中,儒家与道家很多时平分天下。


中国儒家所谓之是什么呢?孟子说:仁,人心也。此所谓的人,并不指一个个的小我和个人,而是指人类大群,无隔阂、无封界、无彼我的共心,到达此种心的境界则谓之。人到了的境界,那么死生彼我问题,均连带获得解决,所以有识中国人常认为即是。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尽心知性,尽性知天。尽心尽性即,而仁者知天,因此仁者可达天人合一境界。


在中国人文社会文化中有个关键词,又如何解释呢?道家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杨朱为代表,第二阶段老子为代表,第三阶段庄子为代表。


作为万物本质,无从命名,所以无法用语言界定。然我们又想要表达它,勉强可用的文字,乃为其实不是名词,因为道常无名,朴。道家学说和精神是少则得,多则惑乃是老子和道家重要思想。道为之最,而属事物天生本性。人要循德求道,而道和德则要求人简朴。


道家强调大智若愚。圣人的是心灵经过努力才达到的成就,要修养得来,比还更高一层次,而常人和儿童所表现的则是自然决定的。智者与凡人的,两者并不相同。


道家强调至乐。为达到至乐,第一步便是乐,充分发挥人的本性,为此人要能尽显天赋才能。人的天赋才能便是他的,而则是直接来自


道家强调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道家的另一中心思想是要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目标。为做到这点,人要更高层次解释事物。由此得到快乐才是至乐,这是庄子在《逍遥游》里的观点。在庄子看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理想中至乐的人,是完美的、心灵自由的、真正的圣人。换而言之,他超越了我,达到无我的境界,与道合一。我、人与天合一。


道家最核心思想乃无知之知。道不远人,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即为真理,你亲近它,它会与你沟通,不会疏远你。但如果你疏远它,拒绝它,你便无法去掌握和实践


仁与道看似是两家,但其实为一体,双方最终目标都是讲求天人合一。


TOP
529#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多年以来,对仁的解释五花八门。《论语》中对仁的阐述也是多种多样的。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简单的说,仁就是做正确的事。《论语》第四章中,“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其原因。审视自己的过错,就知道什么是仁了!”)审视自己的过错,了解这些错误的原由,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也就是知道仁了。

TOP
530#

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可见,在孔子看来,仁的根本精神就是“爱人”。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后来人们也一直用“爱人”来规定仁。比如,唐代的韩愈就说过“博爱之谓仁”。但这并不等于说“仁爱”就等于“爱人”,在我看来,“仁爱”与“爱人”是有所不同的,“仁爱”只是“爱人”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唯一的方式。“爱人”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慈爱”、佛家的“慈悲为怀”以及西方基督教的“博爱”等,都是“爱人”的重要方式。儒家的“仁爱”与爱人虽然在坚持人道主义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却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定义讲解仁爱时,把仁爱与爱人区分开来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爱人”的不同方式,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儒家“仁爱”的实质内涵。

TOP
531#

孔子对仁的定义是多方面的。“仁者,爱人。”这是我们大家都所熟悉的对仁的定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解释,仁即人也。《中庸》载:“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理所生也。”《礼记》中提到“子曰:仁者人也,道者义也。”仁者人也,仁即人。我们可以理解为仁与人是等同的,人的本质就是仁,不仁非人。我认为可以把仁者人也的观点和仁者爱人的思想联系起来,对仁进行定义可能要全面一些,他们二者相结合可以构成一个体系。《庄子》记载的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中,孔子说:“仁义,真人之性也。”仁是人纯真的本质属性,只有具有了这种仁的属性,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之上爱人。

[em01][em01]

TOP
532#

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惠,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就是说。一个“仁”人要具有五种品德: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侮辱;待人要宽厚些,支使百姓,却使百姓不怨恨,以团结更多的人;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是人尽力的工作。仁另一个特点就是为仁由己不由人,即具有人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这就是说明仁的自觉性的特点,实现仁依靠本人的决定和努力,是每个人完全可以做到的。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的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TOP
533#

[em01]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所谓“仁”,是一种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自己爱天下人,天下人才有可能爱你。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

TOP
534#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意思是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爱人和恨人。”孔子所说的人,不仅要爱人,也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能做到真正的爱与恨。为人者,不仅仅只是有仁,爱,礼,智,信,也有恨,情,仇,世间的恩恩怨怨,唯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在其中游刃有余,不会被世间烦恼所扰,看开一切。能够正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能够不昧着自己的良心去喜欢自己厌恶的人,敢爱敢恨。
TOP
535#

仁就是从人从二,讲的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者人也”,这既是用“人”来规定“仁”,也是用“仁”来规定“人”。“仁”就是人类之间以亲爱之情和互相尊重为基本内容的人际意识和道德观念。我们首先要爱自己,欣赏自己,这样才能有自信,才会爱别人;我们要爱亲人,父母、孩子,亲人给我们情感上的支撑和精神上的鼓励;只有有爱,才会有付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因此,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当在生活中,学会善待你的家人,善待朋友,这样世界才会充满爱,人性的光辉才能闪耀。社会才能真正走向文明、和谐和先进。

TOP
536#

关于仁的论述有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即是颜渊和孔子的对话,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则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当颜渊进一步追问时,孔子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约束自己的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就做到了仁,这是孔子对仁性质和基本内容的概括。孔子讲仁,很大层面上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统治秩序才叫做仁。同时,孔子又指出统治者应该具备的特点,《论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民则有共,慧则足以使人。”即在统治这方面,既要保持尊严,又要善于用人,这是仁在政治方面的两个作用,重点突出了仁在政治方面的特点。
TOP
537#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夫子看来,“仁”就爱人的意思。“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不仅是儒家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各家的界标,同时也是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社会接受的根本原因。社会要发展,人要实现独立和自由,如果没有一个人性化的社会管理理念,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在儒家看来,只有“仁”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目的。确实,如果每个人心中都能持有一颗仁爱之心,都能够领悟善的理念,那么,我们就不会随意去伤害他人,一方面是没有理由去伤害他人,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没有了那种伤害人的冲动了,那种作恶的信念已经从我们身上完完全全地被去掉了。儒家和墨家都有关于“爱”的论述,墨家讲的爱一种“博爱”,也就是不加区别的爱一切人,而儒家讲的是“别爱”,就是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所施加的爱也是有区别的。我们的爱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而不是对一切人施与完全相同的爱,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揭示了我们所施加的爱的顺序,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爱的轻重程度的差异。我们对待自己的亲人,如父母或长辈,确实是比对其他人亲近的,那么,我们对他们的爱就会深一些。而对于一些比较疏远的人,即使我们之间也存在着亲戚关系,但是这种爱自然的少一些,无法同对亲人的爱相比。至于说外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我们更多的是抱有一种怜悯,而不是一种爱,因为,爱是相互的,而动物和植物没有爱的观念和意识,由此,我们同动物和植物之间不可能建立起来真正的爱。事实上,儒家的仁爱的主张是更有现实意义的,它也是更具有可行性的。所以,总的来说,我们的“爱”就是要在人与人之间施行有差别的爱,而对于万物则心生怜悯之心。

TOP
538#

仁爱内含有亲亲性质,兼爱则认为爱不能有差等。其实双方的概念就不同,儒家的爱是亲爱,儒家为什么将爱视为亲爱呢?是因为他们将理解为单方向的施予,这是关键所在。他们修身的起点--孝就是单向施予的。正因为是单方向的施予,所以一个人不可能向所有人施予。而墨家认为人们总是互相影响的,爱别人,别人就会爱自己,是一种相互的感应。博爱应当首先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以利人利己为原则。当拥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再去博施于民。如果一味追求普惠的范围,不顾及自身的状况,则有失长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利人实是利己的根基,害人终成害己的根源。但这一命题还有个充要条件才能成立,那就是夫仁者。因为仁爱是以公众利益、社会价值为基础的互敬互爱,否则就将成为结党营私的手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4 13:42:38编辑过]

TOP
539#


“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仁政说。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仁者爱人,博爱之心,仁者,首先要有悲悯天下的宏大胸怀,爱世人,能力卓越,发挥所长,救济苍生。资质平庸者,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更有杀身成仁,力挽狂澜于危亡,荡气回肠。


仁爱是一种震撼的力量,如果将仁根植于每个人心中,那现实将是另一番景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8 15:54:42编辑过]

TOP
540#


孔子将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里,是围绕而展开的,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混战,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而存在。在孔子思想早期的核心是克己复礼,这里的克己复礼是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所以,在早期克己复礼视为的核心。

[em01][em01][em0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