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031323334353637» / 7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496#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韩非子?解老》)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TOP
497#

“仁”的定义是一个宽广的范畴,若想诠释,需在生活中感悟。如同ersonName ProductID="孔老" w:st="on">孔老ersonName>先生所说。“仁”是多种美好品质的集合体。做人做事庄重,就不会被侮辱。“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也会被别人尊重。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宽厚是一种美德,是心的至高境界。包容错失,包容伤害,以一颗宽厚的心去接纳万事万物,那么你的心将澄净如皓月。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质的诱惑往往使人变得世故与圆滑。诚实,似乎被人们忽视了,为了一己之私,违背良知,明争暗斗,不真实的气息充斥在我们周遭的环境中。诚实,这个从小学教材中就被提及的话题,它是精神的话题,它是精神的良药,正义的象征。勤奋是成功的前提,成功名就。事业有成,这些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之上的。勤奋的人才会进步,才会登上成功的巅峰。慈惠就能够使唤人。拥有慈爱的人就拥有一颗博爱的心,他(她)不仅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更爱着那些与自己无关但却与自己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爱,是最伟大的,是生命的源头,有爱的人才会快乐,有爱的人,灵魂是纯净的,大爱无私,就让爱来惠及众生吧!

TOP
498#

“仁”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也可以引申为很多人在一起。要想很多人快乐幸福的在一起,就必须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孔子说的“仁者爱人”。这里的“人”,既包括自己还包括他人。我觉得,要想爱别人必须先学会爱自己,必须把自己完善了才能更好的爱别人。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还怎么去爱别人。同时,只有学会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人与人相处,没有一味的有去无回,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失。所以学会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学会爱自己也就是爱别人,大家都学会了去爱,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
TOP
499#

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同样在这真诚与美好的世界里让我互相帮助吧!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我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为此我们更应该互相帮助。无论是谁都应该有着宽大的胸怀,我们应去帮助别人,给别人温暖,别人才会给你阳光

     小议礼尚往来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礼仪,从上古的礼乐传统,到后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再到当时代所讲求的和-谐社会,无不需要

古语有言:礼尚往来,而中国人对于重要节目相互登门拜访送礼祝福的风俗由来已久。一方面,平日里各自繁忙,难得的暇闲时间,可以促进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与友谊。另一方面,也可以借这个机会保持联系,或是加强公关”…… 然而,当有些原本内容很好的习俗在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甚至掺杂了其它的功能之后,这过节送礼,也就往往变了味道……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TOP
500#

仁者,爱也,慈恩也。指以爱民如子的心态,来实施管理理念,称为仁政。仁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孔子讲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讲:“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污辱,宽厚就能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快、敏捷便会有高的工作效率,布施恩惠便能容易使唤别人。”能用此五项内容来管理天下,就是仁了。这是治理天下的“仁”,而治理天下用“仁”的效果较好的情形是子贡问的情况:“如果能够广泛地施予恩惠而帮助民众,怎么样?可以算作仁者吗?”孔子回答:“何止是仁者,一定要讲的话,那就几乎是圣者了!就是尧舜也难以做到这一点!仁者,自己想有所成就的同时也使别人有成就;自己诸事通顺的同时也使别人通顺。能从身边的事例推广出去,可算是仁者里面得到根本的。”
TOP
501#

一般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如何用“仁”来指导自己呢?孔子讲:“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基础;具备刚强、果断、质朴、说话谨慎四种品质的人近于有“仁”;仁者做事在前,论功在后,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对待别人忠诚恳切,这几种品德要不分对象加以执守,而出门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好像去承担大祀典一般严肃,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人。在诸候国中没有怨恨自己的人,在卿大夫封地也没有怨恨自己的人。”这些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仁”,而巧言令色,则是缺少不具备“仁”的特点。
TOP
502#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他认为“仁”是爱别人,


但是对于孔圣人的这个观点我不是完全赞同。我觉得一个人要会爱别人那么首先要学会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会爱的人又怎么奢望他会去爱别人呢?所以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可能去爱别人。当然,当我们会爱自己了,也不能只有小我,生活中还要有大我,要学会去爱别人。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只有我们爱别人了别人才会爱我们。


仁,要爱人,其实就是要有博爱之心,不可以小家子气。拥有慈爱的人就拥有一颗博爱的心,不仅要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更爱着那些与自己无关但却与自己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心怀大爱才是仁,爱身边的一切,博爱那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我们怎么才可以达到。但是尽管它很难做到,我们还是可以用我们仅有的力量一点点像仁靠近,爱身边的人、帮助身边的人、关心身边有困难的人,爱身边的一切。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那么社会就会和谐,国家就会安定无内乱。总之,我觉得仁就是要做到爱自己爱他人。

TOP
50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李洪艳

学号:11311018

时间:2012511

电话号码:15288233702

仁的定义

仁即是“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现在有人突然看见孩子掉入水中,都产生了惊恐,同情的心理,跳下水中把孩子救起,表现出他们见义勇为,可是有的人却视而不见;有一位老人过马路被车撞到,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救了他送到医院,老人的家属来之后,老人反咬定是年轻人推到他的,这位年轻人怎么也辩论不过他,最后找律师申辩也无能为力。为此,给我们的教训是当今社会,帮助他人时,一定要分辨清楚事故的轻重,由此看出了,人们道德良知逐渐未移化。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自尊自爱,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尊严,我们要学会尊重自己,善待自己,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只有彼此的尊重和关心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坦诚待人,诚实守信,懂得爱自己的亲人我们不能背信弃义。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自其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人必定是自爱,然后别人才会去爱他;人必定是自尊,然后别人才会去尊重他。自爱,这是仁德的至高境界;自尊,这是礼仪的至高境界。)

爱亲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以亲爱之心对待自己的亲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推及到以爱惜之心对待万物。

爱人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年轻幼小的人,在家孝敬父母,外出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从小我们的父母,老师就教导我们,尊老爱幼,尊师敬长,要懂得礼貌,团结友爱。

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去学习文献和知识。爱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一起生长,万物与我融为一体,)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会遭到自然的惩罚,人们滥砍乱伐,竭泽而渔,引发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洪涝旱害,干旱,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不能被眼前的利益蒙蔽眼睛,而应该从长远的利益而着眼。如果是被欲望牵动,被私心蒙蔽,产生厉害冲突,愤怒互相激发之时,就会损害万物,毁伤同类,无所不为,人都是有私心的,有的是孪生兄弟,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争吵,甚至互相惨杀,以至于有骨肉相残的,这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就灭亡了。

仁的价值: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灭,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们所希求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即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嫌弃的,不通过正当途径摆脱,即使处于贫贱之中也不逃避。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就名声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德,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速度,城乡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然而,有的人却违背良知,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利益,抢劫,杀人放火都干得出来,最终导致生命结束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TOP
504#

“仁爱”思想体现的主要内容就是现代社会中我们所讲的人文关系,人性关怀,人性化服务。人们为什么对人性的问题如此敏感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社会、群体能像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样对自己关照、关心、关爱、呵护。“仁爱”思想反应了人的内心需求,是人性需要的张显。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相互交往、联系而结成的一张”网“。我们每个人都处于这张庞大的,由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联结成的网中。因此,我们要想实现和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就必须有内心的反复的修养,从自身的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来警示自己,观察自己与仁爱标准有多大的距离,长此以往,社会就会成为一个仁爱的社会了。

TOP
505#

在《论语》中,“仁”字凡109见。一个“仁”字最被强调,可以看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对“仁”作过不同的解释。孔子对“仁”的解释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仁者爱人”;一个是“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是向外的爱人,即亲爱他人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做起,进而治国、平天下,达到“外王”的境地;“克己复礼为仁”是向内的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通过个人内在反省,自觉实现道德的、哲学的和宗教的自我,达到“内圣”的境地。内在的克己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内在修养,通过自我反省实现道德自觉,并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最高境界。

TOP
506#

“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约己以礼”,以礼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复礼”,复返于“周礼”。孔子认同“周礼”,尤其注重整齐“周礼”,恢复“周礼”。孔子强调“克己”,目的是为了把已经崩坏的“周礼”反正过来。“克己”和“复礼”是相辅相成的,“克己”是为了“复礼”,如果“克己”而不“复礼”,就失去了“为仁”的方向;“复礼”必须借“克己”,不“克己”就不能“复礼”,“克己”的目的便在于“复礼”。当然,“克己复礼”是一个漫长而且困难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TOP
50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意为人与人之间要相爱,如何做到爱人?一方面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满足的要求,也要使别人得到满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还包括“恭、宽、信、敏、惠”(待人恭敬、宽大、守信用、勤快、恩惠)。“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断、朴实、说话慎重,这就接近仁了)。“居处恭、执事敬”(居住在家谦恭,办事认真严肃)。

TOP
508#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em13][em11][em11][em11]
TOP
509#

“仁”的定义是一个宽广的范畴,若想诠释,需在生活中感悟。如同ersonName ProductID="孔老" w:st="on">孔老ersonName>先生所说。“仁”是多种美好品质的集合体。做人做事庄重,就不会被侮辱。“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也会被别人尊重。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宽厚是一种美德,是心的至高境界。包容错失,包容伤害,以一颗宽厚的心去接纳万事万物,那么你的心将澄净如皓月。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质的诱惑往往使人变得世故与圆滑。诚实,似乎被人们忽视了,为了一己之私,违背良知,明争暗斗,不真实的气息充斥在我们周遭的环境中。诚实,这个从小学教材中就被提及的话题,它是精神的话题,它是精神的良药,正义的象征。勤奋是成功的前提,成功名就。事业有成,这些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之上的。勤奋的人才会进步,才会登上成功的巅峰。慈惠就能够使唤人。拥有慈爱的人就拥有一颗博爱的心,他(她)不仅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更爱着那些与自己无关但却与自己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爱,是最伟大的,是生命的源头,有爱的人才会快乐,有爱的人,灵魂是纯净的,大爱无私,就让爱来惠及众生吧!

TOP
510#

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世界本无好坏之分~  仁者,善者。只有爱人,博爱,爱所有接触的人,让和你相处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舒畅,去有利于你认识的人们,这样仁义有爱的世界才是万物之始也!如果每个人与人相处,一举一动都有益于人,那便是和善的世界,所以世界需要仁 ,需要。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