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7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406#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407#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中庸之道的理想追求就是“仁”,而“仁”的现实意义无非是做人应该做的: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
TOP
408#

仁的定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的核心又是忠和恕,这些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
要了解仁也必须读论语,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总之仁是一种道德标准,一种伦理标准,要想达到这仁是比较难的
努力追求纵然不成功,却可以达到这个标准,虽然不成功,
但也可以值得去拼一次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8 16:33:18编辑过]

TOP
409#

仁者爱人,仁即使爱。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相信仁和爱是永远分不开的。
TOP
410#

何所谓仁也?以前对仁理解不是很透彻。看了仁的定义之后,突然觉得原来一个包含很多意思的词也可以表达得如此简单,仁即所谓爱人也。不言而喻,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一点可以从仁这一次在《论语》一书中出现的次数可以看出来。从孔子到韩非子,再从韩子到清代的张英,仁的定义似乎没有改变,但是我觉得在意思这一层面上肯定是有所改变的:从最初的爱人到无恶,再从无恶到博爱,最后由博爱到善,似乎规范之处有所缩小。这不是一件坏事,相反,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从小的、细节方面做起才能上升到做大的层面上。人人都知道爱人,但是一旦做起来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的。


TOP
411#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孔的“仁”是以关爱他人为出发点的,有着博爱的思想,但并不是无目的的一种行为,它讲回报,只是这种回报是在付出的基础之上的。孔子仁的理念里,有共赢理念,有人本思想,有近期目标,有远景规划。总之,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有助于别人的人。
TOP
412#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仁,是说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

这让我想到了这样一件事 :


美国一所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要求学生们在下面的三种情况下,选择其中的一种,对其进行捐助。

一是非洲中部遭遇严重旱灾,许多人正面临死亡的威胁。

二是大学中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无力负担学费,已处于无法继续学习的困境。

三是购置一台复印机,放在系办公室里供学生们使用。

学生们以不记名方式选择,结果有百分之八十五选择捐钱买复印机;有百分之十二的学生选择捐钱资助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只有百分之三的学生,选择捐钱援助非洲的难民。

由此看来,每个学生都程度不同地关心他人的困难,愿意给予帮助;另一方面说明大多数学生更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前两个可以归为孔子的“仁”,而后面一个呢,虽然不是对别人的关爱,但是也是值得肯定的,这其中也有积极因素。人要学会爱自己,也要学会爱别人。

TOP
413#

仁的定义就是“做正确的事”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多年以来,对仁的解释五花八门。《辞海》里说:仁是一种涵盖极广的道德范畴。《新华词典》里说:它是同情、友爱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将所有对仁的解释拿来比较的话,最后,一定会把自己搞糊涂。我们只是觉得仁是个好东西,比如说某某“不仁不义”的时候,肯定不是好话。可仁又不是简单的好,比如说某某“假仁假义”的时候,我们对仁的认识就彻底给混淆了。其实,《论语》的通篇都在阐述什么是仁,何必舍近求远去通过别人的理解来认识“仁”呢。先来看看《论语》中以下四段对“仁”的描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为人孝悌而又喜好犯上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追寻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后道会自然产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论语》第一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将自己克制在礼的范围内就是仁。一旦大家都将自己克制在礼的范围内,天下就达到仁的状态了。追求仁要由自己做起,不能归咎于他人。”颜渊问:“那具体怎样做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我虽然不算聪明,但可以照着这几句话去做。”)《论语》第十二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就是仁)《论语》第十二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的就算是仁了。”子张问这五种美德都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可以不受轻侮,宽容可以赢得人心,守信可以得到人的信任,机敏可以建功,恩惠可以领导众人。”)《论语》第十七章。
  通过上面四段我们可以看出“仁”似乎和很多概念有关。第一段中有子的话告诉我们孝悌是仁的根本,可见仁不是一个基本概念,它是基于前面讨论的那些基本概念的。第二段中孔子将认识礼,而自觉的受礼的制约称为仁。通过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对比可以得知,孔子思想中的“知礼”就是老子思想中的“知止”。知礼、知止是人生要得到“不殆”境界所必须的也是正确的方法。第三段和第四段中,仁又与爱、恭宽信敏惠这些美德联系在一起。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义”一样“仁”也是一个衍生概念。仁里面包括对事物的判断,在这一点上也与义类似。但是仁里面还包含着判断之后的行动,比如第三段中的“爱人”,第四段中的“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简单地说,仁就是做正确的事。《论语》第四章中,“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其原因。审视自己的过错,就知道什么是仁了!“)为什么审视自己的过错就了解仁了呢?过错是人所做的错误的事,了解这些错误的原由,就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也就是知道仁了。
TOP
414#

     12月29日 一名83岁老人两点多在孤身前往银行办事时,摔倒在福州市六一北路的人行道上。路人围观,没人敢出手救援。终于,两位女子蹲下实施救助,路人提醒可能惹麻烦。两女子思索后,放弃救助。老人在人群围观中离开人间。

     面对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你会选择漠然旁观吗?救死扶伤一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可是现在的社会的怪现状是,当被问到“见到老人摔倒你会救助吗?”近六成的网友选择不会救助倒地者。虽然以前也有不明事理的老人反诬施救者的事例,但是这毕竟只是少数,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少数而摒弃美好的品德,不能让这个仁爱的社会成为一个人情冷漠的人间炼狱。

TOP
415#

孔子说仁者爱人,但具有很强的等级性,因为孔子同时讲求克己复礼。而孟子就将仁推广,主张兼爱,爱自己爱他人,将他人的当做自己的来爱护疼惜,没有阶级性。两个人仁学思想的差异在于两人的时代背景阶级属性的差异。依现实社会来看,孟子的兼爱具有很强的空想性。以我之见,对得起他人,不损害社会,利于自己可称为仁。
TOP
416#

我觉得孔子的认识论。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倡导“学而知之”、“温故知新”的思想,认为人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所进步,不断的认识世界才能把握自然规律。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方为明智好学之人。

TOP
417#

在仁德定义里,我似乎看到了三种层次的境界。

首先,在较低一层仁的境界应该说是“苟志于仁,无恶也”。

此处的仁要有志于仁道,不要有恶行,这只是人对自身行为的要求和自身实践的需求。

其次,较高一层的境界是“爱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此处的仁要爱人,内心欣喜的去爱别人,到了这里,不再仅使自己仁,我们的仁要在别人身上有所体现,让爱人充分体现出来。

最后一个境界是“与人交,一言一事皆益于人”和“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者也”。一份诚挚的仁里,它的爱意是淋漓尽致的,我们提倡自己怀仁,提倡爱人,它们的至高境界就是在仁爱里要时刻为人喜为人忧。

TOP
418#

[原创]我看仁

孔子简单的定义却是多少统治阶层学习几百年的“实践”,可以说真正的仁,在于仁人心,不在仁于人身。为了去懂得爱人的仁也不是孔子说的仁,真正懂仁的人,不会为什么目标、目的去爱人,而是无私的去爱,无私的奉献爱,燃烧爱!
TOP
419#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仁是天地养生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仁,以仁作为自己的心。“仁”,是作为我们与人交往的前提条件,“与人交往,一言一行接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只有做到仁,我们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敬爱自己的亲人,关心自己的朋友,与陌生人有好的相处,否则,这一切我们都是无法做到的,也就不能很好的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了。
TOP
420#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其中就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现在,有的人认为如果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可以给别人,可我认为:对别人有用只是自己个人的想法,如果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给别人是不好的;更别说是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