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331#

在现实的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仁爱,缺少的是更多的发现。邻里的互相关心,同学的互相帮助,问路人得到的被问路人的正确回答,等等这些都是仁爱的体现。我想这些都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些简单而又普通的“仁”,习惯到不需要去感恩了。

TOP
332#

据孔子爷爷说,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TOP
333#

对于仁,第一句浮上脑海的是台词是:你不仁我不义!尔非圣者,不敌七情六欲,尔是俗物,吃饱了沉默。尔非妖孽,不识阳谋阴段,尔是草根,喂饱了犯傻。尔无功无德无能无为,以为装傻便可混活,未料,此等高法,尔这等庸才却是装不过!于是对于一个有不懂得爱的人要叫如何去爱呢?[em04]
TOP
334#

“ 仁者爱人”,即是佛祖割肉喂鹰的仁慈;是《西游记》中的唐僧连小蚂蚁都不忍心去踩踏的爱怜;更是佛教宣扬的“普度众生”和点化众人的博爱!而对于我们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存善心.做善事!

在现代社会,且不管年龄与职业,我们要做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以善心仁意来待人处世,做好自己的本分;在此基础上,尽自己所能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心开始,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

TOP
335#

“仁”与“义”:

“仁义”即“爱人”“仁民”。“仁”是一种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道德伦理,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它是一种是世界观。“仁”不仅仅表现为个人的修养,而且表现为一种社会形态,表现 为一种由个人修养实践而去实行的社会体制。

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二,如何乐?《中庸》中,“人而爱人”,其中“仁”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意味着人性的实现,而“仁”是“德”的根本,“道”与“德”都依从于“仁”。所以,“仁义”在伦理道德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对人们的道德修养的养成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TOP
336#

“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文化中的经典及核心思想。所谓“仁”既是胸怀宽大,拥有博爱、包容的品质。“仁者爱人”这一源远流长的思想结晶影响了无数的炎黄子孙,让华夏文明享誉世界。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者、中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记住:仁爱在我心!
TOP
337#

  仁的含义太广泛,仁者爱人。对于世人来说,仁就是道德标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也是仁的一大表现,在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他人,我们对他人正确的影响或许就可以称作是仁。如果每一个人都用仁去对待他人,那么社会就会和谐了,孔子的初衷或许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和谐的对待他人。
TOP
338#

      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孔子之前已经有关于“仁”的观念,但是孔子对“仁”的重视和阐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很多学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不是一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心灵的活动和实践;它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具体的境遇中不断生成显现;它似乎没有确切的界限和范围,而只是规定了实践的过程和方向。故孔子谈仁不从定义入手,而是根据仁的特点随处指点。
TOP
339#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本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转化成“善”的行为。但偶尔仁慈之心同样带来“恶”的结果。比如塞万提斯小说中的主人公唐吉珂德,就总是好心办坏事。由仁而始,由恶而终。
TOP
340#

仁是横人。。

TOP
341#

“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TOP
342#

仁,是说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

博爱就是仁,行动适宜就是义,由仁义而行就是正道,圆满自足而不依赖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德。仁与义是内涵确定的名称,道与德是内涵不确定的称谓。


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

TOP
343#

“仁”按孔子解释是:仁爱之人。韩愈将仁定义为仁爱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和善良的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是以人的良知未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世间万物四个层次。

TOP
34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把自己奉献给了别人,自己从不奢求些什么,他们在寻找一种世间的真善,他们为世间的和谐而努力,看到别人幸福了,他们也一样感到幸福,这是一种分享美,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可以一直默默地在幕后,可以一生无名,但他们有自己的小幸福,这是值得我们大家钦佩和学习的。至于孔夫子的定义,我认为把仁定义为“爱人”还不够,因为爱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期中有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有好人对穷人的怜爱,有恋人之间的偏爱等等,但是能说他们做一两件可大可小的好事就说他们是仁者么。不,不能。历史长河中,披着羊皮的狼不计其数,我们不能看到他们的一面而妄下评论。至于仁的定义,“有善心,行善事,仁在心中留,仁在身外现。”
TOP
345#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

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