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7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81#

美德小故事


纯仁无愧
  宋范纯仁,坦白胸襟,不援维例,无愧于心。
    宋朝时,有一个封做忠宣公的人,姓范名纯仁,是范仲淹之子,曾经和司马光两
个人讲论力役的征发,意见不同。后来朝廷里处治司马光一党的人,有一个姓韩名
维的人,因为从前做官的时候,同司马光意见不合,因此得到幸免。有人劝范纯仁
根据韩维的前例,去要求免罪,范纯仁说:“我从前和司马光两个人,同在朝廷里论
事,意见不合,那是可以的,要把这个当做现在脱罪的理由,那是不可以的。况且一
个人,与其有了惭愧的心活着,还不如没有惭愧的心死去好呢!”

TOP
182#

什么是“仁”?仁就是: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是说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仁”的定义是一个宽广的范畴,若想诠释,需在生活中感悟。如同ersonName ProductID="孔老" w:st="on">孔老ersonName>先生所说。“仁”是多种美好品质的集合体。做人做事庄重,就不会被侮辱。“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也会被别人尊重。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宽厚是一种美德,是心的至高境界。
TOP
183#


仁最简单的理解,应该是爱人之心。由此出发的对事,对人,对己。孔子的一个故事,是对这个仁的一个好理解。有天,孔子正在屋内,忽闻马厩失火了,下人们立刻忙着救火,保护马。孔子却不先问马的损失,而是对人们关照,要当心人员不要有什么伤亡。这就是仁。孙子兵法中说,交战并不是缺乏仁义,但是吝惜爵禄百金的赏赐,放弃政治上的外交上的努力,而让士卒们浴血奋战,才是不仁之至表现。 
中国的千年历史,哪怕到现在,对于仁的解释也是在不断的增加之中,谁能说有穷尽呢?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吧。仁不是永远的退让 ,仁不是说消亡所有的战争和竞争,仁不是说妇人之仁,仁不是说弱势的生活。仁也不是说幻想中的精神境界。 
仁可以去实行,由仁可以去成功,由仁可以去征战,由仁可以去作为一种精神武器,由仁可以去争取更和谐的生活,由仁可以使生活更美好。
 所以我们一个做到真正的仁,就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重要我们才有被爱的资格!
TOP
184#

“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就是人的恻隐之心,同情弱者的心态,是本能。“仁”的本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转化成“善”的行为。但偶尔仁慈之心同样带来“恶”的结果。比如塞万提斯小说中的主人公唐吉珂德,就总是好心办坏事。由仁而始,由恶而终。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TOP
185#

“仁者无敌”……一字胜过千言……
TOP
186#

仁,自古志士皆有此种追求,对天地众生之仁为大仁。
TOP
187#

“仁”字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大爱”。这种高度也只有圣人能达到了,当今恐无人能以“仁”字自居了,很费解啊。
TOP
188#

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TOP
189#

回复仁

俗话说“仁者无敌”,仁者经常受人爱戴和拥护。因为仁者爱人,爱人者人皆爱之,所以“仁”是是人们在生活中立足的根本。

TOP
190#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孔子则把它做为最高道德标准,时刻提醒我们爱自己 爱别人,为我们自己创建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TOP
191#

孔子把“仁”定义为“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即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仁与爱是统一的,仁是爱的基础。只有心中有仁,才能充分在爱中表现出来。

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这充分的证明了它的价值和对社会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爱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的本性为根基的爱。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仁爱更应该得到传扬,并付诸于实践。如果我们人人心中有仁,行动中有爱,那社会将呈现出更美好的新气象。

TOP
192#

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一个有“仁心”的人要爱他以外的人。这种爱人之心,原是一种自发的纯洁的感情,后来提升到自觉的实践理性,逐渐成为伦理学的规范,道德哲学的准则和形而上学的范畴。这种纯洁的感情在它发动的时候,其最高的程度可到把所爱的人看作自己是他身上的一部分,愿为他作出一切贡献;次则把所爱的人看作他是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如视他人有伤而自感有切肤之痛。一般说来,自己和所爱的人都有同呼吸、共命运之感。这种纯洁的爱,先施之于亲近的人(如父母、妻子、兄弟),逐渐推及相处相识的人(如朋友、邻居、同事),直至一国的人,天下的人。在阶级社会中,往往局限于他所亲近的,所具有共同利益的人,就再不推下去了,而使它成了阶级性的爱了。这种纯洁的爱上升到实践理性阶段,就是一旦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血肉之躯,一个有感知、有情欲、有思虑的人,也同时意识到在自己周围有数不清象自己同样的人,那么,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的身上;自己要求在有组织的人群中有立足的地位和在德行、事业上的昌达,也同时推想到他人亦有同样的要求。因此,自己的这些要求,只有在不排斥他人有同样的要求和赞助他人实现这些要求中,得到实现,直至完满的实现,自己的地位、德行和事业与他人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TOP
193#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仁者爱人的含义
  何为“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孔子言“仁”从“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内容,而以“以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实行的方法。

      仁者。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儒学主张的爱的方式。这种爱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爱的程度。
  

TOP
194#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TOP
195#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