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7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66#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核心思想就是“仁爱慈善”。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TOP
167#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为人、治国理念。如果说用一个字来概括《论语》的思想的话,那就是“仁”字。它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它更可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仁”。

TOP
168#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TOP
169#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思想。“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的本性为根基的爱,是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孔子说:“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尊,礼之至也。”意思就是说:“人必定是爱自爱,然后别人才会去爱他;人必定是自尊,然后别人才会去尊重他。自爱,这是仁德的至高境界;自尊,这是礼仪的至高境界。”这体现了自尊自爱是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的前提。首先做到自重自爱才谈得上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

孔子还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博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博礼。”意思是说:“不爱自己的亲人而去爱别人的,叫博德;不尊敬自己的亲人而去尊重别人的叫博礼。”这也体现了自尊自爱是爱别人的前提条件。

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做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但是我们可以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爱人。
TOP
170#

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核心是“仁”。他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的奴隶社会里,他提出这种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关于“子张问仁”的引文,学生阅读这一材料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其一,能帮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孔子“仁”的思想特点,其二,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对于当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诸侯越礼不可忍,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孔子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提倡改良;把爱人之说推及于政治,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其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产发展的。 
TOP
171#

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核心是“仁”。他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的奴隶社会里,他提出这种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关于“子张问仁”的引文,学生阅读这一材料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其一,能帮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孔子“仁”的思想特点,其二,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对于当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诸侯越礼不可忍,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孔子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提倡改良;把爱人之说推及于政治,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其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产发展的。
TOP
172#

仁字在我的理解,就是指美德,但是由于孔夫子处于特殊的时期,所以他也赋予了仁特殊的含义,看论语中对仁的解释,包括克己复礼,有爱心等内涵,但是总而言之,可以把仁字翻译成“仁爱”或者是“爱人”
TOP
173#

就修养而言,仁为私人道德;就实践而言,仁为社会伦理与政治原则。

仁者先培养出其主观之仁心,复按其能力所推广其客观之仁行。

TOP
174#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把克己的精神用以对待他人,就是爱人,爱人的过程是由己及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175#

孝悌是仁的根本,由孝悌而忠怒,是家庭伦理向政伦理的扩展。被统治者在政治上服从,相应的统治者也要宽待民众,以德服人。
TOP
176#

“自私”是人类为了自我生存而显现的本能。自私不是善,也不属于恶。
“仁”就是人的恻隐之心,同情弱者的心态,是本能。
“善”是让他人得益的行为效果。       
“恶”是侵害他人的行为效果。
        
“自私”和“仁”相对,“善”和“恶”相对。
    
“自私”很容易转变成“恶”的行为。最不可避免的“自私”转变成“恶”的行为实例就是男人不可抑制的要“花心”传种的遗传策略。在原始社会,这点表现的非常明显。男人总想多占有女人,多产生后代,这不可避免的造成男人和男人之间的争执,最后变成“恶”的伤害行为。但“自私”也能转变成“善”的行为。亚当斯密的《富国论》中谈到的那市场上“看不见的手”,就是“自私”转化成“善”的一个典型论证。
    
“仁”的本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转化成“善”的行为。但偶尔仁慈之心同样带来“恶”的结果。比如塞万提斯小说中的主人公唐吉珂德,就总是好心办坏事。由仁而始,由恶而终。
TOP
177#

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的要求。  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178#

                               仁的定义

孔圣人曰:“仁者爱人”也。

    可见,“仁”也是要从人出发,它也必须要以人为载体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它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本身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如,我们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坐标轴,纵轴看作是“仁道”,横轴看作是“邪道”。你如果在与人交往、说话做事时,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都从别人的利益出发,那么你就是真正的大善人了。这样以后,用佛家的观点来说,你就成了电视剧《新天仙配》中的玉皇大帝张友善了,他因走“仁道”、因“心善”而最终被渡化成仙,此为仁道。

笑星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事,他的博爱众所周知;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她的义行世人皆晓。二者仁义并行就是正道。但是又有谁清楚地了解过一直以来被华人当作财富偶像的香港大富豪“李嘉诚”,在他华丽的“声影”背后,他历尽了多少沧桑。所以,在他富与无比之时,他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的发展,在汶川大地震时他独揽伤残灾民的假肢安装费与救护费,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金额啊。能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他有志于仁道,心中有爱,能够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他没有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封建观念的影响。他从社会索取的同时也积极回报社会,这样的做法我们仍然把它叫做“仁”,而他也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人生的正半轴上呈正数增长且永无止尽,因此邪道永远与他无缘,他时刻行善、处处行善,对自己吝啬,对穷人慷慨,他从没有因为“善小而不为”。

由此可见,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TOP
179#

“自私”是人类为了自我生存而显现的本能。自私不是善,也不属于恶。
“仁”就是人的恻隐之心,同情弱者的心态,是本能。
“善”是让他人得益的行为效果。       
“恶”是侵害他人的行为效果。
“自私”和“仁”相对,“善”和“恶”相对。 “仁”的本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转化成“善”的行为。但偶尔仁慈之心同样带来“恶”的结果。比如塞万提斯小说中的主人公唐吉珂德,就总是好心办坏事。由仁而始,由恶而终。

TOP
180#

     “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